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教学机制下的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模糊论文,机制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维特根斯坦认为,理解一个表达式就是知道如何使用它。这从理解和接受者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这个命题。[1]学习英语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语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可简化为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训练归根到底是为了综合语用能力的提高。综合语用能力主要表现在交际的理解与表达中,其培养过程涉及多种因素。要使各种因素合理匹配,中学英语教学中采用模糊教学机制不失为一种可选方法。
二、模糊教学机制
国内外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语言中的模糊现象。美国控制论专家L.A.Zadeh将前人的观点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于1965年提出“模糊集理论”。他认为,模糊逻辑应是一种多值逻辑概念,而非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概念。这使得模糊理论研究上升为一门科学,逐步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
所谓模糊教学机制,是指在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它可用在言语(口头交际)和语言表述(书面交际)中。教师针对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英语知识、技能水平,灵活多变地汲取英语教与学理论的合适成分,不断尝试着努力寻找不同阶段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以达到引起师生对所教所学内容进行探讨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乐意运用英语的系统综合教学方法。
模糊教学机制依据模糊理论,强调在英语的教与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既要注意英语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学生认知的含混性,更要注意教师作为教与学的“活动式桥梁”的灵活性和伸缩度,从而使多项学习过程的因素最佳地匹配,共同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模糊教学机制关注综合与动态,可看成是一种动态综合教学观的具体实施。它顺应当前交际教学理念,也正像交际法理论那样,虽没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却有一个鲜明的适应时代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模糊教学机制寄予高素质的教师立足于教与学的连接点上,力求教与学的模糊效应。英语的教与学就是一个不断从模糊含混不清状态到一个理解明了的状态的过程。该过程是一个平缓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能力)一点一点地拓展开来。
三、言语交际的顺利实现
为了增强英语的理解力,英语学习者需要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英语使用者需要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种复杂性表现在言语的交际受制于交际场合和社会、文化因素,也表现在说话人的话语组织,依赖于听话人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语境假设能力及推理能力。[3]
英语语言的表述同样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它表现在思维的灵动与语言规则的最佳匹配上。所谓最佳“匹配”指的是说话人的话既要合乎语法规则,又要适合特定的语境。上述理解与表达的过程都是极为模糊的,它们的完美结合就是言语交际的顺利实现。
在教学中,不可能有准确的、固定化的交际程序。教学只能提供言语交际的一般的模式、原则以及如何通过语气中隐含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推敲和使用语言语义的一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应是模糊的。例如,培养学生用英语就时间询问和应答。教材追求简明便捷地反映人的思想状态,但往往显得太过唐突,多是以语言形式层面的直接问答,如:
——What's the time?
-It's five thirty.
这样的问答一点生气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适合的场景是极其有限的。
把上述生硬的问答注入活力与感情,在教学中应从问与答两方面加工,假设各种问话的场合,启发学生思考。可能会有下列询问方式:What's the time,please?/Time,please?/What time is it,please?/Can you tell me the time,please?/Do you mind telling me the time?/What's the time by your watch,please?等等,答语也会丰富多彩,如:It's about five thirty./Five thirty,I think./Ah! In's five thirty!You see,it's getting dark outside./Maybe it' s nearly five thirty.等等。学生能给出各种问答方式,就说明他们已具备多种情境下的语用潜能。这时,课堂教学就要摆脱那种依赖书本上一两个固定问答套语的束缚,时时提醒、鼓励学生自己敢于大胆尝试问答的自由变化形式。只有如此,学生的言语机制才被激活,对答出丰富的话语来。
此时,学生就时间问答的潜能之门已经开启。为了把这种潜势转化成可运用的能力,必须继续从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上拓展。围绕时间这一中心,语言形式上可通过指导学生加入更多的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指说话者为避免受到结果是错误的陈述和不可接受的请求等的损害而使用的各种语言机制。[4]如:I'm afraid...,I'm not sure...,Is it possible that...?I guess,perhaps,definitely等,或使用简缩的话语,如上述的“Time,please?”也可以说“Mind telling me the time?/Oh!So dark outside! Know the time?/Five(o'clock)already?”。答复时也须引导学生学会选用模糊限制语和简缩化语言,如:I wonder/I don't know if it is already five thirty./Most probably five thirty./Five thirty already,you may take my words等;在功能上,既要注意肯定答语,如:Yes,it's five thirty by my watch./Um...I can see it's almost five thirty等,还要注意否定以及间接回答,如:Sorry,I forgot to bring my watch./Oh,my God.Where is my watch?/Sorry,really.No watch either,but you can have the time from my friend,David等。涉及有关英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答语,更见学生的语用能力,如:
-Hi,could you let me know the time?
