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健康的历史使命论文_雷蕾,吕海清

道德健康的历史使命论文_雷蕾,吕海清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部 湖北 武汉 430083)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316-03

道德是意识形态学研究的范畴,而健康是生物医学研究的范畴,两个学科看似毫无关联,然而当我们真正了解人类对健康的探索历程,认识到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健康问题,深入探寻个中原委,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与密切关系。

1.健康的概念

1948年以前,绝大多数人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提出了健康三要素观,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不虚弱。”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健康问题也不断涌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例如,一个盗窃犯,能爬墙上壁,杀人越货,谎言如同真话,有钱时能享宾馆,品山珍海味,无钱时可住涵洞,喝残羹剩汤,从炎热的南方流窜到冰天雪地的北方,其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常人难及,这样的人能说是一个不健康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他的健康缺什么呢?

就此,人们对健康的三要素观进行了不断的深化与升华,50年后的1998年,WHO再次在健康促进的要素中强调了“精神”二字:今天,健康的精神方面的因素被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这就是健康的又一要素,即将精神健康成为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1]。1998年,WHO升华了健康的概念,即“健康是一种动态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精神健康的最低标准是不损害他人,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2]。

2.道德健康的概念

有关道德的探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入的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一个社会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是要讲“道”的,要讲真理、讲规律、讲秩序。唐.韩愈《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阐明了传道作为老师的首要任务。“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强调了德主要讲善和信。《周礼·地官》中指出:“道德,品行,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说明“德”不仅仅是记在心里,口里说说,还要履行于行动中。

总之,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起着判断人们的言行正当与否的作用。

在上面例子中的盗窃犯患有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由于他对社会基本道德与良知在认知与行为上的严重缺失,形成了这一类型的人格障碍型精神疾病,损害了他人,危害了社会。

我国自古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春秋·孔子《论语》)的基本传统道德观,即不损害他人;唐·李商隐在诗作《无题》中提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道德情操,也体现了国人高标准的道德观念,无私奉献。纵观中国历史,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在《登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当代的毛泽东、邓小平、夏明翰、雷锋、焦裕禄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美德,正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继承传扬的,也是中国梦的体现。

然而,当今社会由于对道德在认知与行为上的缺失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例子枚不胜举,从个体上看,上述的盗窃犯,因其自身道德的缺失,对他人健康乃至社会产生了严重危害,长此以往往往也会损害自身的健康。从群体上看,如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滥用抗生素事件,环境污染问题等,无不表明道德的沦丧对社会健康的危害。没有道德的人不是一个健康健全的人,因为其不道德的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他人的健康。

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可以把道德健康定义为:道德健康就是人们在保护和增进健康的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实质上,道德健康就是精神健康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这种提法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3.道德健康的特点

道德健康作为一种维护人类生命和促进人类健康的行为规范,具有以下特点:

3.1 普遍性

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道德健康作为维护人类生存和促进人类健康而形成的基本准则,自然就成为了社会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之一[3]。由于道德健康缺失而造成的对自身和对他人的健康危害,不仅仅是几个小偷,而是大到国家、民族和地区,中到各个领域、行业和单位,小到每个家庭和社会成员都普遍存在的。当今,维护人类健康不仅仅是个体问题,也不仅仅是卫生计生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道德健康并不象医德患德那样仅限于医患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体现在所有人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4]。

3.2 多样性

由于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由此决定了道德健康的缺失对人体造成的损害的多样性。其中既有宏观也有微观;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既有近期影响也有远期影响;既有局部损害也有全身损害……这些影响最终均会对个体和社会群体造成不同的健康损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1就个体而言,大多数人在违背社会道德时往往导致“心亏”、恐惧、负罪感等不良心理,这种心理较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等系统失调,机体免疫和防御能力下降,进而就更容易罹患心脑血管(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卒中、心肌缺血或梗死)、癌症等多种疾病;反之,反之,如拥有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和心底坦荡的品质,则能使人保持神经中枢、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平衡,有助于身心健康。

3.2.2从群体看,现代化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某些群体为了一味追求利益,丧失了道德健康,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影响健康的社会问题:天空中的雾霾、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地面上的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森林的锐减;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的污染;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等各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随处可见[5]。而这些危害的对象更具群体性。

