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黄工程运行控制系统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孟弯弯[1](2016)在《面向大水网复杂输水系统水力仿真及运行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的需水量与日俱增、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开发建设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供水工程成为必然趋势,它是解决水资源分布地域差异、缓解供需矛盾的有效工程措施。中部引黄工程是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大水网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程,该工程线路长,输水形式多变(隧洞、渡槽、埋涵、倒虹吸等),水流条件复杂多变,运行管理时安全问题突出。本文结合该工程开展了管渠输水系统过渡过程的数值模拟软件开发及计算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一维明渠非恒定流和管道非恒定流理论以及变时步法,建立有压管道和无压明渠联合计算的数学模型。(2)对复杂输水系统水力仿真数学模型的改进。在管渠联合计算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对摩阻计算和时间步长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以期使数值模拟结果更准确。(3)建立不同输水方式边界的水力计算模型,包括无压隧洞与倒虹吸的衔接,马蹄形截面的简化计算方法,不同截面形式的无压隧洞间的衔接,闸门与分水口的计算模型等。(4)采用Visual Basic 6.0作为开发语言,开发功能齐全、性能可靠、操作简单、界面友善的长距离复杂输水水力过渡过程计算分析系统。(5)结合山西省中部引黄输水工程,对其进行水力过渡过程模拟计算,确定该供水系统的安全运行方式,并分析闸门调控规律。研究主要结论:(1)瞬变流摩阻计算采用MIAB摩阻模型代替“拟稳态”计算模型精度更高;改进的调整波速法计算时间步长更切合实际。(2)基于改进的管渠联合计算数学模型,采用Visual Basic和SQL sever2000开发的复杂输水系统过渡过程模拟计算分析系统,数值模拟计算得出结果符合一般水力学规律,可靠性较高,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水力调度依据。(3)采用已开发的输水计算分析系统,对山西省中部引黄输水工程过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得到:①闸门调控的普遍规律,即闸门的开启速率对最终的稳定流态没有影响,闸门开启速率越大,水位变幅越大;②确定了该工程的闸门安全运行模式;③设计工况下,采用合理的运行模式,明渠和管道均能满足安全输水要求,验证了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贾艳[2](2011)在《山西引黄工程全线自动化系统浅谈》文中指出介绍了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全线自动化系统的概况、组成、功能、结构及其重要意义。
段富[3](2010)在《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气候的变化,各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兴建跨流域或跨地区的大型梯级引水工程,成为缓和以至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型梯级引水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这类工程自主优化调度的研究成为智能优化调度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万家寨引黄工程为背景,基于自主计算技术的理论和智能优化调度方法,在大型梯级引水工程SCADA系统和仿真系统的基础上,对大型梯级引水工程的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进行研究,建立了满足供水需求的水库长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以及梯级引水泵站的短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设计了应用人工免疫系统求解模型的算法,并进行仿真实验。最后,提出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系统的框架及其形式化描述。论文研究内容融合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科学、水力学仿真、以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主要创新性工作包括:(1)依据万家寨引黄工程工程监控和调度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了集中统一调度、功能分层分散控制的SCADA系统模式,并运用于引黄工程SCADA系统设计中,可供大型梯级引水工程SCADA系统鉴戒。(2)提出了依据引水工程运行调度、流域的径流预测和供水区域的需水情况,以全线输水耗能最少为目标的全线自主优化调度模型的基本框架及其形式化描述,能够根据流域的径流和供水区域的需水变化,在领域知识指导下,自主地进行优化调度。(3)针对供水水库的径流以及供水需求,建立了水库长期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BP神经网络的径流预测模型和水库优化调度知识库,提出了知识导向的求解水库优化调度模型的改进免疫规划算法。(4)推导出了梯级输水泵站优化调度问题的分段水力学模型,按照“大系统分解-协调法”,设计了分层分段的优化调度模型及其分层克隆选择优化算法(HCSA)。
