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网络时代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征,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网络以其信息量大的特点充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网络时代,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就能找到自己所需的无尽的信息。网络中的信息既有时事性的,又有数据库的。时事性的信息能在事件发生后极短的时间内报道出来,并且这些信息可以长期在网上备查。而数据库中有各种马恩列斯毛邓的经典著作及党和政府的各时期的方针政策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查询阅读非常方便。内容广泛的信息为使用者展现了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只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善于利用,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能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增强影响力。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融入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在其中,以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网络作为新的通讯手段,信息传递迅速高效,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第三,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交互的方式,更易于被人接受。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交互性,信息的接受者有着更大的主动性。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中接受宣传思想教育时,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单向强制性方式,可以与网站开展思想交流。网络上的交流可以不见面,可以不用真名,交流者可以畅所欲言,把平时不愿讲出来的想法在网上都讲出来。而且电脑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通过这种信息表达,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效果更优于单一的感官感知的效果。
第四,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良好效果,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而网络技术正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网络没有地理上的界限,不同地点的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进行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并且家长也可随时查询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学校也可随时和家长联系,做到家校结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也可与政府机关、其他社会团体相连,这为社会各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并能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更好效果,有利于形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
二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柄“双刃剑”,它带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仅仅是机遇,还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网络信息混乱,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网络上的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不可否认,大量的网上信息为人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网络时代以前,学生大量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报刊、书籍、电视等媒体和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的信息已被删除。而网络使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他们只要找到网址,便可看到发布在网上的信息,其中不少关于淫秽、黄色、暴力、凶杀等有毒有害的内容。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有些国家里赌博和同性恋是合法的,也助长了此类丑恶内容进入网络,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网上这些不良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
第二,西方网络文化对我国主旋律文化的巨大冲击。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网络中竞争激烈,你死我活;网络文化又是一个多元快变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评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在网络中扩大其思想文化影响,向各国网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网民灌输其价值观念,致使这些包括我国在内的国家的思想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是文化产品冲击;二是文化资本的冲击;三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其中以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影响最大。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将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的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也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
第三,西方敌对势力和迷信、邪教等反动组织利用网络来进行宣传、渗透,实施“和平演变”。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途径大大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它跨越了国界,跨越了信息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和隔阂。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利用网络对不同制度、不同观念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渗透,给各国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文化的独立带来了新的矛盾冲突。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网络高度自由而又缺乏有力监控的运行机制不但会导致各种网络犯罪,更为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进行政治和文化的渗透扩张提供了方便条件,使西方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长驱直入,从而使网络空间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更趋剧烈。在网络“自由”的口号声中,各种立场的新闻报道、政治言论都会在网上出现,其中不乏歪曲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宣传。一些西方国家除在网上借“民主问题”、“人权问题”等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并竭力鼓吹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完善性,企图通过政治观念的渗透,实现其“和平演变”的阴谋。此外,各种迷信、邪教组织也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例如,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骨干分子曾在世界范围开设上千个网址,利用网络迅速传播其歪理邪说,引诱群众受骗上当。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占领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以遏制坏人在网上针对学生进行的一切违法、煽动活动。
第四,网络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种情况长期发展,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学生时代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每个人都可匿名存在,彼此不知对方身份,没有受到他人和社会指责和惩罚的担心,容易做出一些出轨的行为,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产生心理疾病。
三
网络时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关键是如何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有效途径消除其负面影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一,改革“两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其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仍然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因此,“两课”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热衷上网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上载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论著,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宣传好人好事,既注意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避免“满堂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课”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引导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再次是改革“两课”教学手段。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加生动性。只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息的知识,才能激起青年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利用网络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发展。以正确积极的交互信息,建设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上载有关重要著作和资料,使学生可随时上网阅读和下载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邓小平的论著,收录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党的政策文献等,使网络成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建立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信息数据库,使学生方便查找、下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二是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也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率、利用率。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使先进模范的讲话、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讲座直接进入网络课堂。并且由于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三是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该网络既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尽可能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信息过滤,又担负起平衡信息的功能。同时,可用网上“论谈”、“交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这个场所既能隐藏身份又能平等交流,他们可以在这里袒露心怀,倾诉苦乐,他们可以在这里探讨人生、吸取经验、领悟哲理。它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学生的注视焦点和心理动态。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就是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典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网络文化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引导工作,首先必须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只有熟练掌握网络,才能走进网络及学生的世界,才能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思想问题。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掌握网络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教育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和教育功能。再次,在网上开辟“网上论坛”,直接与学生在网上交流思想,使之成为发表正确见解的基地。同时,还可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运用电子信箱为其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体教育。
第四,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由于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给某些不道德者带来了许多可乘之机,他们可能肆意在网上传播反动的和黄色的有害信息,制造网上信息污染;或是发布虚假信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而高科技网络在道德问题面前显得很脆弱。为此,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尽快介入,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上载把关工作,把那些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分析,自主做出结论。此外,学校应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网络环境。同时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知识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征文、网络讨论等,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要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和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依法行政,照章办事。依靠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使学生认识到在电脑、网络面前必须自主作出选择,并承担所选择的后果和责任。
第五,增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高校要把网络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网络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网络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网络贴近生活——设立学生生活网络信箱,收集学生对教学、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采纳和解决,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的教学和后勤服务管理,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网络贴近管理——网上发布学生工作的最新状态、校园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园的热门话题、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就业动态与信息等,使学生能了解到学校的管理措施和要求,并对照制度规范及时纠正自己的言行,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习惯;网络贴近心灵——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室,及时快捷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