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历程、成就与局限_图书馆论文

20世纪中国参考咨询服务:发展历程、成就与局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咨询服务论文,发展历程论文,成就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意义的参考咨询工作在欧美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参考工作”这一术语也已出现了100多年。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的参考咨询工作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繁荣和提高的过程。在21世纪行将来临之际,总结近百年的参考咨询发展史,勾勒其发展轨迹,探讨其成就与局限,是很有意义的。

1 20世纪中国参考咨询的发展历程

1.1 参考咨询萌芽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如果说,1876年美国伍斯特公共图书馆馆长塞缪·斯威特·格林强调对寻求知识信息的读者提供个别帮助的重要性的《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一文,被认为是现代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工作的最早倡议,那么,1895年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的《上清帝请大开便殿,广陈图书书》,则可看成中国近代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工作的最早呼吁。

康有为在上书中倡议:“开馆顾问。请皇上大开便殿,广陈图书,每日办事之暇,以一时亲临燕坐,顾问之员,轮二十员分班侍值。皇上翻阅图书,随宜咨问,访以中外之故、古今之宜、经义之精、民间之苦、吏治之弊、地方之情,或霁威赐坐,或菜果颁食,令尽所知能,无有避讳。”[1]

改良主义者从检讨封建藏书楼的得失、介绍西方图书馆事业,到创立强学会、设立“书藏”,其目的为“广考镜而备研求”,启迪民智,宣传维新,推行改革。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说,维新派的“书藏”活动,比不上近代图书馆管理,但已超越对封建藏书楼的封闭制度,可视为近代图书馆的先声。康有为的“咨询”倡议,更是难能可贵。

康有为的“咨询”主张,并非绝无仅有。安徽于湖中江书院尊经阁藏书规条(1895年)和福建兴化文正书院藏书凡例(1898年)有关阅读辅导的规定,已具有参考咨询服务的萌芽性质。

1.2 参考咨询形成期(20世纪20年代前夕—30年代)

现代意义的参考咨询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前夕。原为约翰大学图书馆馆长、后为清华学校图书馆馆长的戴志骞,自美国学习图书馆归来,乃改弦更张,把清华学校图书馆办成学校参考图书馆。馆长和副馆长下设六个部:参考部,职员一人,由副馆长兼理,此外有购置部、编目部、出纳部、登录部、装订部。清华学校图书馆参考部的设立,被公认为中国参考咨询之开端。

实际上,“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由于东西洋文化的传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文化学术界已异常活跃,各种研究会和书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图书馆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1919年,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中的主张已经蕴涵着要把图书馆办成自学的场所,帮助学生利用好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已呼之欲出。

继清华学校图书馆率先开设参考部,创办于1921年的武昌文华公书林,也设立有参考室。该馆虽为文华中学、文华大学、华中大学的学校图书馆,同时亦对其他学校、机关和个人服务。1922年,约翰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参考咨询工作。该馆全部事务,分购置、编目、出纳、参考、装订、典藏六部,由馆长及副馆长等六人分任。

公共图书馆几乎同时开展了参考咨询工作。1918年京师图书馆的年终报告中就有“遇有质问,必婉词答复”的陈述。1919年,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派员前赴清华学校图书馆参观,并效法将中外文字典分别陈列,以供参考。

1928年北海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中率先设立参考科。1929年,该馆并入北京图书馆,仍设参考组。其职责是“答复咨询事项”,除开展一般读者参考咨询服务外,还负责解答国际学术咨询。

