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江雪莲

(大竹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达州 635100)

【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50例椎管肿瘤患者,先后进行核磁共振诊断、CT诊断,将核磁共振诊断设为观察组50例,将CT诊断设为对照组50例,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两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诊断的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核磁共振;椎管肿瘤;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123-02

椎管内肿瘤,指的是在脊髓本身、椎管内和脊髓邻近组织发生的肿瘤(原发性、继发性),临床上按照肿瘤和脊髓、硬脊膜间的关系,将其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脊膜下肿瘤、硬脊膜外肿瘤。脊椎任何节段均可发生,以胸段多见,其次为颈部,剩余为腰髓段及马尾。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椎管内肿瘤,以20岁~50岁多见。椎管内肿瘤临床特点、表现不具有典型性,给临床诊断带来难度。需要结合影像学明确诊断。本文旨在分析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50例椎管肿瘤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为18岁~59岁,平均年龄为34.00±4.89岁。先后进行核磁共振诊断、CT诊断,将核磁共振诊断设为观察组50例,将CT诊断设为对照组50例,本次调查研究的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本次调研得到了院方伦理委员会评审通过。

1.2 方法

1.2.1观察组行核磁共振诊断,超导核磁共振成像仪(1.5T,GE公司),实施全方位检查,行常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T1WI、T2WI及STIR等扫查。必要时行增强扫描(Gd-DTPA),观察肿瘤位置、大小、形态、性质、周围组织关系。

1.2.2对照组行CT诊断,多排螺旋CT机,行横断、周围扫查,必要时行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位置、大小、形态、性质、周围组织关系。术中将切除标本送检病理,分析核磁共振、CT诊断的准确率。

1.3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诊断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组间比较χ?、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观察组诊断的准确率为95%(48/50),对照组诊断的准确率为90%(45/50),观察组中1例星形细胞瘤,1例神经鞘膜瘤未检出,对照组中1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1例神经鞘膜瘤未检出。观察组诊断的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1。

3.讨论

椎管内肿瘤分为髓内肿瘤和髓外硬脊膜下肿瘤、硬脊膜外肿瘤。髓内肿瘤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髓外硬脊膜下肿瘤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脊膜瘤、神经类肿瘤等;硬脊膜外肿瘤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转移瘤、脂肪瘤、脊膜瘤、神经类肿瘤等。临床特点、表现:椎管内肿瘤生长缓慢且有自限性特征,肿瘤直径多在2cm以下,多在夜间发生持续性疼痛。椎管内肿瘤病变进展缓慢、病情隐匿,这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关系密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以神经根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为首发症状者较多。其中神经根痛常见,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次之[1]。

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核磁共振是椎管内肿瘤诊断的有效方法,可对椎管内肿瘤进行准确定位,甚至是准确的定性指导,能够对肿瘤形态进行准确显示,还可对脊髓、神经根发生的受压、移位、肿胀征象进行准确显示,能清晰显示肿瘤病变部位、范围,还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囊变、液化、出血情况和脊髓水肿情况。椎管内肿瘤核磁共振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明确扫查节段,椎管内肿瘤误诊,多见于胸腰段平面,通常腰椎核磁共振检查不扫描胸腰段,所以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掌握症状、明确临床体征,确定扫描部位,避免遗漏。第二,重视T2加权图像,T1加权图像上椎管内肿瘤仅表现为信号轻度增高,而T2加权图像上椎管内肿瘤仅表现为信号明显增高。第三,对于高度疑似病例,必要时给予增强扫查,避免漏诊。髓内肿瘤核磁共振特征:T1WI为低信号、等信号、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较高信号。髓内肿瘤大小不等,交界不清,可见空洞(上下方),有囊性改变。髓外硬膜下肿瘤磁共振特征: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蛛网膜下腔的间隙增宽,对侧变窄。髓外硬膜外肿瘤磁共振特征:T1WI为高信号、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瘤向外生长,或向内生长压迫到脊膜囊。硬膜外可见肿块影(部分肿瘤),同时可见椎体被破坏。肿瘤形态欠规则,硬膜外脂肪影减少、消失[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诊断的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晓华,林明侠.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2):223-225.

[2]梁晋社.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4):107-108.

论文作者:江雪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江雪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