刘玉明,杨方廷,纪良雄,宿春慧[4](2009)在《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三维视景仿真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以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三维视景仿真系统实现为例,论述了系统中各类场景资源的实现或优化方法,以及实时漫游、实时信息查询、实时交互操作和三通道显示等系统功能的实现方法,并通过将以音、视频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和图形化操作界面引入视景仿真系统中,实现了视频、音频、图表、三维虚拟场景的"虚实结合",丰富了视景仿真系统的表现内容、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提升了系统的表现力和震撼力。
赵海生[5](2008)在《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运行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引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国内外水利行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水利技术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大型引水工程调度控制与运行管理的现代化变革。作为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之一,不断发展的水力量测技术在推动这一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力量测技术作为水利信息化技术中获取数据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当前,水力量测技术不断进步和水力量测设备日益先进,许多在建的和规划中的大型引水工程本身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所要求的技术难题逐步得到解决。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建成以后要求实现调度控制和运行管理的自动化,而水力量测系统作为水利工程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工程自动控制与运行调度提供基础数据的任务,其运行状态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对水力量测系统的运行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了广大水利科学研究者的面前。本文以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的运行实践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可视化编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从分析系统设备的运行现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的角度,编制了水力量测数据分析软件,对设备的运行工况和系统运行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运行管理的模式。内容如下:(1)在深入研究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运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该工程的运行特点,分析实际运行中各种水力量测设备的工作状况,为类似的大型引水工程水力量测设备选型提出必要的参考建议。(2)通过建立基于联机事务处理技术(OLTP)的回归分析模型和基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LAP)的多维数据分析模型研究,以运行分析数据为依据,实现水力量测设备的检修方式逐步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渡,同时,借助于模型对输水系统的运行趋势进行预测并为管理决策提供技术依据。(3)分析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的运行状况,结合目前该工程的管理体制,提出以新的管理理念为出发点的水力量测系统运行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该系统在引水工程自动化控制和调度中的基础作用,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4)采用界面性强、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工具Visual Basic 6.0语言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技术,开发界面友好、功能齐全、性能可靠的数据信息管理软件。本成果的研究表明: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管理软件的开发研究对于水力量测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强对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在水力量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寇姝静[6](2007)在《大型梯级引水工程仿真与优化调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在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然而它却是一个缺水大省,水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阻碍本省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不得不使我们采取调水工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运用而生。