此后,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也逐步发展。比如,在30年代,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和安徽省立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已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1.3 参考咨询复兴期(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学习了苏联的图书馆工作经验,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年,北京图书馆在阅览参考部设立了参考咨询组(后改为参考研究组)。同时,西南人民图书馆(今重庆市图书馆)在图书部下设了参考组,西北人民图书馆(今陕西省图书馆)设有研究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开辟了近代史资料室,浙江省立图书馆(今浙江省图书馆)成立了研究部,山东省图书馆设立了参考资料室,分别开展了参考咨询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经济建设、抗美援朝运动和教学科研工作。据不完全的统计,仅1954年,全国图书馆就解答了读者咨询11556次,编制了各种推荐书目、参考书目953种。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以及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为了适应科学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中心图书馆和其他大中型图书馆意识到:除加强社会教育职能外,应把加强情报职能,为科学研究服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普遍寻找途径,大力开展参考咨询工作。

北京图书馆于1957年初把原参考研究组扩编为参考部,1958年增设书目组,1960年特辟咨询室。1961年在参考书目部下,分设社会科学参考组和科学技术参考组,开展分科服务。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于1956年设立了参考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参考阅览科,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成立了科学与技术服务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设立了参考研究部,积极开展书目参考、解答咨询及文献情报工作。此外,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旅大市图书馆、鞍钢技术图书馆等,在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中也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1.4 参考咨询繁荣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自从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图书馆工作的会议和工作条例,明确指示要进一步加强参考咨询工作。从1977年的全国文博图学大庆会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到1978年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 《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 (试行草案)》、198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再到1982年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都明文规定“图书馆应努力开展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工作”。[2]

在这些精神指引下,各类图书馆普遍开展了参考咨询工作,为“四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的书目编制与解答咨询工作,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大连工学院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的定题服务,湖南省图书馆、鞍山市图书馆等的跟踪服务、对题取书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咨询工作的情报化和自动化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1978年教育部指示各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图书馆要搞好图书情报工作,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同年,中国科学院“广州会议”决定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建立全院的图书情报体系,经管全院(包括分院)的图书情报工作。1981年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学部委员会通过的《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正式规定:“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是全院图书情报中心”,1987年教育部批准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也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

这些规定给图书馆工作特别是参考咨询工作的情报化,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为加强其情报职能,除配合科研方向和任务提供有关的情报资料外,还注意调研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为科学院和国家制定科研政策、规划当好“耳目”、“尖兵”和“参谋”。不少高等学校图书馆针对本校科研方向和课题,加强情报检索和情报分析,及时编制各种专题书目索引和提出综述报告。许多公共图书馆在开发文献情报资源、深化服务层次、开拓服务领域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如金陵图书馆开办了“南京时代信息资料公司”,四川图书馆成立了“四川智力资源开发公司”,苏州市图书馆与该市情报所联合办起了“苏州市图书情报服务公司”等等,大大增强了参考咨询工作的活力。

图书馆自动化进程从70年代后期已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逐步从试验走向实用。197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建立中文文献机读数据库,进行了批处理的定题检索服务。80年代后期,一批实用系统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北京图书馆的“M—150H电子计算机系统”, 深圳大学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整合系统”,深圳市图书馆的“即时多用户计算机光笔流通管理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SJTVCS光笔输入多用户图书流通系统”等。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在80年代有了普遍开展。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任务之一。 同年11月成立的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也把情报用户教育列为最初几项工作之一。这为全国高等学校开展情报用户教育奠定了基础。

1984年2月,教育部发出了(84)教高一字004号文件《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985年9月, 国家教委以(85)教高一字065 号文件进一步下达了《印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对“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普及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为了推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发展,落实国家教委的两个文件精神,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及各系统、各地区,多次召开“文献课”教学工作研讨会、教材编写研讨会及师资培训班。

“文献课”教学在全国范围有了长足发展。据统计,1984年在被调查的752所高等学校中,开设有“文献课”的学校335所,占44.55 %,专职和兼职的教师956人。而1986年,在被调查的952所高校中,已开设“文献课”的高校,达532所,占55.88%,并建立了一支有1605人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1.5 参考咨询提高期(20世纪90年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能否迅速准确地获取与利用信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以社会的信息化为契机,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参考咨询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90年代,随着Internet国际互联网广泛运用,中国的信息网络建设也迅速发展,先后建成了“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连网”(China NET )和“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ChinaGBN)等四大网络,并与因特网连接。这些网络的建设与开通,为网上信息交流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到1999年6月底,中国已建立网站9000多个,网络用户近400万个。