3.3 公益性

公益性是指以谋求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一般具有国家或政府部门主导,规模大,受益面宽,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公共事业。健康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人类健康间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所关心和研究的主题是道德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的生命及其健康意味着社会的兴旺发达和人民幸福。因此,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宏观把控和顶层设计,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与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把经济效益寓于社会效益之中[6],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套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道德健康行为规范和准则。

4.道德健康的历史使命

4.1 人类道德健康的使命

纵观全球,人类健康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问题诸如温室效应、海洋污染和艾滋病等健康问题不再是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所能解决的,更应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些影响不单单是可以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的。道德健康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方。如果人类自身不能从道德健康的角度认真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人类社会不但不可能持续发展,反尔会导致自我伤害乃至生存危机。

4.2 国家和各级政府道德健康的使命

一个高度文明、和谐的国家或社会,必须具有三个基本的治理能力:一是法制,二是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三是德治。法制和体制、制度建设都是为了维护基本的社会道德。德是“源”,法制、体制和制度是“流”,是德的具体表现。三者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法制需要解决的是惩治那些违背道德健康的人和事,继而警示想违者使其不敢违。我国已经和正在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并正在努力执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法制建设提高到道德健康的高度来认识;如何进一步提高监督和执行力度,常抓不懈;如何结合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制定、调整和完善行为规范。

道德健康的体制和制度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体制与制度来限制行政、行业和个人的权力,使其想违者不能违之。道德健康已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7]。当前我们可以首先尝试的是建立道德健康的顶层设计机构,如成立国家道德健康委员会,制定稳定的道德健康政策、重点和计划,推行和协调道德健康行为规范和法规,把道德健康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目标。

德治是使人们从思想或心灵上达到不想违背和想如何不违背道德健康的目标,其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并且能大大降低社会成本。能否实现人人健康这一梦想,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尤其是道德健康观,它应成为21世纪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从道德的角度自觉地维护健康。

有史以来,世界各国各用自己独特的文化来维持国家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以宗教最为突出。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法制较健全,但举国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中东的一些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东南亚诸国信奉佛教等。而我国虽有少数人信奉宗教,但始终以道德作为主流。外有《圣经》,中有《论语》;外有《古兰经》,中有《道德经》;外有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中有孔子、孟子、老子、毛润之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从邓小平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到胡锦涛的“八耻八荣”;再到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而道德健康就是这主旋律上的一段不可或缺的音符。

4.3 行业道德健康的使命

这里所指的行业不仅仅是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还包括一切涉及人类健康的其他行业,如食品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矿产、冶炼,化工、交通等。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倡导与健康有关的社会公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医患道德意识、药物道德意识和食品安全道德意识。

4.4 国民道德健康的使命

国民所要履行的健康道德使命主要有两方面:

4.4.1人人为健康 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从道德健康的视野努力维护自身的健康,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行为规范,把道德健康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4.4.2健康为人人 不损害他人的健康进而努力维护他人的健康:一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所负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卫生设施,遵守公共卫生行为规范;三是在职业生产劳动中履行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健康义务。这就更需要道德健康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与准则。

道德健康是道德总和中的一个新的要素,又在维护健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德健康涵盖了社会公德、生活环境道德、医德、患德、药物道德和食品安全道德等方方面面。

新时代、新常态下的中国人,更应肩负起历史已赋予我们的道德健康的使命。只有健康才能不做噩梦,只有健康才能做甜梦、美梦,只有健康才能圆“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Don Nutbeam,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Health Promotion,University of Sydney,Australia.HPR Glossary 1998,WHO\HPR\HEP\,1998.1[G]:1.

[2]钟才高.预防医学(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40.

[3]武惠婷.论健康与道德—试述提高全民健康道德素质的伦理保障[J].医学与社会,2004,17(1):26-28.

[4]方鸣,吴琦.论健康道德与社会公德、共产主义道德的联系与区别[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18-20.

[5]周天增.预防保健中的健康道德问题[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1993,7(2):79-82.

[6]刘鼎业,滕振起,褚松梁.公益论是健康道德的基本原则[J].中国医院管理,1990,10(2):25-27.

[7]李文鹏.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健康道德[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15-17.

论文作者:雷蕾,吕海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  ;  ;  ;  ;  ;  ;  ;  

道德健康的历史使命论文_雷蕾,吕海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