概述城市滨水文化景观设计论文_吴应

概述城市滨水文化景观设计论文_吴应

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滨水景观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城市滨水景观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地掀起了滨水景观设计开发与再开发的运动。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滨水区;园林设计;

1.城市滨水文化景观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1城市滨水景观概述

城市滨水景观指的是与湖泊、河流、海洋等水域相连接的特定空间地段呈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色。城市滨水景观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人工造景和生态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实现开阔的自然空间对城市布局和城市环境的有效调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和生态化。

城市滨水景观包括人造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大类型。首先,城市滨水人造景观借鉴了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相关标准,打造出一系列既满足防汛抗洪要求、又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水利化景观。其次,城市滨水自然景观是临近水域的基础性景观,以沿岸景观和水面景观为代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最大限度维护生态环境的原貌。最后,城市滨水人文景观指的是在毗邻水域的空间地段,由人类活动构成的景观,具体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或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景观设计作品等。

1.2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意义

水为城市的命脉,水资源维系着城市生命的延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临水而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存栖身的首要选择。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起点于一个遥远的村落,同时,也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城市文明的起源点。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凝聚点和传承体,它作为景观的物化存在,离不开对本市区域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一个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本质上是在时间上对本城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在空间上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滨水景观反映着城市社会形态与生活,被赋予着城市本身文化的积淀,其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随着城市的不同而不同,表现着城市,又取决于城市。

2.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相关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应该首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高低缓急和周边环境,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改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微调,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既兼顾了空间发展,又做到了因地制宜。

2.2适度开发原则

无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历史文化存留的痕迹都不应该被忽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当地历史风貌的人文景观遗址,对滨水区域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原则,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支撑。

2.3本土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应该在尊重本地文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特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

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一些城市特别是个别经济发达城市的滨水建设取得力量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我国滨水区整体开发情况来看,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

(1)采取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防洪),使整个滨水区景观显得“整洁”“干净”,由于这样的驳岸垂直陡峭、落差大,没有亲水性可言,使滨水空间成为冰冷的、缺乏生活情趣的水岸,反而将人与水分隔开,形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局面。

(2)滨水区域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被看做是城市的“门户”和“窗口”,其环境质量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滨水项目由于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往往需要分为多期工程,花费多年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整体性和连续性的问题尤为突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缺乏公众参与性。包括两方面,一是设计初期没有市民的参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翻书查资料,做出漂亮的效果图;二是滨水空间的设施体现不出以人为本,人无法参与进去。

(4)景观设计与地方历史文化脱节,缺乏地方特色。设计者忽视城市历史和人文氛围,照搬现有的设计模式或将已有的设计图简单修改,这样建设出来的滨水景观必定缺乏特色和生命力。

(5)城市河道水质严重污染,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理。很多城市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甚至臭水沟,使其变成新的污染源。

4.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以牡丹江沿岸南岸公园为例

4.1牡丹江沿岸南岸公园的设计理念

牡丹江连接西南方向的镜泊湖景区以及东北方向的兴凯湖景区,是贯穿城市的蓝色血脉,构成了城市的大框架。本次设计以“盛开”作为整体设计理念,其中蕴含3层意义。首先,是水花的盛开,曲线、波浪……水的意向体现在公园的铺装、构筑物、道路等处。其次,是笑容盛开,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节点空间,在多样性、综合性、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下,塑造生态优先,兼顾景观效益的节约性园林景观。最后,是花朵的盛开,而牡丹江市花是牡丹,因此,花朵的盛开同样也象征着城市的繁荣。整体设计应通过对城市以及牡丹江文化的深入理解,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现状情况,构建牡丹江滨江现代、生态、多功能带状公园体系。

4.2牡丹江沿岸南岸公园的总体设计

在整体设计理念“盛开”的指导下,根据带状公园的功能分区,对应以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形成各异的空间感受。水岸生活区形成丰富的林下空间,供游人休憩活动、娱乐健身,都市文化区形成现代气息较浓的树阵广场和开阔的草地为人们文娱活动提供空间。滨水生态公园运用保健树种和郁闭度较高的种植方式打造一个生态的植物环境,植物种植在考虑自身特色的同时注重与对岸景观的呼应。植物景观塑造注重天际线的变化,形成韵律之美,力图将滨江公园打造成一个季相分明、色彩艳丽的现代与生态的沿江绿地。

4.3牡丹江沿岸南岸公园的分区设计

上游水岸生活区主要场所是千帆广场,广场以木栈道为轴线,左右设置树阵,形成人们愿意亲近的林下空间,使整个广场能为周边的居住区更好地服务。结合场地高差,设置观景台和景观灯柱,一方面满足人们观江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形成强烈的视觉焦点,形成立体的空间构架。广场中心铺设防腐木,滨水区域适当栽植水生植物,通过树阵和遮阳伞可以把整个空旷的广场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活动空间,灵活机动的为周边市民提供各种活动场所。

游园路的周边结合当地背景,设计以冰上运动和水上运动为主题的雕塑,体现当地特点,展现牡丹江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是城市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牡丹江大桥是连接新旧市区重要的交通干线,是城市标志性建筑,也是公园2大功能区的分界线,因此,桥体两侧是本次设计的重点区域。桥两侧采用对称形式设计,紧靠桥体位置是牡丹形式的模纹,单侧面积约800m2,采用桧柏围合各色灌木集栽的形式。模纹可以提供一个宽阔的视野,让往来的车辆行人更好地欣赏城市发展的面貌。

牡丹广场水上舞台以防腐木为主要材质,结合场地高差设置观众席,在广场两侧形成向河流挑出的观景平台,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亲水空间,挑台下方设计一些简单的商业和服务用房,方便管理。广场边缘有景观灯柱,1侧3个,3个1组,整个南岸的视觉焦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与南岸的雕塑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把整个新城区的现代化面貌展现给世人,灯具外形来自于牡丹盛开的形态,寓意“锦上添花”。材质采用钢管和冲孔铝板以减小风压,夜晚结合各种颜色的灯景,成为城市夜景中的亮点。

5.结语

滨水区由于其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的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镇光,杨军.当代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滨水景观[M].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15

[2]董哲人.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15

论文作者:吴应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  ;  ;  ;  ;  ;  ;  ;  

概述城市滨水文化景观设计论文_吴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