图书馆的计算机情报检索也改变了过去单机检索的状况,形成了局域网和地区、系统等国内与国际互联的广域网检索的局面。其中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中国科技网”,以中科院、北大、清华三家“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为核心,已建成中科院百所联网支持下的文献信息共享系统,覆盖了中国科学院所属的12个分院123个研究所(24个城市)。以清华大学为网络中心的10 个节点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已向全国高校辐射,全国高校上网数已超过300 家。此外,还有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文化部主持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即“金图”工程,也在建设之中。同时,以中关村“中国教育与科研示范网”为中心的北京地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以上海图书馆为龙头的上海地区及福建、江苏、山东等省也建设了网络环境下以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图书馆网络系统。

CD—ROM 光盘——微型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已成为信息检索的一个新手段。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成性、交互性和数字化特点,大大改善了人机交互界面,使之更加友好、方便。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光盘比较早,其中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引进的光盘种数较多,而且多数为多媒体光盘。北京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最早开辟电子图书馆(阅览室)。目前,光盘检索已十分普遍,而且向光盘网络检索发展。

90年代,软件生产也趋于成熟,有的已走向了市场。中小型机系统有:“文津”图书馆综合管理系统(北京图书馆与日本 NEC 公司 )、ISLIAS(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TOTALS(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传技整合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等。 微机局域网系统有:ILASⅡ(深圳市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WXGJXT(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博菲特文献管理集成系统)、SULCMIS (深圳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等。

其次,参考咨询社会化有较大发展。在社会信息化与信息社会化的推动下,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也在向社会延伸,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突破了传统的为科研与生产服务的模式,加强了为领导决策及社会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情报服务,为厂矿企业和科技兴农提供情报服务,为公众提供生活咨询服务。其中为领导决策服务是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科技兴农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和农业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一个热点,为厂矿企业服务是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一个重点,为公众提供生活咨询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一个新任务。

此外,“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更加规范。1992年5月, 国家教委颁发了(92)教高一字44号文件,下达了《关于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又印发了教高司(93 )108号文件《关于成立文献检索课教学指导小组的通知》。 “文献课”教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据统计,到1993年,在被调查的900所高校中, 已开课的学校达667所,占74.11%,专职和兼职教员2286人。到1994年止累计听课人数已达150万人。 “文献课”教材的编写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到1992年10月止,已出版各类“文献课”教材230种。 “文献课”教学已向内容专业化、手段自动化、教材系列化、管理正规化发展。

2 20世纪中国参考咨询的成就

20世纪的中国参考咨询服务经过了从无到有、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2.1 参考咨询的情报职能与教育职能得到了强化

国外有人称参考工作是“图书馆的心脏”,国内有专家指出“参考工作是随着图书馆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是现代图书馆的标志之一”,“是图书馆中最能发挥文献作用的一项工作”。[3] 中国参考咨询服务随着近代图书馆的兴起而逐步开展,又随着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不断深化服务层次,出现了“情报化”。

20年代,当时参考部(科)的工作“专备顾问,指导事项主要有①读书法,②参考书使用法。”[4]50年代,参考工作有了发展。80 年代的参考工作,以“四化”建设的“客观社会需要为契机”,“通过各种方式为读者搜集、存储、检索、揭示和传递信息”,“其内容范围,大致可分为对读者的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5] 参考工作的服务方式和范围在逐步扩大。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参考咨询服务成为“图书馆员对读者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情报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以协助检索、解答咨询和专题文献报道等方式向读者提供事实、数据和文献线索”,“甚至还包括解答读者生活问题的咨询”。[6] 基本上实现了“情报化”。