万家寨引黄工程是大型的跨流域梯级调水工程,从取水点到供水点高差达640米,梯级泵站可解决高扬程输水的问题。但梯级泵站的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能否安全、经济运行成为研究热点。随着数字仿真技术的发展和仿真工具功能的强大,计算机仿真为提高跨流域调水工程系统设计、运行及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模拟工具。通过优化调度算法对梯级泵站的运行作合理安排,使整个系统能经济运行。本文以大型跨流域梯级引水工程——万家寨引黄工程为背景,研究大型梯级引水工程仿真与优化调度,利用最为先进的计算机水力学仿真软件MOUSE,在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用计算机形成引黄工程梯级泵站及其管网的水力学模型。将大系统分解协调模型应用于引黄工程泵站联合运行的优化调度中,将系统划分成三层结构。在对子系统的优化调度中,采用动态规划的思想,以能量消耗最小为目标,考虑目标区域需水流量、安全等因素,对机组运行工况进行求解。在Windows XP下,以上述系统模型和优化算法为基础,使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编程实现了优化调度模块。在仿真模型上进行试验,实现了快速、直观、动态的对泵站系统的运行进行模拟仿真,能方便的观察、分析泵站系统是否有溢出、停机等不安全工况,使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部门能充分了解引黄工程泵站系统的运行状况。
申伟[7](2006)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目前水力量测系统数字仿真与优化研究中的不足,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方法应用于水力量测系统数字仿真与优化中,建立系统面向结构图的仿真理论及仿真方法,以MATLAB系统仿真平台为基础,研究建立水力量测系统数字仿真与优化模型。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水力量测系统面向结构图的仿真理论与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各类复杂长距离水力量测系统中各种可能动态环节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模型,在仿真使通过水力量测系统各环节对应结构图通过输入、输出变量与其它相邻环节相连即可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以此方法进行水力量测系统的数字仿真,大大简化了水力量测系统数字仿真的过程,增加了仿真程序的模块化和可重用性,提高了仿真建模的效率和准确性。 2.提出了水力量测系统可视化仿真方法。以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方法为基础,提出水力量测系统可视化仿真建模及可视化仿真计算方法,简化系统建模过程,使系统仿真过程变得直观、形象。 3.将MATLAB系统仿真平台应用于水力量测系统面向结构图的可视化动态仿真中,建立水力量测系统中各种可能环节的仿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集水力量测系统数字仿真建模、仿真试验及仿真结果分析为一体的系统仿真环境,通过实例工程的仿真研究验证了此系统仿真环境的有效性,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的可视化动态仿真及优化过程。
刘海[8](2005)在《引黄工程水力学仿真计算可视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大型引水工程,该工程所处地域地形复杂,规模宏大,这种大流量、长管道、高扬程、级间串联、泵站内多台机组并联的复杂泵系统在国内尚属首次运用,水力过渡过程计算的工况组合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环境进行仿真以验证工程设计是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通过仿真计算模拟工程运行状态,结果数据量大而且涉及大量水力学原理,分析人员需要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因而仿真计算需要利用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技术,通过应用计算机图形模拟的表示方式将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的结果直观地在虚拟工程场景中显示出来,以便于非水利专业的监控调度人员迅速确定工程运行的状态及变化趋势。本文针对仿真计算数学模型的特点,采用三维空间的可视化对象来表示仿真计算的数据。在综合考虑各种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将仿真计算所得的各种水力学数据映射到可视化对象的各种视觉属性上,并将可视化对象放置在虚拟的工程场景中,是用户在具有沉浸感的视觉效果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仿真计算的结果。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根据仿真结果的特殊性,同时改进了传统的可视化映射的算法,设计了优化的执行方法,使之在本文的系统环境下能够简化步骤,加快可视化映射的速度。与此同时,
