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涡管排沙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排沙设计方法,包括选择涡管的位置、明确涡管布设渠道水力要素、设置涡管尺寸以及截沙率和挟沙力计算等方面,最后通过开展水槽实验和模拟实验等方式,为排沙工程的建设和开展积累经验,使排沙工程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引水渠道;涡管排沙;工程施工
引言
对于新疆等地来说,由于地形起伏较大且坡度较陡,泥砂粒较粗,难免有一些粗粒径的泥砂进入渠道之中,长此以往,大量堆积后形成干渠影响灌溉。对此,涡管排沙技术应运而生,该工程具有成本较低、结构简易、能力较强等特征,适用于引水渠道的泥砂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实现大范围推广。
1.涡管排沙概述
部分地区拥有山溪性河流,坡度较陡,流速湍急,一些粗颗粒泥砂混入其中,即便在入渠之前进行分级处理,仍然难免有一些粒径混入到水轮机之中,加速气蚀的产生。在以往的工作中,采用引水防沙枢纽的方式阻碍泥砂进入引水渠之中,但由于枢纽上下游河床的淤积高度不断增加、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仍然有些泥砂趁虚而入,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对此,涡管排沙技术应运而生,此种技术具有成本较低、结构简易、能力较强等特征,受到用户的一致欢迎。该技术的运行原理为:当渠中水流进入涡管时,对管内水体产生冲击形成动量矩,使其以自身为轴旋转,与纵向水流共同形成螺旋流,使管内存积的泥砂被卷起,随着水体做螺旋运动,由于水流的冲击力超过输送能力,因此可将涡管中的泥砂顺利排出,因此与其他排沙方式相比具有较大优势[1]。
2.引水渠道涡管排沙设计方法
目前,涡管排沙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设计方法仍然存在缺陷,在水力计算中不但要明确水力参数和尺寸,还要通过泥砂计算截沙率、挟沙能力,二者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因此只可采用经验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输沙特性进行确定。如若与设计要求不相符合,则可通过改变部分断面或底坡参数的方式来实现,直至取得精准结果。通过上述分析,涡管排沙的设计可采取以下方法:
(1)选择涡管的位置,尽量将涡管设置在渠道底部,与排沙明渠相连,需要具备较大的纵坡,为泥砂顺利排入河道提供便利,因此涡管还要设置在尽量接近河道的位置,使河床和渠底有一定的落差;
(2)明确涡管布设渠道水力要素。通常情况下,动力渠道较窄,如若加大涡管的开口大小,则可使渠底被抬高,下边坡变为矩形;如若调整段的长度适中,且调整前后面积的变化不为明显,则可看成水面线几乎不发生改变,只有水深和底宽发生变化;如若断面的变化程度较大,则应根据非均匀流对水面曲线进行计算,明确涡管铺设时的水力要素;
(3)设置涡管尺寸。在渠道中水量较为宝贵,在分流比的设置上应较低,渠道中流速较慢,根据水力学原理对涡管的尺寸进行设置,在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选取较大的整数,且不可超过5—7D,如若过长则与出口端距离较远,很容易出现淤积;
(4)截沙率和挟沙力计算。在截沙率计算中,如若E超过1,则E的数值为100%,如若E不超过0,则E的数值为0;在挟沙力计算中,根据理论来看,可按照每1m3泥砂消耗的水量为依据,对排沙指标进行计算;
(5)悬移物沿着垂线方式分布,上方的含沙量较小,粒径较细,下方的含沙量较大,粒径较粗,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在流速分布方面,表面流速较大,渠底流速为零[2];
3.引水渠道涡管排沙实验分析
在涡管之中,水流的类型为螺旋流,如若通过数学模型对排沙运动进行描述较为困难,因此可通过实验对排沙的水力、特性进行研究,在本文中通过水槽实验和模型实验两种方式进行分析。
3.1水槽实验
该实验主要对涡管分流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涡管尺寸,测定不同条件下截沙率和挟沙能力。其中,分流比的计算方式如下:
式中,QT代表的是涡管分流量,Q代表的是渠道内的流量;分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A代表的是涡管断面面积,h代表的是渠道深度;△y代表的是涡管中心与开口间的距离;代表的是涡管流量系数,在本实验中,该系数值为0.60—0.70之间,主要受到螺旋流强度、涡管长度的影响。
在截沙率计算方面,主要是相同时间内涡管中截获的沙量与总沙量的比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式中,E代表的是截沙率;GS代表的截获沙量;G代表的是总体来沙量。
在挟沙力计算方面,主要是指周围不出现泥砂淤积的情况下,涡管内部水流挟带的总泥砂量,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式中,S代表的是挟沙力;GS代表的是内部水流量;QT代表的是管内分流量。
3.2模拟实验
以某电站为例,该电站渠道的流量为56m3/s,底部宽度为1m,边坡系数为1.75,底部的坡度为1/1300,水深为3.8m。渠道的入口在经过长期运行后排沙效果已经不够理想,导致渠道内部淤积严重,水轮机受到严重磨损。对此,可引入涡管排沙技术,首先开展模型实验,比例尺为1:20,模型涡管为3.75cm,分别在60°和90°两个方面设置,将渠道底部位置改为矩形,使管道的开口长度延长。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出水深、排沙归路和涡管水流运动。在垂直方向设置涡管时,螺旋流的强度达到最佳。在整体实验过程中,分流比为4.5%,截沙率超过90%。在使用间歇排沙的过程中,当涡管被淤泥填满后或者在管的上方已经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时,只要将涡管的阀门开启,便可在水流的冲击力下将涡管冲开,使排沙功能恢复正常[3]。
根据上述模拟实验,采用50cm模型涡管,开口宽度为30cm,在90°的方向开展工作。该工艺应用初期,渠道水位开始显著降低,这意味着渠道中的淤泥正常被逐渐排出,在此过程中,渠道中不断出现卵石滚动的声响;该工艺应用一个月后,渠道中的矩形段磨损深度超过40cm,为了工作持续开展将其更换为条石衬砌。通过本次实验表明,涡管排沙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且排沙分流比受涡管尺寸的影响,在本次模拟实验中,由于只应用50cm的涡管,因此分流比仅为2%。
结论:综上所述,涡管排沙技术具有较强的排沙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运行管理方便,适用于山溪河流引水渠道的泥砂处理。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证明引水渠道涡管排沙工程切实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开泉,刘焕芳. 涡管分水排沙规律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J]. 泥沙研究,2017(4):3-14.
[2]张开泉. 水电站引水渠道上的涡管排沙工程[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z2):40-42.
[3]张开泉,刘焕芳. 涡管排沙的研究及应用述评[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7(2):41-46.
论文作者:石歆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渠道论文; 的是论文; 代表论文; 水流论文; 水力论文; 流速论文; 方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