-Yeah.Listen to the radio.The Big Ben is striking.How many times?
学生如果有英国BBC广播报时大钟(The Big Ben)的知识,当然就知道上述对话的意思了。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综合能力涉及因素众多,这众多因素全凭听话人和发话人交际中适时恰当的理解与表达。母语学习者往往意识不到,自然的交际过程中其内部各因素的巧妙匹配全在模糊机制,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教学中许多的人为因素使他们随时随地感触到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的难处。照本宣科的教学法最多传授给学生一点语言知识和技巧,永远完成不了从技到能的转变。最能体现语用能力活力的言语交际的实现只能来自综合的、动态的模糊教学活动中。
四、语言交际的成功表述
正常交际都牵涉到理解和产生(即表达)两个方面,它们都必须使用同样的知识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世界知识和语用规则一起构成语境知识。语言知识具体为语音、语法、语义等知识;世界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语用规则(知识)涉及人际交际修辞规则和语篇修辞规则等。[3]语言的成功表述,即语言的书面化,也离不开理解与表达两个方面。看似读写的能力,其实其根基在听说,当然读写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听说读写在真实的语言里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人的语言综合能力。
相对于言语交际活动,书面语即语言交际,因为是以文字符号形式出现的,所以显得有较多的静态内容。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其内部除重视语言规则外,也有着语用能力的要求。作为英语学习者,没有较好的英语语用能力,读英文可能读不明白,用英文写作可能表述不地道。例如,看到busboy,busgirl就联系到公交车,就会发生误解。上述词实际上指的是西方餐馆里来回穿梭于客人间的“打工仔、打工妹”。“He is a good sailor.”若照字面意思解释,就是“他是一个好水手”或“他善于航海”(=He is a skilled seaman.)。而按英语的习惯用法,它的含义是“他不晕船”(=He is not liable to seasickness.)。
汉英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较密切的关系。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思维中又多以含蓄委婉为特点;西方人习惯于直线式思维过程,一步一步要么以客观实例澄清,要么以哲理阐释。总体来说,人类是在和客观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语言与思维的。人类的各个民族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运用语言来体现和组织生活经验的方式自然有同有异。
另外,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结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之间的重叠现象也决定了语言之间有相似之处和重叠现象,这主要是生理和物理方面的因素导致的。[5][6]
综上所述,语言交际的顺利实现须多种因素有机结合方能完成。教学中,在注意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用词以及习语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等背景色彩,寻求在特定的语境下去理解和表达意思,把词、句的真实意义统一在认知意义(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合理结合中。对篇章的理解和表达,应使学生考虑到英汉思维方式的异同,在比较中更加深刻地认识英语的表达特点。当然也应注意在重视非语言知识等语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可忽略语言知识的重要作用,因为词典意义(字面意义)只是语境意义经多次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固化的意义,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即语义和语用知识是不可分的,两者的有机模糊结合才能表现为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结语
总之,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学生语言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相得益彰。语言知识的增加须借助于语用知识的扩展、丰富,语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言知识的牢固掌握。由于语用知识是主要以非语言形式存在,语用能力的培养,只能借助于语用知识的传授、感知、体验,再以得体的言语和合理的语言具体地表述,它的培养过程始终处在动态模糊的机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