史新梁[9](2004)在《引黄工程水力学仿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山西是全国以至全世界水资源奇缺的地区之一,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是一个牵系全国的大工程,工程规模仅次于三峡和小浪底,是中国目前在建的第三大水利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山西水资源紧缺、推动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全面发展、振兴山西经济的国家重点工程。本文在系统地描述和分析了整个工程后,运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分别从水力学角度和工程角度设计了水力学仿真系统的对象模型;建立了泵系统、管道和阀门的水力学仿真计算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管道、泵系统数值计算流程和阀门关闭曲线的抛物线插值算法的流程。在Windows XP环境下,以上述仿真计算模型和算法为基础,使用Visual C++语言,编程实现了引黄工程管道流和泵系统水力学仿真计算程序,运用实际数据对管道流和泵的水力学瞬变特征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在对仿真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编写了部分适合于此水力学系统仿真的软件结构和功能模块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类。文中结合多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水力学仿真计算的特点,提出了以星型拓扑结构为并行仿真计算机系统拓扑更有利于改善水力系统仿真并行计算性能,分析和确定了以中央结点集中“收集一广播”的通信方式进行水力系统并行仿真计算过程中的任务通信方案,将水力学仿真计算这样的串行计算问题转变为串并行混合计算的问题,根据水力学仿真结构和模块化仿真模型的特点,提出了同步并行仿真计算方案,并据此设计了高效的同步并行仿真算法,这样的算法可有效提高仿真速度,实现传统仿真方法无法实现的实时仿真。通过对理论和实际仿真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本文所进行的对象的设计,采用的数学模型、软件分析设计和数值计算方法是可靠的。因此计算得到的系统特性是精确可靠的,并且与实际发生的工况基本一致。
熊开智[10](2004)在《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可视化动态仿真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分析目前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数字仿真与优化研究中的不足,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方法应用于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数字仿真与优化中,建立系统面向结构图的仿真理论及仿真方法,同时引入自优化模拟模型,以 MATLAB系统仿真平台为基础,研究建立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数字仿真与优化模型。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面向结构图的仿真理论与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各类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中各种可能动态环节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模型,在仿真使通过输水系统各环节对应结构图通过输入、输出变量与其它相邻环节相连即可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以此方法进行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的数字仿真,大大简化了输水系统数字仿真的过程,增加了仿真程序的模块化和可重用性,提高了仿真建模的效率和准确性。2.提出了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可视化仿真方法。以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方法为基础,提出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可视化仿真建模及可视化仿真计算方法,简化系统建模过程,使系统仿真过程变得直观、形象。3.建立基于自优化模拟技术的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仿真优化理论与方法。在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嵌入一个具有自动辨识、判断、修正功能的“在线辨识”环节,利用系统仿真输出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系统的决策输入,使系统优化过程在仿真的基础上自动进行。4.建立基于仿真可视化的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仿真建模与仿真过程的校核、验证(V&V)方法。以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方法为基础,采用分块校核、可视化验证的方法实现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的仿真建模及仿真的 V&V 过程。5.将 MATLAB 系统仿真平台应用于输水系统面向结构图的可视化动态仿真中,建立输水系统中各种可能环节的仿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集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数字仿真建模、仿真试验及仿真结果分析为一体的系统仿真环境,通过实例工程的仿真研究验证了此系统仿真环境的有效性,并以此为基础完成昆明市掌鸠河长距离输水系统的可视化动态仿真及优化过程。
二、引黄工程运行控制系统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黄工程运行控制系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大水网复杂输水系统水力仿真及运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输水系统的水力过渡问题 |
1.2.2 水力过渡过程计算数学模型 |
1.2.3 输水渠道运行控制方式 |
