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论文_隋义

中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论文_隋义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0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各种多媒体技术广泛走入家庭、小区和校园,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这使得我国当代中学生要比以前的中学生承担更大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加之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远远赶不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导致一部分中学生受社会负面价值观的影响,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人通过分析中学实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必须突出它的实践性原则,做到有步骤、有条理、有重点地开展感恩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 感恩教育 实践性原则

什么是感恩?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同,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什么是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方面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包括识恩、知恩、报恩与施恩的教育活动。

由此可见,感恩教育显然是隶属于道德教育。德育课程,在中学课程中早已有之,但由于过于重视形式,多流于抽象、空洞,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果。而作为道德教育应有内容的感恩教育,却被作为个人私德领域,一直处在被忽视的位置。把感恩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敢于公开讲感恩,进行感恩教育,也是一种突破。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繁荣与发展,一切向钱看,人们普遍道德沦丧,笑贫不笑娼,为了金钱置道德法律于不顾,人情淡漠,甚至冷漠,自私自利,道德底线一再突破。一向被认为纯洁可爱的中学生中,弑母杀师,戕害同学的事,屡有报道。残酷的社会现实呼唤道德教育的回归,回归到生活之中,回归到学生的实际,回归到实践上来。

一向被冷落被忽视的感恩教育,就是一条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回归本真生活、回归道德实践的中学德育之路。因为感恩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品德的体现,更彰显了一种责任感。如果人人都具备了感恩的修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的道德铁律,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会得到彻底改善,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和谐友好,推及开来,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等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一、中学实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感恩教育从他们抓起,是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大事。同时,青少年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从他们抓起,可以把各种不好的思想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重建美好的未来。

1.是扭转不良社会风气的需要

“世风日下”,这是很多人面对社会现实发出的无奈的感慨。放眼当今现实,我们被各种丑陋、污浊、卑鄙所遮蔽,亲情不见了,美好的师生情也在日渐失去,同事同伴邻里之间尔虞我诈,大自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社会国家成了一些人调侃讥讽的对象。寄托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未来的青少年又是怎样呢?注重个人的吃喝玩乐、物质享受,盲目地进行攀比,铺张浪费,谈情说爱;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亲朋的关心等等,在一些青少年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却不存半点感恩之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冷漠”,令人寒心的极端的冷漠,成了他们待人处世的状态。没钱,想到了父母;遇到困难,想到了老师;需要帮助,想起了亲友。应当说,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社会的责任,教育的责任,是感恩教育严重缺失的必然后果。

我们要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就必须从中学生抓起,开展感恩教育。让他们形成感恩意识,从感恩父母开始,到感恩老师,感恩亲友,感恩自然,感恩国家社会。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具备了感恩意识,形成了文明素养,具备了社会责任感,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也就可以得到根本扭转。

2.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方向必然是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认为可以从这几个大的方面得到体现,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和谐,那就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都要具备感恩之心,心生感激之情,做出感恩之举。懂得了感恩,自然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激,对教育自己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就会心存感激,对帮助过自己的亲友同学等心存感激;对给予我们生活生存需要的大自然就会加倍呵护;对给予我们关爱的社会就会充满敬畏之心。当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常怀报恩之心,就会胸怀开阔,积极进取,努力奉献,良好的社会生态也就形成了,整个社会也就进入了和谐文明之中,这不就是我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状态吗?

要达到这一理想社会状态,感恩教育只能从中学生开始,让他们从感恩父母开始,到感恩老师、同伴、身边人,进而推及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国家。当他们把这种感恩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品德,那么,和谐社会也就构建成功了。

3.是提高中学德育实效的需要

由于中学德育的抽象、空洞,实效性大打折扣,受到了广泛的诟病。那么,新形势下,中学怎样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结合实际,广大德育工作者找到了感恩教育这一切入点。

感恩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具有相当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方式,因此,学生对教育的内涵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只要我们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父母为了自己的生活学习,可谓含辛茹苦、节衣缩食,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将来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老师为了自己的学习进步,天天早出晚归、苦口婆心,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成才,能够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为了让我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多么巨大的人力、财力,给我们创造了多么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要从大自然中索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这种感恩教育,与人的追求幸福,与人生的终极价值融合起来,与学校各类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感恩父母、他人、国家、社会、自然,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责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观念也就容易形成,从而养成和谐的人格,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由此看来,感恩教育确实是使德育工作焕发生机的一剂良药,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条康庄大道。

二、中学感恩教育要突出实践性原则

在中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必须把实效性放在首要位置。正如前面所言,感恩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必须突出它的实践性原则。只有有效地突出了它的实践性,那么实效性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问题。我们古人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训诫,今天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要结合我们生活的时代社会特点,认识到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另一个就是需要再次强调的必须贴近生活实际,从学生切身感受到的生活方面问题入手,按知、情、意、行的规律去做,坚决避免搞形式,走过场。要扎扎实实,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确实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人为什么一定要感恩,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再一个就是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循序渐进,有步骤、有条理、有重点地开展教育。

依据上述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实践性感恩教育可以从体验父母、老师、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呵护、关爱和帮助,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老师,爱自身边的人,扩而大之,发展到爱国家、爱社会、爱自然。

1.感恩父母

这是其他一切爱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奢求他去爱国家、爱自然是不现实的。

(1)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为了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勤劳苦。这一活动的开展,可结合诸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让学生“做一天家务”“在父母生日时,亲手做一个礼物”“为父母洗一次脚”“一日护蛋行动”等等。

(2)组织学生观看亲情影片,结合自我,激发强化亲情。

2.感恩老师

学生最熟悉老师,相处时间也最长,但是,却未必设身处地思考过老师的工作,体会到老师的辛苦。

(1)组织同学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让他们深切体会老师在教育学生中的良苦用心与付出的辛勤劳动。主动帮助老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尊重老师的劳动,对老师有礼貌,更加认真刻苦学习。

(2)用自己的行动表达感恩之心。如教师节帮助老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做好班级有关工作,更加发奋学习。

3.感恩同伴他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同伴、同学,在日常的交往中,都会受到他们的帮助,同时,自己的衣食住行等,也会受到社会其他人的帮助。

(1)开展“我的同学或同伴”的主题活动。方式可以是征文、演讲、交流、班会、讲故事等。

(2)寻找身边的人帮助自己的实例,向他们报答自己的感恩之情。如清洁工人、医生护士、各种场所的服务人员、邮递员等。

(3)因地制宜开展回报活动。如到附近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帮助烈军属打扫卫生,为家庭困难的同学献上一份爱心,到公共场合捡拾垃圾、清理卫生等。

4.感恩国家社会、大自然

这是感恩活动的自然延伸,只有把感恩活动延伸到这一层次,才能算是完整的。

(1)深入大自然之中,了解大自然的丰富多样,为我们的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人类开发利用大自然,更需要保护大自然。开展各种保护大自然的活动,诸如“环保小卫士”等。

(2)了解我们的国家,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它的地大物博,它的丰厚文化底蕴,从而更加爱我们这个国家,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的一份力。

(3)了解社会现实,既要看到社会美好的一面,也要知道它阴暗的一面,思考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们怎样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华 萧家芳 中学生感恩观现状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

[2]惠进志 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郑淮 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

[4]潘巧秀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5]黄铁苗 重视感恩教育 加强道德文化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04)。

[6]胡虹霞 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北京教育(高教版),2000年,5期。

论文作者:隋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  ;  ;  ;  ;  ;  ;  ;  

中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论文_隋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