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论文_隋连凤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论文_隋连凤

北京舜土规划顾问有限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整治是指采用工程和生物等措施改善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态的过程,并结合当地气候、水文以及土壤情况设计构建新的、土地利用率更高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方案。由于土地整治活动会对当地原有的土壤、水文甚至是气候产生影响,因此了解土地整治对这些因子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设计土地整治方案,使土地整治获得最大效益。该研究分析了土地整治对气候、水文、土壤的影响,随后提出了生态重建设计的目标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生态重建设计

引言

土地整治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工程及生物措施,因此在具体整治过程中会对整治区域内的土壤、植被、生物及水资源等环境要素及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采用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进行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通过重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一般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地形、喀斯特地貌等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为主。同时,在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时候,由于地势地貌的不同,其整治方式如下。

1.1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由于平原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并且土地面积也相对较大,因此整治的难度相对较小一些。在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时候,可以从土地和农田等方面展开,实现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作用。同时,在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多层次空间结构的构建,可以为不同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

1.2丘陵山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丘陵山区地形与平原地区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地势起伏相对较大,并且在土地利用方面也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在丘陵山区地形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时候,需要对其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例如:丘陵山区地形的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等方面,并且一般都是以“养、护”为主,恢复丘陵山区的地质地貌,保证其良好的种植条件,进而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喀斯特地貌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喀斯特地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这样为土地资源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限制。同时,由于喀斯特地貌地形较为复杂,田间道路也没有形成网络,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并且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水利设施,大大增加了生态性土地整治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喀斯特地貌生态型土地整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相对规则的格田,这样可以进行集中性处理,有效加强土地资源的效率。另外,需要设定相对完善的水利系统,解决灌溉问题,并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水土资源流失现象的产生。

2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土地整治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土地整治应该首先考虑到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甚至通过合理的规划,增加当地水资源的总量。水资源的利用与当地土壤结构和气候类型有很大关系,气候类型决定了降水量和蒸发量,土地利用方式则是能否留住地表水以及决定地下水储存量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善土地结构,改变当地植物种植类型,减少地表径流量;建设环保节约型给排水设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修建水利工程,合理分配水资源,以达到最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拓宽河道、清理河内沉积的泥沙可增加河流流量,也增强了河道的承载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改善当地水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土地整治与气候的关系

土地整治通过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高森林等生态用地的比例,减少工业用地的面积,从源头上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再通过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减少环境中的杂质气体,提高空气质量。通过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达到调整空气成分,净化空气的目的。并且空气中的氧气、氨气等气体的含量关系到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因此也会影响到当地的气候。除此之外,土地整治还可以通过改变地表植物的覆盖类型,影响水循环进而影响气候。植被类型通过影响到土地吸收地表水的能力和储存地下水的能力,进而影响空气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最终影响到气候。总之,土地整治都是通过调整植物覆盖率以及类型,对空气中的水分、二氧化碳、氨气等成分的含量产生影响,最后使气候发生变化。

3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的具体措施

3.1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只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环境恢复的过程中,要考虑当地已经存在的生态系统,构建地表植被时,优先考虑当地原有物种,选择适应能力更强的植物。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之间的关系,在整治范围内尽量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如若在附近有当地原始的生态系统,那么新建的植物类群要与之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所选的植物还要有利于土地的持续利用,能够留住土壤养分。植物的选择还要合理利用空间,高低分布合理,构建一个生态功能完整的土地生态环境。在新的土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经济利益,选择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

3.2农田景观的设计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而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忽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对田埂、沟渠等不引人瞩目的小生态系统的保护。然而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既要从整体出发,考虑到整体的合理性和美观性,还要注意到细节的处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让每一处小的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比如,可在道路两旁设计绿化隔离带,既可以隔离车辆行驶产生的噪音,还可以吸收车辆排放的尾气;池塘附近可以设计建造缓冲带,合理规划每一层缓冲带的生物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还可以提高该区域整体景观的美观性,使整体环境丰富多彩。农田景观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整体的和谐美观,还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3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

在土地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过程中,需要以植被恢复作为关键点。遵循生态学理论基础来对植被的组成、结构和空间进行配置,对植被的生态完整性、多样性、植被间的互惠性和植被的乡土性进行重视,针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来选择植被,尽可能地使用本地物种,同时还要筛选出再生能力强及根系发达的植物种类,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对于植被恢复的经济产出尽量淡化。在植被恢复的中间过程中,要注重植被的组成、结构、层次和地表覆盖,确保生态系统内能够稳定提供动植物生态的食物和养分,以此来促进生态区域的恢复,进一步提升恢复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在植被重建过程中,还要对土地附近植被的空间配置和格局进行考虑,对于土地恢复地与现存大型植被斑块较近的情况,需要构建廊道和连接,使其与这些植物斑块有效衔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态功能的持续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土地资源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在土地工程施工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明确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并进行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以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王晓芳.平原地区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2(5).

[2]高奇,师学义,王子凌,等.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13(7).

[3]张奥.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3):182-183.

论文作者:隋连凤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  ;  ;  ;  ;  ;  ;  ;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论文_隋连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