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的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形势下论文,大发展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档案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重大变化,必然对各行各业包括档案工作在内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和影响。
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多元化、多轨道所有制的新形势和档案事业迅猛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由于形势所迫自上而下的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举措。
(一)清理档案法规和建立档案法规体系。对不适应现实需要或相互重复或相互矛盾或失去效力的法规,国家档案局分三批废止了70件。同时,国家档案局组织人员,用八年时间起草了《档案法》,并于1987年9月5日由国务院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然产物,也为档案管理部门正确履行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从此,档案工作走上了依法治档的新轨道。这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二)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档案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但在商潮滚滚、物欲横流的今天,从一定的意义上看,档案工作确实是个寂寞的事业,又与清贫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得到强化的效益。竞争、价值、利润、流通、法制等观念,也激发了档案工作自身的生机和活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举措,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制发了“以室(各级各类档案室工作)定岗”、“以卷(档案馆编制系列)定编”、“达标上等升级”、“专业职务晋升”、“劳保福利”、“优秀成果评奖”等等办法、规定。这些做法,不仅仅是巩固机构和稳定队伍,更重要的是适应了新的形势,活跃了工作环境、调动了积极进取精神,为档案工作注入了新的精神食粮。
(三)自上而下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各种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经验交流会、成果评审会、学会年会、专题论证会等等,弥补了理论与实践的某些断层,活跃了理论研究氛围,形成了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繁荣景象。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年来,以《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档案工作》、《中国档案报》、《历史档案》等为龙头的各级档案报刊如雨后春笋,为档案工作者开辟了论坛园地,为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注入了新鲜血液。有的刊物还被评为优秀期刊。
上述这些有效举措,对稳定队伍、自我完善、理顺关系、总结提高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和协调的重大作用。
形势的深入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碰到很多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急需研究加以解决。
(一)加强宏观调控,理顺分级管理的范围。“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在分级管理的问题上,哪些部门是直接重点抓的;哪些部门是间接辅助抓的;哪些部门或单位是少管甚至不管的,要有个层次。
(二)档案馆网的布局和馆藏范围问题。各级各类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是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就目前来讲,一个市既有市档案馆,又有区档案馆,如加上专业档案馆就是七八个档案馆,甚至更多。从人力、物力、财力来看都是很大的浪费,应打破行政、组织上的界定,有个合理的布局。
(三)档案学科体系问题。学科体系应围绕着档案事业的实践而建立。我国档案事业主要是四大块,即:以机关单位档案工作为基础,以档案馆工作为主体,以档案教育、理论研究、宣传出版为条件,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统筹、协调的档案事业体系。这四大块构成了我国档案学的核心内容,从而形成了四个学科的子系统。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史、档案事业史、国家机关史、保护技术学、电子计算机管理等专门论著。档案学各分支学科要有全局观念,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理论研究和教材要出精品,多出精品。
(四)破旧档案史料抢救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档案史料纸质变黄、变脆、字迹模糊,有的已涸化褪落等,急需抢救。不然将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损失。此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二十年来,我国档案事业迅猛发展,成就是辉煌的,虽然前进中仍有很多艰难险阻,但是,前途是灿烂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