参考工作的教育职能几乎与情报职能同时并存。20、30年代,参考部门的工作就有指导“读书法”、“参考书使用法”和指示“利用图书馆之方法”,80年代也有“辅导读者利用图书馆,包括辅导读者使用工具书”,90年代重视“指导利用图书馆。在馆内最接近读者的位置设咨询台或在出纳台设兼职参考馆员,回答读者的一般咨询问题,或以印发宣传品、举办文献讲座等方式向读者介绍文献知识”。[7] 尤其是高等学校图书馆,自80年代初、中期以来,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这是中国高等学校开展情报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它从起步较晚、范围很小,发展到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具有明显的优势。

2.2 参考咨询的技术手段逐步实现了自动化

在中国,计算机辅助参考咨询服务起步较晚。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应用,参考咨询技术手段已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数据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最早研制计算机检索软件的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它们先后于1973年和1975年进行了检索试验。1976年中科院图书馆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中文文献机读数据库,进行了批处理的定题检索服务。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制与应用,截止1995年,全国公共、高校及科研系统的3139个图书馆已建立各种文献数据库1076个,为计算机情报检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数据库建设将会有大的改观。如以国家图书馆为组长、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等参加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已于1997年启动,计划建设若干个多馆合作、具有一定规模、整体性较强的数据库。由教育部主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单位承担的“数字化图书馆”攻关计划,也在启动。此外,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也着手进行数字图书馆的研制与开发。

(2)计算机情报检索逐步普及。 我国的计算机情报检索经历了从脱机批处理,到联机检索,直至今天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中CD—ROM 光盘—微型计算机情报检索与网络环境下的联机情报检索应用甚广。

光盘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起步于80年代,主要是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规模较大的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于1987年新馆开馆之际,第一台CD—ROM工作站就开始投入使用,1995年, 开设了电子阅览室。广州图书馆于1995年建立了我国首家电脑图书馆——广州中南电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引进光盘比较早,其中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引进光盘的种数较多。但近年来我国自己研制和生产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光盘应用十分广泛。各种光盘为专题查询、回溯检索和定题服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联机检索以网络建设为基础。90年代以来,我国已建成6 条连接因特网的四大网络,其中科学院的“中国科技网”(CSTNET)和国家教委的“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是非赢利性质的。这些网络的建设与开通,为网上信息交流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既可用于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揭示报道,又可开展光盘数据库网络查询服务,还能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包括网络导航服务、网上电子出版物服务、馆际互借服务、虚拟图书馆建设等。

2.3 参考咨询的服务方式与内容多样化

参考咨询工作“对客观需要应是最敏感,工作方式灵活而有弹性”,“不论用何种方式,都旨在发挥文献的最大潜力,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为祖国的建设服务”。[8]80年的参考咨询发展史,尤其是近20 年的参考咨询实践,充分反映了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与内容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如果说,30年代图书馆“参考部的任务可归纳为三类:①答复读者之询问,②编纂指导读书途径的刊物,③管理参考书”;[9]那么, 80年代和90年代的参考咨询服务,其方式与内容更为多样化。

80年代,曾有专家将一般大型图书馆的参考工作方式和内容扼要分述为:“①解答咨询;②编制书目索引;③定题服务;④专题文献研究;⑤书刊展览;⑥累积资料”。[10]实际上这只反映了一般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与内容。

90年代,有专家把科学院系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分述为:①开拓文献服务的新领域;②开展情报服务;③开展情报调研;④开展科技成果查新;⑤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为厂矿、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⑥走向信息市场。”[11]上述“信息服务工作”,实际上就是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基本上反映了90年代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大型公共图书馆和某些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与内容。作为高校图书馆,自80年代中期以后还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大大加强了对用户的情报教育工作。