1.2.4 现状研究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复杂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计算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管道非恒定流特征线方法 |
2.2 一维明渠非恒定流数学模型 |
2.3 水力仿真数值方法的选择 |
2.4 明渠管道联合计算模型 |
2.4.1 时步配合问题 |
2.4.2 解决的方法 |
第三章 复杂输水系统非恒定流过程计算模型的优化 |
3.1 水力仿真影响因素 |
3.1.1 摩阻 |
3.1.2 时间步长 |
3.1.3 其他影响因素 |
3.2 非恒定流过程计算模型优化 |
3.2.1 建立MIAB非恒定摩阻模型 |
3.2.2 摩阻项三阶积分的实现 |
3.2.3 改进调整波速法确定时间步长 |
第四章 长距离供水系统复杂边界条件 |
4.1 复杂内边界条件 |
4.1.1 节制闸 |
4.1.2 倒虹吸 |
4.1.3 渡槽、埋涵和隧洞衔接问题 |
4.1.4 分水口 |
4.2 初始边界条件 |
4.2.1 首端出水池边界条件 |
4.2.2 末端边界条件 |
4.2.3 初始条件 |
第五章 复杂输水系统非恒定流过程模拟软件的开发 |
5.1 开发语言的选择 |
5.2 数据库的选择 |
5.3 复杂输水系统非恒定流过程模拟软件 |
5.3.1 软件功能及主界面 |
5.3.2 时间步长计算程序模块 |
5.3.3 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计算模块 |
第六章 中部引黄工程输水工程非恒定流过程模拟计算 |
6.1 中部引黄工程概况 |
6.1.1 中部引黄工程简介 |
6.1.2 总干渠的复杂内边界特征 |
6.2 中部引黄输水工程水力过渡过程模拟计算分析 |
6.2.1 输水系统特征线法时间步长确定 |
6.2.2 闸门控制分析 |
6.2.3 无压隧洞非恒定流计算分析 |
6.2.4 倒虹吸水力过渡据算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2)山西引黄工程全线自动化系统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概况 |
2 系统目的及任务 |
3 系统组成 |
3.1 数据采集和控制部分 |
3.2 水力量测部分 |
3.3 工业电视检测和控制部分 |
3.4 水力学过渡过程计算及水力学仿真部分 |
3.5 通信网络部分 |
4 系统结构 |
5 系统主要功能 |
6 系统重要意义 |
(3)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索引 |
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梯级引水工程优化调度 |
1.2.1 梯级引水泵站优化调度 |
1.2.2 供水水库的优化调度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3.2 水库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3.3 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涉及的智能优化理论基础 |
1.4.1 智能优化算法 |
1.4.2 自主计算理论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
1.6 论文各章节关系 |
第二章 引黄工程运行调度模式 |
2.1 工程概况 |
2.1.1 总干线工程 |
2.1.2 南干线工程 |
2.1.3 联接段工程 |
2.2 全线自动化系统 |
2.2.1 计算机监控系统 |
2.2.2 水力量测系统 |
2.3 工程监控和调度模式 |
2.3.1 分布式数据采集和处理 |
2.3.2 分布式调节和控制 |
2.3.3 工程的运行调度 |
2.4 工程的优化调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水水库的长期优化调度 |
3.1 汾河流域 |
3.1.1 汾河水库 |
3.1.2 需水预测 |
3.1.3 供水水库优化调度模型 |
3.2 径流预测神经网络 |
3.3 水库优化调度的免疫规划算法 |
3.4 知识库 |
3.4.1 典型年的识别方法 |
3.4.2 预报期末余留库容的模糊决策 |
3.5 仿真计算 |
3.5.1 径流预测仿真 |
3.5.2 优化调度算法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梯级输水工程的优化调度 |
4.1 有压输水子系统 |
4.1.1 水力学模型 |
4.1.2 中同嘴水库下泄流量计算 |
4.2 无压输水子系统 |
4.3 梯级输水工程段的优化调度模型 |
4.3.1 上层输水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
4.3.2 下层泵站的数学模型 |
4.4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的分层克隆选择算法 |
4.4.1 算法详细设计 |
4.4.2 算法终止条件 |
4.5 仿真计算 |
4.5.1 仿真实验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梯级引水工程的自主优化调度 |
5.1 长期自主优化调度器 |
5.1.1 模型框架 |
5.1.2 模型描述 |
5.1.3 知识库 |
5.2 短期自主优化调度器 |
5.3 仿真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三维视景仿真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1 |
1 设计目标 |
2 现实意义 |
3 系统实现 |
3.1 场景资源 |
3.2 场景驱动 |
3.2.1 实时漫游 |
3.2.2 实时信息查询与显示 |
3.2.3 场景实时交互操作 |
3.2.4 三维动画展示 |
3.2.5 音、视频文件播放管理 |
3.2.6 图形化界面操作 |
3.2.7 其它功能 |
4 系统特点 |
5 结论 |
(5)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运行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力量测系统的概念 |
