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教育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当资讯网络可以瞬间把全世界连结起来,知识增加与更新的速度已超越人类所能追赶,教育的功能必然要重新思考。在下一世纪来临时,我们需要有创造力、锲而不舍、肯追根究底的人才。我们也需要有集体精神、随时随地学习新知、不断充实自我的新世界公民。
改革现有教育弊端,必须整个社会形成共识,一起动员。
一、人类世界面临的三大冲击
1.科技
回顾过去的100年,改变人类最多的是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但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可以预见,这种影响也将会持续到未来。资讯的发达和交通的进步,使世界相对变小,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更加密切。社会中的许多政策,从能源的开发、污染的防治到人口的控制等,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科技在现代生活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当现代社会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以后,廉价劳力不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各种商品生产必须依赖精密的科技和精心设计,知识和技术必须更快速更新,才能及时掌握时代的需要。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新知识,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竞争条件。
生存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随时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光是被动地依赖学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将会很快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说明了新知识的吸收对人类的未来将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成长,同时,也关系到社会长远的发展。
2.民主
在未来的人类历史中,我们将会看到,民主的潮流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过去一个世纪以来,许多亚洲国家由于饱受外来势力殖民之苦,都能深刻体会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提是去除外来势力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追求自决的民族主义高涨,促使这些国家纷纷独立。
回顾50年前我国的处境,由于传统威权和封建遗毒未能完全清除,使我们的社会发展仍残留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但台湾近年来大幅度的民主改革,将可以使我们的国民在下个世纪前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届时民主的力量将十分强大。民主素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将变得十分重要。我们不但要能听取他人意见,也要能适当温和地讲出自己的看法,使民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可以在经过和他人充分的意见沟通后,找出一条真正适合我们社会发展的路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民主过程,每个人可以充分表达他们对社会未来的期望和看法时,这个社会才可以在最和谐的气氛下,凝聚出一致的共识。每个人有足够的参与感,才会乐意为社会的未来作出最大的贡献。
3.国际化
在下一世纪,我们的社会发展将不再只是一个社会的内部事务而已,而会和世界上其它国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由于世界经济在过去15年高度国际化的结果。货币的商品化和资金的跨国流动趋势,改变了人类的社会,使我们和世界各地不同社会文化的人群,也形成某种生命共同体。随着高度国际化,工厂和技术的全球性转移,使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将不限于本地,而是扩及世界各地。很多从事贸易的人与当地人民共存共荣时,才能彼此互惠,有利于全世界经济的发展。
过去的主权国家概念已很难适用现代的跨国经济活动,因此,很多现代企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地,而必须“四海为家”。本国公司到国外注册,外商公司来本地注册的如过江之鲫。在这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中,我们必须主动地去了解世界各地的社会文化,才不会由于无知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
此外,资金的流动也为整个世界带来新的变化和问题。8年前,第三世界国家流入发达国家的资金,每年高达500亿美元。但货币商品化后,资金的流动开始逆转。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力价值、教育水准,与部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占有优势。而人口爆炸、资源分配不均、生态破坏等问题,也都是下一世纪在世界经济高度国际化以后,全世界所将共同面对的焦点。但即使全世界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地球村后,不同社会在宗教、文化和其它各层面上的差异,还是会带来摩擦和冲击。
二、新世界公民的培育
由这些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不难理解,一个现代社会要面对新世纪的变化和挑战,不但要让自己的公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而且,也要让他们成为世界公民,使其能够分析和判断整个世界局势新的发展趋势,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因应新的时代需要。因此,下一世纪需要更具创造力和肯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人才,才能解决新世纪社会发展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在面对新世纪更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具有团队精神、愿意与人合作、肯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而不断充实自我的公民。这种公民将不再只是一国的公民,而是地球村的新世界公民。问题是,要用什么心态和理念才能教育下一代成为新世界公民,必须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规划。
1.现有制度的问题
