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武汉 430014)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上消化道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200例/组,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对患者予以全面、精心且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比护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服务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方法有效率为91%;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方法有效率为83.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焦虑程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予以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配合医生治疗早日痊愈,同时提高抢救成功率,较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239-0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管、胆管病变引起的急性出血,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在针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抢救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和情绪都比较紧张焦虑,因此在救治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医生治疗,也需要相关护理人员予以精心的护理服务。在照顾患者日常起居的同时,也要对患者进行适当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护理服务,以缓解患者焦虑、烦躁情绪,结合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早日摆脱病痛痛苦,本文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的护理服务做出以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200例/组。常规组男150例,女50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2.32±5.72)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6.56±1.33)年。观察男137例,女63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35.52±5.71)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6.56±1.33)年。两组患者均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均排除患有其他重大疾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进行观察,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悸、休克等现象,要做好记录。之后,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例如,对患者日常活动进行叮嘱,以免活动量大引起摔倒;并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及药物,以便病情发生变化,及时抢救。同时,对患者日常生活起居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予以精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入院后患者应取平卧位,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为患者补充血容量;且要保证患者呼吸通畅,患者如要呕吐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流入呼吸道,造成患者窒息,同时结合患者出血量实际情况,予以吸氧措施;第二,对患者予以心理护理,患者在入院时心理难免焦虑、烦躁,并对疾病缺乏认识。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打消消极情绪,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果断、冷静解答,增加患者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第三, 对患者的日常护理,例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等,患者每次呕血后要对患者的口腔和皮肤进行清洁,保持口腔和皮肤整洁。饮食要以流质或半流质等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与此同时,在对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时,也要保持患者病房整洁、安静,保证空气流通,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1.3 疗效判定
分为显效、缓解和无效。显效:患者经过优质护理服务后,焦虑情绪消失,且无任何并发症出现;有效:患者在经历优质护理服务后,情绪逐渐稳定,且并发症发病率较低;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且出现加重,严重出现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治疗有效率91%,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服务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有效率比较分析(n)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而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和黑便。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管、胆管病变引起的急性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的空肠上段病变所致出血也数这一范围,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便血,或者胃管内见血性液体。因临床症状表现,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身心产生巨大伤害,并且患者的心理变化也随着治疗过程而波澜起伏。一般针对此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只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急救过程进行护理,缺乏耐心讲解和心理抚慰,让患者在治疗期间增添了心理负担,也因部分护理人员态度影响了医患关系。
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可以再予以优质护理服务。首先,在患者入院起为患者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监控。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腹痛等定期观察,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给主治医生。患者及家属在入院时,心理与情绪上难免会出现紧张、烦躁等表现,护理人员应本着耐心解答、积极引导、鼓励的态度为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虑和问题一一解答。在优质护理服务中,进行多方面的护理干预,饮食、环境、心理、日常起居等综合性护理,配合医生治疗,可以让患者在最佳治疗时期进行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同时也减少了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身心早日康复。
对本文所选4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对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1%,而常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5%,且护理前后患者焦虑程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常规组,由此可见,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加快了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急性上消化出血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病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22-23.
[2]朱承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9-10. [3]李永宏.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急救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21):1881-1882.
论文作者:邵文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患者论文; 消化道论文; 常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