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再探讨_创造性思维论文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再探讨_创造性思维论文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再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思维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应该适应这一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初中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高中新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语文教学法定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1]。创造性思维是培养人们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建构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条件

只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2]可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何等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氛围要相对自由宽松。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特别要注意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转为研究者,由指挥者转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奉送者,而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教师是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的观念,因为这种居高自尊的教师角色造成学生的创造性精神无法释放,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教学就是以传授为主,不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许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了教学的附庸,这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提供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学习发展的空间,敢想、敢说,毫不拘束地参与教学活动。敢想、敢说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但是并不意味着随意性,它往往是围绕着一个目标辅以思维的活动。要让学生敢想、敢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教学的主体与客体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开启学生的思维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因而,在教学上应按照主体教学思想和民主教学思想,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是一种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而讨论方式则是建立在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求知识规律的基础上。师生围绕一个问题或方向去探讨,他们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中学习,因而,他们毫无顾忌,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更有利于实现课堂最优化,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学生被动局面,对教师主宰课堂和教师绝对权威起到淡化的作用。运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实现教学的民主,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建构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意义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从对问题的怀疑开始的,没有怀疑就不会有思考。同理,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怀疑,任何创造发明,任何一项创新,其思维的发端都源于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是创造性的体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的能力,就必须善于设疑、积极大胆地设疑,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教师,不迷信古人,敢于向权威挑战,形成自己的创新个性,不断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成为学生思维驰骋的场所,但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很难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找到切入点,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建构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鼓励学生向思维定势挑战,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经过多次反复习得而形成的一种直线性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阻碍人的思维发散,不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前提条件。其是指从思维目的出发多角度地发散联想和想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和背景内寻求材料,尽最大的可能进行求异创造[3]。它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受到法定大纲及参考书的约束,教师只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很容易形成直线型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和固定的思维形式,这就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好奇心、主动性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要认识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对发散思维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向思维定势挑战,培养发散思维?

首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具有自己的特色。从语言文字来看,它具有灵活性和模糊性,这是因为语言文字存在着多义性和突出的个性化特点,语文本身蕴含着多性化的内在因素。因而,语文教学必然会出现不同的阅读个体及其阅读感受的多元性。因此,语文教学就很少有惟一标准的答案。如果非要规定一种所谓标准答案让学生探索,这不仅是对学生思考和体验的不尊重,而且也是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学生思考的多元性体现在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维形式上,其核心是多角度。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诸如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思维的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思路就会宽广且多角度,并形成丰富多彩的答案。例如,《愚公移山》一文,课文是通过愚公移山来表现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但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对课文提出了质疑,他们有的认为,既然有大山阻隔,出入不方便,搬家不就万事大吉了吗?有的认为,从生态平衡来说,愚公这样做不可取。这些问题都是对传统思维的一种挑战。

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问题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能冲破传统习惯的束缚,出奇制胜,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作文立意中的“老虎屁股能摸得”,“弄斧偏要到班门”。进行阅读教学时,比如《孔雀东南飞》一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刘兰芝为何被赶出家门?有的说不生孩子,有的说对家婆不好。再如《雷雨》一文,教师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吗?这样培养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标新立异,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通过对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培养开拓其思路。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它既可以由眼前所感知的某一事物想起记忆中的另一事物,也可以由记忆中的某一事物想起记忆中的另一事物。想象是就创造性意象内容而进行的思维加工活动。据研究表明,想象力与发散性思维是连在一起的,积极能动的想象是实现个性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联想的空间,让他们驰骋于想象的天地,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天上的街市》是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佳篇,教师首先确立联想与想象作为训练的重点,然后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联想与想象,联想和想象有什么作用。最后让学生将学到的联想与想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可以根据一种物体为内容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这样,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但是,应该注意到,在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辐合思维,因为发散思维主要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思考,从而获取众多的方案或假设。这些方案或假设如写作时的立意、对文章主题的归纳等,是否正确或合乎要求,必须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最终选出一个最佳的答案,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结果。所以说,辐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离不开辐合思维。

可见,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注重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立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作基础。知识经验由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它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知识经验越丰富,对问题的思考就越深刻,就越富有创造性。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头脑空空,思维的火花就不能激发,那就无创造性可言。美国著名创造性研究专家帕内斯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预先的知识和积累,否则培养便不会成功,人的创造性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出来的,脱离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无创造性可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致形成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宝贵资源,它涵盖了我国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都可以在语文课文中得到体现。我们要遵循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以及互相促进的原则,不能重视读写而轻视听说。通过四者之间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其思维。其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就是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听说读写是语言与思维的凭借,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必须通过听说读写来进行。因此,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语言与思维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离不开语言与思维的教学。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当从全局上把握语文知识与思维发展的关系,通过知识的积累来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思维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如记叙文读写知识的教学要和再现性形象思维的训练同步,说明文读写知识的教学要与抽象思维过程的训练同步,议论文读写知识的教学要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步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丰富知识,发散思维的目的。因此,阅读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又要重视结果。学生不是靠死记硬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获得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应重视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所谓人文,指的是一切文化现象。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不仅是语言运用和思维创造的典范,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哲学、政治、道德、伦理、经济、文化、军事、艺术、宗教、民俗、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都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一定程度地体现。可见,语文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探求知识,学习和继承我国灿烂的文化,丰富人文知识,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人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学。这种偏离语文自身人文底蕴的语文教学不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教学。因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全面的提高。长期以来,从作文教学来看,我国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内容贫乏,人文知识浅薄。一个思想内容贫乏,人文知识浅薄的人,其思维就像一只被困在瓶子里的虫子,不能自由飞翔。本来应该联系的东西无法联系起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思想内容无丰富可言,那就更谈不上创造性了。相反,人文知识深厚的人,写出的文章就不同凡响。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内蒙访古》《长江三峡》等,这些课文涉及到历史、典籍、文化、科学、民族精神等人文知识,如果作者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是写不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只有知识底蕴丰富了,人文素质提高了,思维才能开阔,才能活跃,才能敏捷,厚积薄发才会写出内容丰富、有创造性的文章。

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课外学习的积累。课外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而且也是学生思维培养的基础。思维活动有赖于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学生在学到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获取知识的触角向生活、向社会延伸。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使学生能独立阅读和写作。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建构语文学习的平台,把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引导学生阅读当代文学名著、自然科学作品、历史地理书籍、报刊杂志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吸收知识营养。此外,学校应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引导学生通过电脑网络了解信息,使学生从各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丰富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知识经验。如果知识经验积累丰富了,视野就会宽阔,思维就会活跃,创造性也会产生。因此,要重视知识的积累,积极开发学生内在的潜知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标签:;  ;  ;  ;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再探讨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