2.4 参考咨询的管理模式开始实现协作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参考咨询的手段与内容,同时也改变了参考咨询的组织管理模式。“合作咨询”、“协作咨询”已成为促进参考咨询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

90年代初,我国图书馆界有人提出在图书馆间开展“联合咨询”的设想。199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筹建了“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该协作网吸纳全国各类型图书馆为网员,所有网员都可以信息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的双重身份参与信息交流活动。

合作咨询服务在我国仅仅刚开始,但却是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随着Internet在全球的广泛普及,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大范围的实施合作咨询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3 20世纪中国参考咨询的局限

20世纪的中国参考咨询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历史,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3.1 借鉴有余,创新不足

20世纪中国参考咨询发展史基本上是一部引进和借鉴外国参考服务经验的历史。20、30年代,从工作到理论研究是借鉴美国的经验,50年代学习的是苏联的经验,80年代以来又引进了美国的现代技术手段及美英等国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引进和借鉴是很有意义的,非常必要的。但是很少创新,更谈不上超越,非但在现代技术上,就是在理论方面也很少建树。这应引起图书情报工作者及其理论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3.2 重视技术设备,忽视咨询人才培养

据全国公共、高校及科研系统的3139个图书馆的统计,早在1995年就拥有计算机6521台,终端设备2296台,建立各种文献数据库1076个,复印机3113台,拥有各种声像资料1926355件。[12] 这些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传统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面貌为之一新。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更加多样化,效率大大提高。

在采用新技术的同时,很少花大力气加强咨询队伍的建设与咨询人才的培养。国外图书馆中的高级职称和学科专家优先保证参考服务部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学科专业工作者很少愿意到图书馆工作,90年代以来连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不情愿到图书馆工作,使图书馆出现了人才短缺的现象。即使很有限的人才,也往往被安排在编目部或技术部。以至于参考咨询部出现可有可无或有多少人干多少事、能干多少就干多少的状况。

现代化的信息咨询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思想品质及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美国塞勒库斯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麦克克鲁尔认为在网络社会中,现代信息人才必须具备包括传统能力、计算机能力、媒体能力和网络能力在内的信息能力。这应成为参考咨询馆员的努力目标。

3.3 在实践的基础上向理论方面提高不够

纵观中国参考咨询发展史,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采用,参考咨询工作有较大的发展,根植于参考咨询工作的参考咨询理论研究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比起丰富多彩的实际工作,理论研究仍然显得很薄弱,有些滞后。诸多论著中,真正能做到宏观把握、高屋建瓴,理论上有所突破的并不多。出现了如同福斯克特早在1958年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很多图书馆员和科学家描述了他们亲自使用过的程序,问题在于我们还未总结出参考服务工作的基本原理”。[13]

参考咨询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对于有实践经验的咨询馆员来说,他们的技巧经常自觉地深深扎根于高深的理论素养之中。这种理论不断地改进参考咨询的实践,从而更有效地解决用户的咨询问题。

实际上,参考咨询是一项内容很丰富的工作,要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从微观上说,参考咨询是由“咨询问题←→检索工具←→咨询结果”构成的咨询检索系统;从宏观上说,它是由“社会(用户)

图书馆(咨询馆员)

文献信息源”构成的信息交流系统。从系统的运行机制到系统的各组成要素,都应该进行深入地研究。希望能早日出现中国的 “

CaseStudies in Reference work”(《参考工作实例研究》) 等理论联系实际的参考咨询论著。

注释:

1.詹德优.关于新中国参考咨询研究的统计与分析.图书与情报, 1996(1)

2.詹德优.参考咨询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见:马费成主编.知识信息管理研究进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孙承鉴等.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起步与发展.见:计算机世界报社网络部.数字图书馆白皮书,1998

4.国家图书馆主页(http://WWW.nlc.gov.cn/xiezuo/xxzhx.htm)

[收稿时间]1999—11—22

标签:;  ;  ;  ;  

20世纪中国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历程、成就与局限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