1.1.1 水力量测系统的特点 |
1.1.2 水力量测系统运行分析的基本内涵 |
1.1.3 水力量测系统运行分析研究的必要性 |
1.2 大型引水工程水力量测系统的发展 |
1.2.1 水力量测技术及其发展 |
1.2.2 大型引水工程水力量测系统的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设备运行状况分析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1.1 总干线工程 |
2.1.2 南干线工程 |
2.1.3 联接段工程 |
2.1.4 全线自动化系统 |
2.2 水力量测设备的运行现状 |
2.2.1 流量量测设备运行现状 |
2.2.2 水位量测设备运行现状 |
2.2.3 含沙量检测设备运行现状 |
2.2.4 测量控制单元和通信系统运行现状 |
2.3 水力量测设备运行状况分析 |
2.3.1 运行状况分析 |
2.3.2 水力量测设备选型思考 |
第三章 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数据分析模型开发研究 |
3.1 万家寨引黄工程的运行特点和控制要求 |
3.1.1 万家寨引黄工程的运行特点 |
3.1.2 万家寨引黄工程的控制要求 |
3.2 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数据分析的物理模型 |
3.3 基于OLTP技术及回归分析的水力量测系统数据分析模型 |
3.3.1 OLTP技术 |
3.3.2 回归分析 |
3.3.3 水力量测系统数据回归分析模型 |
3.4 基于OLAP技术及多维分析的水力量测系统数据分析模型 |
3.4.1 建立多维分析模型的步骤 |
3.4.2 建立多维数据模型维度的数据聚类算法 |
3.4.3 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多维数据模型 |
第四章 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数据分析软件开发 |
4.1 软件开发语言及数据库 |
4.1.1 开发语言 |
4.1.2 系统数据库 |
4.2 软件结构 |
4.3 软件的主要功能 |
4.3.1.水力量测设备运行管理子系统 |
4.3.2 水力量测数据实时查询子系统 |
4.3.3 水力量测数据模型分析子系统 |
4.3.4 含沙量分析子系统 |
4.4 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数据分析结果 |
4.5 系统误差分析 |
4.5.1 误差来源 |
4.5.2 误差分类 |
4.5.3 系统误差分析 |
第五章 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
5.1 管理模式的概念 |
5.2 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运行管理模式 |
5.2.1 管理理念 |
5.2.2 系统结构 |
5.2.3 操作方法 |
5.3 管理模式的应用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6)大型梯级引水工程仿真与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系统仿真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1.3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1.4 工程背景及研究概况 |
1.4.1 引黄工程背景介绍 |
1.4.2 论文研究基础条件及范围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仿真优化技术介绍 |
2.1 仿真环境 |
2.1.1 仿真环境的选取 |
2.1.2 MOUSE仿真工具 |
2.1.3 MIKE VIEW结果演示器 |
2.2 优化调度算法—动态规划算法 |
第三章 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计算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系统仿真对象的描述 |
3.2 节点 |
3.2.1 检修孔 |
3.2.2 集水池 |
3.2.3 出口 |
3.3 连接 |
3.3.1 连接材料 |
3.3.2 纵刨面 |
3.3.3 交叉截面 |
3.4 溢流堰 |
3.5 孔 |
3.6 泵 |
3.7 仿真模型总况 |
第四章 大型梯级引水工程优化系统分析 |
4.1 大型梯级引水工程优化调度目标 |
4.2 引黄工程泵站优化系统描述 |
4.3 引黄工程泵站优化系统分析 |
4.4 引黄工程泵站优化系统分解-协调模型的建立 |
第五章 优化模型建立及实现 |
5.1 GM3、SM1和SM2优化模型 |
5.2 GM1/GM2的优化模型 |
5.2.1 GM1/GM2的优化原则 |
5.2.2 建立动态规划模型目标函数的分析 |
5.2.3 目标函数所涉及能量的求解 |
5.3 模型求解 |
5.3.1 引黄工程泵站优化调度动态规划模型 |
5.3.2 优化模块的设计 |
5.3.3 优化模块的实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缩写 |
附录2: 优化调度部分程序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若干理论基础与应用现状 |
1.2.1 系统数字仿真原理及其应用 |
1.2.2 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 |
1.2.3 面向微分方程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
1.2.4 面向对象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
1.2.5 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
1.3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仿真基础 |
2.1 水力量测系统仿真基础 |
2.2 水力量测系统仿真原理和方法 |
2.2.1 水力量测系统仿真原理 |