提到教育理念,很少人会质疑或争论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很可惜的是,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却没有针对新世界公民的培育作规划,以致误导出“教育即升学”的错误心态。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以在联考中获得高分和进入名校就读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他们所学的只是智育中的一小部分,而且,他们在学校所培养的能力,只是考试中纸笔测验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在社会中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目前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尽管我们的教育是以智力取向为主,但是,它的本质却在这些制度层面的限制下被扭曲了。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以智力取向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否恰当,也值得商榷。以澳洲人为例,他们目前正在推动能力取向的教育,主张应该培养学生下列八种能力:
(1)搜集、分析与组织资讯的能力;
(2)表达想法和分享资讯的能力;
(3)规划和组织工作的能力;
(4)团队合作的能力;
(5)利用数学观念和技巧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运用科技的能力;
(8)体认文化的能力。
他们并不是开设这些课程来教学生,而是将这些能力融入课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检视学生是否真地学习到这些能力。这样的课程设计,不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局限在课本知识学习的智育发展上,不把人窄化为念书的机器,也许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2.未来的教育方向
过去一年中,我们讨论了许多教育问题,这些成果都呈现在两期的咨议报告书中。在此,我们可以将这些讨论的主要方向归纳为五个要点,让大家一起来探讨。
(1)放松管制,走向多元
首先,让大家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社会长期在威权统治之下,政府对很多事情的管制太多,使教育体系变得非常僵化和一元化,这些管制有部分是受限于过去的整体客观环境。在四五十年前,社会上真正懂得教育工作,或真正有能力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并不多;即使在大学里,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科学训练和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育学教授,数目也相当少。然而,在最近几十年来,整个社会有很大的转变,受良好教育、可独立思考的人愈来愈多,各地都有许许多多受过完整教育学训练、长期坚守教育工作岗位、非常敬业的老师们,默默地在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这些社会力量相较于教育厅或教育部是相当庞大的,可以为我们未来的教育改革奠定相当好的基础。
因此,以前需要管制的地方,例如私人兴学、课程教材、文凭、师资的培育等方面的管制,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应该可以松绑。将权力下放到地方、各个学校,借重有丰富教育经验和热忱的校长及老师们一起推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全面性的教育改革工作。
(2)修改课程,实行小班制,把所有学生带上来
其次,在义务教育方面,我们都知道,既然要求所有六岁以上的小孩都必须接受国小、国中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有责任教育好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这些学童由于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家庭环境,每个人的能力发展各有所长,学习的快慢也不相同,但现在的教育制度却用统一的课程进度、统一的教材,强迫所有能力和性向各有差异的学生,以同样的速度学习这些教材,以致产生这种僵化的一元化教育。
这种教育忽略了学得慢的学生也有学习的权利,没有配合适当的课程设计,让他们可以慢慢地跟上学习,从国小开始就任由他们学习落后而不加以补救,以致有相当多的学生到了国中以后,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这种只着眼于智育发展的一元化教育,将学生分成好学生和坏学生,是有待商榷的。有些老师为了教学上的方便,主张能力分班,但是这种作法,虽然可能会节省一些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的时间和精力,却无助于整体教育品质的提升,还会让后进班的学生由于受到老师、社会、家庭的遗弃而自暴自弃,甚至误入歧途而形成社会的负担。
这种僵化的一元化教育,不只会制造更多的社会冲突,同时,也会造成我们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教改会主张,义务教育有责任将所有的学生带上来,让人人都能人尽其才。要做到这点,我们的课程就要大幅度统整,要修改课程及实行小班制,让所有的学生不必以相同的进度来学习。
在减轻课程压力的设计方面,可以将课程约略分为两类,即知识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首先,知识类课程,包括自然、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学习内容,应该以引起兴趣为主,由近及远,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然后拓展他们的领域。很多资料,如人口密度、各朝代皇帝的姓名等,都是随时可以从书本或图书馆查到,并不需要强迫学生死记。也就是说,很多知识只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他们学习和吸收新知的方法,让他们终身都可以用这些方法充实自己。其次,在知识类课程的课时上,最好能从37小时减到30小时,留下一些空白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弹性的学习安排,也让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能慢慢赶上来。
至于工具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设计,原则上应该是让学生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学,并且采用能力分组的教学方式,配合小班制,把每个学生都带上来。如果班级学生数能够减为30人或30人以下,老师才能够不受限于批改作业的沉重负担,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别需要,尽可能把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教好。当然,小班制要和课程的改革同时进行,才能达到一定效果。
从另一层面来看,这种小班制的设计更能落实对弱势团体,如残障学生、原住民学生的照顾,也因此更合乎社会正义的理念。因为,这些学生在一般的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因为体能或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必须有更长的时间适应学习环境,以致常有进度落后的现象出现。因此,未来的教育如果要让学生都快乐地接受教育,就必须有这种全面性的考量。
(3)打通升学渠道
第三,要实施课程的改革和小班制,让义务教育可以把每个学生都带上来,也必须打通升学渠道,否则,我们的学生还是会在升学主义下,承受极大的折磨。台湾目前虽有将近90%的国中生能够上高中、高职与五专,但是高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却有失衡现象,两者比例为3:7。理论上,占半数以上的高职学生所学习的实用技术,应该相当有助于提升整体的科技水平;但可惜的是,如此大量的高职毕业生的升学渠道,在现有制度下却被堵住了,而且他们就业时也不容易找到十分理想的工作。这对未来急需提升科技发展水平的社会而言,是个不利因素。
