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工作论文,几点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吉林省农科院是一所具有90多年建院历史的省级农科院,从1999年起开始了以“一院两体”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一院两体”的主要内容是在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尊重农业科研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将能够进入竞争领域的研究机构或任务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建立企业或进入企业,在企业机制下实现发展,从而加速技术和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将不能进入竞争领域的部分,按非营利性机构的运行机制重新构建,以大幅度提高其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能力。目前,吉林省农科院基本形成了以11个研究所、中心为主要构架的科技创新主体和以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农公司)为代表的成果、技术产业化主体。两体通过资产纽带和技术成果纽带紧紧相连,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我们的改革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完成和发展的,这些探索和实践包括了对改革方案的细化和修订,也包括了对一些农业科技问题认识的深入和提高。
一、现阶段企业还难以承担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会越来越大,甚至将会成为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农业技术创新。但就现阶段我国的企业来看,还难以承担起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任务。
首先,我国的涉农企业,特别是现代农业企业起步较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实力上,均不具备组织实施大规模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这一作为创新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实力。以我院投资为主设立的吉农公司是农业部种子企业50强之一,位列11位,2003年被国家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以技术和成果的不断创新研制为其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几年来,国家相继投入了相当数额的研发费,但到目前该公司也只是小规模地开展了一些技术创新活动,成果及技术推出数量少、进度慢,其主要技术来源还要依靠吉林省农科院提供。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一般周期较长,风险大,加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或者根本不能保护,企业缺少投入的积极性,更缺乏努力建立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改善创新条件等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基础工作的兴趣。
我院改革以来共组建了5个公司,由于受到赢利的巨大压力,经营者的主要精力或者资金全部投放到如何开拓市场、创造品牌、增加利润方面,虽然管理者大多原是我院的科技人员,也清楚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但在工资、社保、利税等巨大的压力下,面对生存和发展这两个问题时,优先考虑生存也是合乎逻辑的。
下列一组数据也说明了我国目前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缺少热情这一基本状况。据专家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近50%,其他发展中国家为5%~20%,我国则不足2%。
第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容和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从我院目前涉及的研究领域来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包括了能给予投资者回报的专利技术成果类活动,如受到保护的植物新品种。但农业科技创新的大量工作则是:农民受益却不受保护的公益性研究工作,如耕作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障国家生物资源及生物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如动植物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研究、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演变和预测、重大疫病、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及控制等;涉及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类研究,如黑土肥力监测,节水、节肥研究等,这些创新内容是无法给企业回报的,即使国家给企业立项予以大量投入,企业也不愿为此专门设立人员和机构开展这些工作。吉农公司运行后也将与此相关的业务活动予以中止,并又在吉林省农科院设立相关机构开展研究。
另外,农业科技成果、技术的使用者主要是农民,我国农民现阶段生产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除了少量技术外,大多均不能在与农民的经济交往中实现利润。
第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包含了科技创新、科技普及与推广、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与提高等多重内容的艰巨任务,这种多重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各级科研机构而非企业。
由于我国农民生产经营规模过小,户均经营面积仅为6亩,仅为美国的1/400,欧盟的1/40,加之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手段缺乏、农民得到技术服务的主动性较差和农业科技非营利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目前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绝不是单纯的研究活动。我院这些年来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兴农工作,每年大约有1/3的科技人员从事技术推广、示范和农民技术服务指导及科技素质教育工作,这已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企业完成进入竞争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比例很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科研的某些领域具备了进入竞争领域的条件,这些领域改由企业投资为主,以商业化形式运作,不但加快了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也会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快了这些研究领域的自身发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使这种转移成为可能。不断地将具备条件的研究从单一靠政府支持的事业方式中转移出来,是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的许多学科和领域已经完成了这一过程。
在我院5年多的改革实践中,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是少数可以进入竞争领域的研究内容。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将玉米育种等几个学科剥离到了企业,成为企业的研发部,到目前为止,玉米育种这一学科并没有因为进入企业而受到影响,几年来,育种经费投入增加,设施及试验地条件大为改善,育种能力大幅度增强,每年配制组合由3000个增至10000个以上,推出新品种的速度加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大为增强。
但就全院的全部研究学科和领域来看,这种成功的例子就显得很少。目前全院共设独立的研究岗位94个,玉米育种的独立岗位6个,不到总岗位数的7%;玉米育种从业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不足10%,即使是在玉米育种领域,由于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与育种紧密相关的配套、基础性工作如品种的良种良法研究、育种技术改进、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研究等,也陆续转由吉林省农科院来承担。
从全院改革后职工总数的分布来看,我院在经历了5年的“一院两体”改革之后,能够进入企业并能稳定发展的人员不足20%。
三、当前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以世界9.1%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8%人口的巨大成就,使13亿中国人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巨大。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也存在和面临着压力和挑战,粮食安全、农民致富、农业可持续发展、应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诸多艰巨的任务,使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日显脆弱和不足。
那么,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创新不足,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差,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农业行业科技进步缓慢。与近年来的农业发展停滞相一致,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也明显放缓,影响大的、对全行业科技进步有推动作用的大成果减少,对农民增收致富作用明显的成果减少,能为企业接受并大幅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成果技术不多。吉林省农科院统计了“六五”以来的成果获奖情况,总体上呈停滞或下降趋势,特别是获国家、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数量减少,质量不高,并明显呈下降趋势。我院“六五”获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10项;“七五”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14项;“八五”获国家级奖励2项,没有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九五”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4项;“十五”以来获奖成果21项,全部是省级以下奖励。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成果、技术数量减少,质量不高也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变得更加被动。
四、构建以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投入不足导致了科研手段落后,人才队伍不稳,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课题、室、组由于疲于创收而不能集中精力从事创新活动。我院曾做过估计,在全院创新主体建设改革实施前,研究所长用于抓科研和队伍建设的时间不足1/3,课题主持人用于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1/2,其他时间要考虑如何创收,如何解决工资不足、行政后勤经费不足等问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总体财力不足,短时期内难以解决投入不足这一矛盾,构建以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目前解决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问题的一个好的思路,应做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农业科技有着很强的区域性。其一是农业生态的区域性,土壤、气候、动植物群落大致相同的区域内,其农业科研的选题及最佳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具有大体的一致性,其技术成果的适应性也大致相同;其二是农业经济的结构、发展水平方面的区域性,这些因素构成了社会、经济方面对农业技术的要求和制约,农业技术的这种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不可能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单位来完成面向全国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表明目前我国按行政区域设置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着不合理和浪费。吉林省农科院在1958年以前是负责全东北农业科研的惟一一所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1960年前后各省均设立了农科院,以后各区及地级市又相继设立了农科所(院),各省直相关厅局又设立了任务相对单一的专业研究机构,目前东北三省地级以上独立的农业科研机构60多家,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浪费了科技资源,一方面加大了国家和省两级财政支出的压力,最终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
其次,从全国1100家独立农业科研机构的实际研发能力来看,也说明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材料分析了1985~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单位分布情况,这期间国家共授予了79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100家独立的农业科研机构中有223个研究所获奖,占现有独立科研院所的20.3%。另据农业部“八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具备科研开发能力的研究所244个,占参评单位的20%。
第三,当前从科研单位内部来看,影响出成果、技术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科研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专心科研,科研管理人员不能集中全力组织科研,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主体突出、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分工合作、机构稳定、投入增加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格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