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的品德课堂基本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关键词:质疑能力 品德与社会 主体
提问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反思当下的课堂,基本都是由教师组织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表面上师生交互活跃,而实际学习效果却不然,品德与社会课堂亦是如此。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可见,在品德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十分重要。
何谓“质疑意识”?它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一、密切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品德与社会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构建质疑平台
1.给予充分的时空
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要在时空有限的课堂内解决,可以让他们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
2.创设平和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之探索热情高涨。
3.精设问题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能让学生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
三、强化主体地位
1.关注儿童主体地位
质疑意识的培养需关注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
2.精心设计质疑情境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情境,把疑问的种子深深埋进儿童的心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究,从而产生智慧的花火。
四、改变学习方式
1.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直觉思维浓缩了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认识的顿悟和灵感的迸发。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假设、猜想,并模仿这种方法。
2.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杜威认为:“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学习者通过思考,从质疑开始,由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3.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争强好胜、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要善于营造知识竞赛的氛围,善于运用各类活动手段来激发学生提问。
为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小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同时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二者互相促进,互为发展,最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时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动态》。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3]《中国教育与发展》。
论文作者:余灵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思维论文; 发现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