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提问的再思考论文_孙登照 王维娟 王麦斌

关于课堂提问的再思考论文_孙登照 王维娟 王麦斌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 266100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源泉。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物理难教难学,难就难在学生不会思考。因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学习物理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在提问的内容上,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难点突破需要层层设问。一个难点相当于一个几米高的台阶,难以逾越。可以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问题,使学生力所能及地自己去思考、去解决,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做相当于把一个大台阶中增加几个小台阶,再难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自行解决。

2.提问要有启发性。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现在中学生的视野日益开阔,他们的逻辑思维也日益完善。只有提出需要经过分析、比较、判断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这两者的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心理学研究表明:能用现有知识一下子回答的问题,思维就不发生;提出需要借助尚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思维过程也不会发生。也就是说,提出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产生思维过程,都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实际的学生。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地给予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

4.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益。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不得不讲究提问艺术。

二、在提问对象上,有三忌

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2、忌惩罚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问题,就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惩罚株连全班。惩罚忽视了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领域,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了师生的对立,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最反感惩罚式提问。惩罚使提问艺术变形变味。

3.忌讥讽。提问时,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轻松的气氛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对成绩差的学生,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学生一时答不出,绝对不要用“这么简单都答不上,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再想想”等亲切话语去抚慰学生心灵。讥讽是提问艺术的大敌。

三、在提问及其答问的指导方式上,要争取实现两个转化

1.提问点名回答到提问举手回答。“点名”变“举手”,其意义在于发生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个飞跃是不易的,年级越高难度越大。一旦实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风就将形成。要实现它,教师除了实践前面所述的提问艺术的各点并受到学生的信赖外,还必须对学生答问作大量的、坚持不懈的组织引导工作。

2.提问后个别思考回答到提问后讨回答。讨论,更容易调到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认识过程逐步深化。讨论必有争论。争论中掌握的知识更容易记牢,经久不忘。教师提问要学会“煽风点火”,争论中要善于“火上加油”,增大学生大胆设想,质疑问难,不“人云亦云”,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实现这个转化,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后某个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其它学生的行为要给予指导。课堂上经常发现,提出问题,学生都思考;但当选定一个同学回答时,其它同学跟大赦了似的,没事干。同学回答问题的过程,是学习、交流、判断的过程,别人的看法很有可能和你的不一样,需要完善和交流,也需要质疑。如果是不同的解题思路,还可以丰富自己,因而不能无事可干,看光景,做局外人。

论文作者:孙登照 王维娟 王麦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关于课堂提问的再思考论文_孙登照 王维娟 王麦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