2.2.2 水力量测系统仿真方法 |
2.2.3 水力量测系统各环节仿真结构图 |
2.2.3.1 线性环节 |
2.2.3.2 非线性环节 |
第三章 水力量测系统仿真可视化 |
3.1 仿真可视化的涵义 |
3.2 水力量测系统仿真可视化的方法 |
3.2.1 水力量测系统可视化建模方法 |
3.2.2 仿真计算可视化技术 |
3.2.3 仿真计算可视化过程 |
3.2.4 仿真计算可视化框架 |
3.3 水力量测系统面向结构图的仿真实现 |
第四章 水力量测系统仿真优化研究 |
4.1 系统仿真优化简介 |
4.2 水力量测系统仿真优化模型 |
4.3 水力量测系统仿真优化方法 |
第五章 基于MATLAB平台的引黄水力量测系统仿真实现 |
5.1 MATLAB系统仿真平台简介 |
5.2 基于MATLAB仿真平台的水力量测系统仿真结构图 |
5.2.1 压力管道水击的线性化模型 |
5.2.2 调压井 |
5.2.3 水库 |
5.2.4 管道非恒定流 |
5.2.5 其它环节仿真结构图 |
5.2.6 一体化环境 |
5.3 基于MATLAB仿真平台的水力量测系统仿真模型 |
5.4 基于MATLAB仿真平台的水力量测系统仿真实验 |
5.5 基于MATLAB仿真平台的水力量测系统优化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引黄工程水力学仿真计算可视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与概况 |
1.2 水力系统仿真与科学计算可视化概述 |
1.2.1 连续系统仿真与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发展 |
1.2.2 引黄水力学仿真及引入可视化的意义 |
1.2.3 水力学瞬变的研究状况与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引黄工程水力学仿真计算模型 |
2.1 仿真对象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
2.2 数学模型及求解 |
2.2.1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
2.2.2 波速 |
2.2.3 特征线法 |
2.2.4 空间-时间网格的确定 |
2.3 边界条件 |
2.3.1 泵前后管路 |
2.3.2 弯头 |
2.3.3 阀门 |
2.3.4 调压室 |
第三章 科学计算可视化在水力学仿真中的应用研究 |
3.1 科学计算可视化综述 |
3.2 水力学系统仿真的特点 |
3.3 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其对水力学系统仿真的适用性 |
3.4 水力学系统仿真可视化任务和方法 |
3.4.1 可视化系统的任务划分 |
3.4.2 仿真计算结果可视化方法 |
3.5 可视化系统实现的工具和设计方法 |
3.5.1 开发平台及编程语言的选择 |
3.5.2 软件设计采用的软部件和构架技术 |
第四章 仿真计算可视化系统的设计 |
4.1 可视化系统设计任务及要求 |
4.2 仿真计算可视化系统的总体设计 |
4.3 可视化系统软件的结构设计 |
4.4 系统软件各模块设计和实现 |
4.4.1 可视化软件的模块构架设计 |
4.4.2 可视化软件模块主体设计 |
4.4.3 系统仿真计算可视化的实现 |
第五章 引黄工程仿真计算可视化 |
5.1 仿真初始参数 |
5.2 串联管路仿真可视化实现 |
5.2.1 仿真计算数学模型的程序实现 |
5.2.2 数据库中保存的数据格式 |
5.2.3 可视化映射和图形绘制过程的实现 |
5.3 主要程序算法设计 |
5.3.1 串联管路算法原理 |
5.3.2 串联管路可视化对象模型 |
5.3.3 串联管路可视化算法模型 |
5.3.4 阀门可视化原理 |
5.4 过渡过程中可视化粒子对象的生成 |
5.4.1 质点跟踪技术的实现过程 |
5.4.2 粒子分布算法的确定 |
5.4.3 可视化映射方法的确定 |
5.5 可视化结果显示的插值修正方法 |
5.5.1 可视化结果插值修正原理 |
5.5.2 可视化结果插值处理的实现 |
5.5.3 可视化结果插值处理的方法 |
5.6 计算可视化结果及其分析 |
5.6.1 结果分析的数学基础 |
5.6.2 可视化图形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引黄工程水力学仿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与概况 |
1.2 水力系统仿真与并行计算综述 |
1.2.1 连续系统仿真与计算机的发展 |
1.2.2 引黄水力学仿真及引入并行的意义 |
1.2.3 水力学瞬变的研究状况与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同步并行仿真方法在水力学仿真中的应用研究 |
2.1 并行计算概述 |
2.2 水力学系统仿真的特点 |
2.3 同步并行算法及其对水力学系统仿真的适用性 |
2.4 水力学系统仿真并行任务划分粒度及其分配 |
2.5 同步并行仿真算法 |
第三章 引黄工程水力学仿真计算模型 |
3.1 仿真对象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
3.2 数学模型及求解 |
3.2.1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
3.2.2 波速 |
3.2.3 特征线法 |
3.2.4 泵的计算 |
3.2.5 空间-时间网格的确定 |
3.3 边界条件 |
3.3.1 泵前后管路 |
3.3.2 弯头 |
3.3.3 阀门 |
3.3.4 调压室 |
第四章 仿真软件的设计 |
4.1 软件设计任务及要求 |
4.2 水力学仿真软件的设计思想 |
4.2.1 开发平台及编程语言的选择 |
4.2.2 软件所采用的软部件和构架技术 |
4.2.3 软件的功能模块 |
4.3 软件设计 |
4.3.1 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
4.3.2 系统仿真主体设计 |
4.3.3 系统仿真的实现 |
4.3.4 软件测试和分析 |
第五章 引黄工程仿真计算 |
5.1 仿真初始参数 |
5.2 主要程序算法设计 |
5.2.1 串联管路 |
5.2.2 关阀水锤 |
5.2.3 停泵的水锤 |
5.2.4 阀门τ-T曲线插值计算 |
5.3 水力学系统同步并行仿真计算 |
