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 214011
【摘要】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打造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热度和深度,是当下语文课堂主体参与式学习的三个着力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参与;广度;热度;深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116-01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打造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语文课堂过于“高大上”,让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有的语文课堂成了少数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多数学生只能望而却步,不知所措。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热度和深度,是当下语文课堂主体参与式学习的三个着力点。
一、小组合作,互教互学,关注参与学习的广度
合作学习是满足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起到思维碰撞,增大语言训练频率,激活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但是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参与度不高,合作前如果指导不够,课堂学习效果不一。为了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广度,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该先交代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学情合理划分小组,明确好组内成员的任务,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醒注意点。特别是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应当走近学生,聆听学生的见解,及时点拨与指导。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以摈弃从前小组代表发言的模式,鼓励组员一起到台前汇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参与的广度。随后教师做到及时评价,注重鼓励,让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一座和谐的桥梁。
例如我执教《石榴》一课时,考虑到文本较短,语言清晰,学生理解难度不大,但是文本的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文本,参与课堂,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先教授第三小节,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感受作者如何将石榴写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紧接着课文的第四小节,就安排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其学习任务是按照分好的小组,公布学习单,让学生学着第三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四小节内容,品读作者的写法和表达效果。为了扩大参与面,我明确了每组一名学生总述,两名学生选择具体的两个语言点,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一位学生可做补充。学生立刻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因为有了第三小节的学习经验,自学起来就驾轻就熟。由于小组成员人人主动积极参与,在最后的交流汇报上,不少平时课堂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能在台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悄然而生。
二、多元激趣,化静为动,关注参与学习的热度
当代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说过,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把课堂内容多元化,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转化成形象有趣、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不断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帮助学生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这样轻松愉悦的课堂氛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会明显增强。
例如我在执教《梦圆飞天》一课,由于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学生尚且幼小,所以对于中国一圆百年飞天梦的自豪与激动无法理解到位。当我播放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神州5号发射成功的视频时,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他们与工作人员一起慷慨激昂地为英雄饯行;他们与科技人员一起紧张激动地倒计时,他们与杨利伟一起遨游太空,欣赏美丽的地球,声声朗读中饱含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再如我在备《大江保卫战》一课时,考虑到1998年洪水暴发时,学生尚未出生,因此仅靠有限的文本,学生未必能够深切地感受洪水肆虐时的万分危急和人民子弟兵为保大堤、救群众时的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铁汉形象。于是在教学伊始,我就播放洪水肆虐的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迅速地融入了洪水肆虐的那年夏天。在朗读第一小节时,读出了紧迫感。在教学第三小节时,“伤痕累累”一词引起我的重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解放军为保大堤时舍己为人的精神,教学时补充了一个团的官兵抗洪抢险时受伤情况的资料,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片在赞歌中慢慢出现在屏幕上,学生从最开始的无动于衷到深深震撼,这时再请学生朗读,文字就有了画面感,语音就饱含深情,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朗读,将满腔敬佩感动之情融入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这种有情有境的体验,化静为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参与热情。
三、学生先行,教师后置,关注参与学习的深度
新课改倡导的课堂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方法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学,个性化地学。“学生先行,教师后置”以利于学生在先行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从而对文本的理解会走向更深处。
如有位优秀教师执教《墨梅》一课,她没有采用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而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单,内容如下:1、画中的诗。2、墨梅的特点和王冕的人生态度。3、古诗中的“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任务单。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将探究成果做成课件,在课堂上交流分享。教师俨然成了这节课的“主持人”,将讲台交给了学生,小组代表滔滔不绝、自信满满地向学生介绍后,教师又成了“评委”,适时点拨,巧妙地引导学生攻克字词,理解诗意,真实自如地表达和感悟,一切都那么水到渠成,自然生成。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双方“共建”的过程。学生不但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而且思维向更深处蔓延。
我吸取优秀教师经验,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也尝试了“学生先行,教师后置”的教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单:1、了解宋庆龄生平事迹。2、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3、为什么作者唯独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搜集资料,组内讨论交流展开自主学习。有了课前的思考探究,在课堂教学时,我只适时点拨,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在攻克“借物喻人”这一难点时,由于学生课前已对宋庆龄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认识,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找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微妙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在逐一的剖析解惑中,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感悟,课堂成了学生探究的乐园。
论文作者:李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小节论文; 樟树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广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