所以说,一旦科技提升,对人才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时,就必须把高中、高职的分类延后,让高职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或者,创办综合高中,让各校发展出不同的特色和重点,供学生自由选读,才能根本提升科技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力素质。
另外,高中升大学的渠道也必须畅通,教改会在这点上与教育部有不同观点。教育部根据经建会的资料,认为现有的大专数量已足够,但教改会却不这样认为。我们常听人说,大学联考的录取率有45%或50%,或者,也听说念大专的人占社会上18岁青年的43%。这里所谓的大专,指的是包括二年制的专科学校和四年制的大学。目前18岁的高中、高职毕业生能够进入四年制大学日、夜间部的,只有19%,如果再包括二年制专科,也只达43%。
这种比例相较于美国可进大专者占18岁青年的70%,进四年制大学可达50%的数字来看,显然还是偏低。欧洲国家进四年制大学的机会是18岁人口的30%,日本与韩国也都超过30%。在美国,任何一位中学生如果愿意升学均可进入大学。台湾学生则是想念却不一定有机会。所以,应增加四年制大学的数量或各校的容量。增设公立大学、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以纾解升学的压力。总之,大学的数量必须增加。除了量的增加外,教改会也希望大学在自主后,各个不同的学校能够利用不同的理念,来办理各式各样不同的大学,让有不同特色或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最适才适性的选择,落实人尽其才的理念。
(4)提升教育品质,落实专业自主
第四是教育品质的提升,必须从提高师资素质以及改革学校制度本身着手。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教育改革成功和教育品质提升的最主要关键。我们希望,社会上最优秀的人在获得适当培育后,都能够从事教育工作。在未来的新世纪中,教师不再只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和学生共同学习,发展出亦师亦友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另外,师资的来源也要多元化。过去由于升学主义,学生只想知道一个标准答案,往往无法充分发挥他们求知的兴趣和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恐怕很难应付未来更复杂和多元的时代需要。因此,要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新世纪的老师应启发学生探索的能力,帮助他们学到寻找资料、分析资料、讨论问题的能力。老师的角色要作转变,和学生的关系应该从以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绝对权威,转变为亦师亦友的辅导关系。
师资除了来源要多元化之外,老师的专长也应多元化。未来的教育体制应该让每个学校有更多的自由来设计教学课程,让具备不同特色和专长的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各校除了一些基本课程外,不必硬性规定必修课程,可以自己发展最需要或最适用的课程。有一次,我邀美国化学系学生讨论时,发现台湾学生所知皆相同,三个臭皮匠仍然是臭皮匠;而美国学生所知却是各有所长,能够“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这是台湾过度硬性的课程规定所产生的后遗症,它不但限制了学生,也限制了老师自我充实的机会。因此,在学校里或学校外,让老师有更多的进修机会也很重要。如前面所提到的,未来如果能把上课时数减为30小时,老师除了在教学进度上可以有弹性的安排之外,也会有更多时间进修。在进修的项目里,应注意兼重校内教学与辅导经验的分享,让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促进彼此的进步。此外,也应鼓励老师主动参加各种校外研讨会等活动,以学习不同领域的事务,增广见识,这样,才可以不断提升本身的专业自主性。
(5)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第五点是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这并不只限于成人教育。我们的社会太重视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校教育只占人生的一小部分(约1/5)而已。过度重视文凭,而忽略了整个社会就是学校的观念,使得很多人离开学校后便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而慢慢退步,慢慢地跟不上时代。事实上,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社会精英和一般大众,尤其是学生家长也都负有教育责任,甚至可以说,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的责任。所以,我们应该推动终身学习,建立一个让每个人都可以终身学习的社会。整体而言,所谓“终身学习的社会”是将整个社会当做教育体系,让学校只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更重视教育与家庭和社区的关系,让每个角落都是终身学习的环境。唯有这样,才能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合在一起,让教育改革成为社会改革的一部分。
3.教育体系的延伸
长久以来,学校一直是教育的中心,学校教育长期扩张的结果,使整个社会过度依赖学校教育,造成教育资源太过于集中学校以及学校体系的过度膨胀,学校之外的教育不受重视,也无法获得有利的资源。当学校教育把多样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浓缩为平面的课本内容,学童原本活泼好动的创造力也就因此而被抹杀。在硬性的制式学习设计中,学习者被迫在个体差异的时间表内,按照整齐划一的进度来学习,无法依照本身的学习能力来作充分吸收。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几乎都必须依赖老师,才能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否则就会被牺牲在预定进度的压力下,甚至失去升学的机会。也因此,原本是为发展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学习目的反而遭到扭曲,学习的价值被化约为学业成绩、升学及文凭的获得,文凭主义及升学主义反客为主地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最主要目标。这些现象基本上都是由于教育被窄化为学校教育衍生而来的。如果能将教育体系扩充为整个社会,开辟更多的教育学习渠道,好好地进行教育改革,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促使学校落实真正的教育目的,而且,同时,也可以让社会大众享有终身学习的便利。
三、结语:教育改革的社会动员
毫无疑问,我们社会中有许多愿意为教育改革奉献力量的人,我们的社会也有足够的财力来改造我们的教育。但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警觉到教育改革对我们的整体社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尽快地展开这些改革工作。当然,我们也知道,过去50年所积累下来的教育弊端,绝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可以立刻说去除就去除的。但是,只要大家肯奉献心力,一起来关心我们的教育问题,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建立改革的共识,就可以兴起一股无法抵挡的改革浪潮,让这些问题一一迎刃而解。通过我们的努力,到下个世纪初,应该能铺陈出一条康庄大道,让我们的学童堆满笑容,快快乐乐地上学去。我们深信,只有培养出有知识、技能而快乐的下一代,整个社会才能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和基础,才能期望有更健康灿烂的未来!
朱桦选自台湾《教育资料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