5.4 仿真算法的改进 |
5.5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θ-WH(X)和θ-WB(X)数据(泵的全特性曲线数据) |
附录2 引黄工程申同嘴水库段仿真所采用的数据及结果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可视化动态仿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 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若干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现状 |
1.2.1 系统数字仿真原理及其应用 |
1.2.2 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 |
1.2.3 面向微分方程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
1.2.4 面向对象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
1.2.5 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
1.2.6 建模与仿真的 V&V 技术及其应用 |
1.2.7 仿真优化技术及其应用 |
1.3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面向结构图的输水系统仿真理论与方法 |
2.1 输水系统数字仿真基础 |
2.2 面向结构图的输水系统仿真原理与方法 |
2.2.1 面向结构图的输水系统仿真原理 |
2.2.2 面向结构图的输水系统仿真方法 |
2.2.3 输水系统各环节仿真结构图模型 |
2.2.3.1 线性环节 |
2.2.3.2 非线性环节 |
2.2.4 输水系统面向结构图的系统关系模型 |
2.2.5 输水系统面向结构图的仿真实现方法 |
2.3 面向结构图的输水系统仿真过程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结构图的输水系统仿真可视化 |
3.1 仿真可视化的涵义 |
3.2 输水系统仿真可视化方法 |
3.2.1 输水系统可视化仿真建模方法 |
3.2.2 输水系统仿真计算可视化方法 |
3.2.2.1 仿真计算可视化技术 |
3.2.2.2 仿真计算可视化过程 |
3.2.2.3 仿真计算可视化框架 |
3.3 输水系统面向结构图的可视化仿真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结构图的输水系统仿真优化研究 |
4.1 系统仿真优化简介 |
4.2 输水系统仿真优化模型 |
4.2.1 基于梯度的搜索方法 |
4.2.2 随机优化方法 |
4.2.3 响应曲面法 |
4.2.4 启发式方法 |
4.2.5 统计优化方法 |
4.3 面向结构图的输水系统仿真优化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MATLAB 仿真平台的输水系统仿真实现 |
5.1 MATLAB 系统仿真平台简介 |
5.2 基于 MATLAB 仿真平台的输水系统仿真结构图 |
5.2.1 尾水池(或调压池) |
5.2.2 结合井 |
5.2.3 水库 |
5.2.4 管流非恒定流 |
5.2.5 其他环节仿真结构图 |
5.2.6 一体化仿真环境 |
5.3 基于 MATLAB 仿真平台的输水系统仿真模型 |
5.4 基于 MATLAB 仿真平台的输水系统仿真实验 |
5.5 基于 MATLAB 仿真平台的输水系统仿真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可视化的输水系统仿真过程校验 |
6.1 系统仿真 V&V 技术简介 |
6.2 系统仿真 V&V 方法 |
6.3 面向结构图的输水系统仿真模型 V&V 方法 |
6.3.1 模型校核 |
6.3.2 模型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程应用 |
7.1 工程简介 |
7.2 输水系统模型及仿真模型 |
7.3 输水系统面向结构图的仿真实现 |
7.4 仿真结论 |
7.5 输水系统仿真优化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引黄工程运行控制系统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大水网复杂输水系统水力仿真及运行控制研究[D]. 孟弯弯.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2]山西引黄工程全线自动化系统浅谈[J]. 贾艳.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1)
- [3]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D]. 段富.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8)
- [4]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三维视景仿真系统实现[J]. 刘玉明,杨方廷,纪良雄,宿春慧. 系统仿真学报, 2009(06)
- [5]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运行分析研究[D]. 赵海生.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1)
- [6]大型梯级引水工程仿真与优化调度研究[D]. 寇姝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4)
- [7]引黄工程水力量测系统可视化研究[D]. 申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06(12)
- [8]引黄工程水力学仿真计算可视化系统研究[D]. 刘海. 太原理工大学, 2005(02)
- [9]引黄工程水力学仿真研究与设计[D]. 史新梁. 太原理工大学, 2004(04)
- [10]复杂长距离输水系统可视化动态仿真与优化研究[D]. 熊开智. 天津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