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_产业内贸易论文

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业内论文,利益论文,类型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训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7—0079—04

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非常丰富,研究的时间也有100多年了。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经验研究上。如沈程翔(1999)发现中国的出口和产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1] 赵陵、宋少华、宋泓明(2001)也得到类似的结论。[2] 沈坤荣、李剑(2003)研究了中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发现国际贸易通过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人均产出产生正面影响。[3] 高峰等(2005)以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4]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也是近20年来国际经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Sharma(2000)[5]、马剑飞等(2002)[6]。但将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很少见。本文拟从这个角度探讨不同产业内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产业内贸易的测度、类型及其利益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又称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某一产业i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可用Grubel-Lioyd指数来衡量,即

其中X[,i],M[,i]分别表示该国产业i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的取值范围为0到1。当一个国家产业i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时,I[,i]=0, (这时没有产业内贸易,只有产业间贸易);当产业i的进口额等于出口额时,I[,i]=1,这时,产业内贸易最大。使用I[,i]指数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有一个很严重的缺陷,即当产业i定义的范围不同时,计算得到的I[,i]值一般就不相同。特别地,产业i定义的范围越大,I[,i]值也就越大。一般实证分析时都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前三位数定义某产业,即该产业的产品至少是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计算一国总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公式有多种,如Grubel-lioyd指数、Aquino指数、Balassa指数、Bergstand指数、Greenway&Milner指数等。本文所采用的是Grubel-lioyd(1975)指数,[7] 该指数也是最受欢迎、最为广泛使用的指数,即国家i产业内贸易总水平为

(2)

其中X[,i]和M[,i]的意义同上。

Grubel-lioyd(1975)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7] Wolter(1980)[8];Greenaway、Hine、Milner(1995)[9];Sharma(2000)[5];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2002)[6] 等国内外学者对决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归纳这些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一般说来,产品差异程度越大、人均收入越高、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资源条件越相似、市场规模越大、贸易壁垒越低、运输成本越少、跨国企业的经济活动越多、一体化程度越高,那么,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

产品差异化是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些产品的差异化或多样化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也就是根据产品多样化的性质不同,把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别给予研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产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质量的相似性物品的双向贸易。

法尔维(Falvey)于1981年建立了一个用于解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模型,[10] 该模型是最早同时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型。该模型的典型特征是把体现要素禀赋与要素密集度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和产品差别及产业内贸易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将出口质量较高的产品,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将出口质量较低的产品。该模型最关键的假设前提是,产品的质量可以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来表示。该比率越高,表示该产品的复杂程度就高,从而产品的质量就越高。垂直差异性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进口中低档同类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高档同类产品。

最有代表性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型是克鲁格曼(1979)建立的一个模型。[11] Appleyard(2001)给了该模型一个专门名词,即克鲁格曼模型(尽管克鲁格曼还建立了其他很多模型)。[12] 该模型与传统贸易模型最大的区别是它引入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该模型认为,产业内贸易除了产生源自于比较优势的利益之外,还会产生其他一些额外的利益。通过产业内贸易,一国在减少其自产产品种类数量的同时,增加其国内消费者可得的产品种类或变体(Variety)。通过生产更少的产品种类,生产者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则不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消费,而且可以从更多的产品品种选择中获益。在收入分配方面,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产业间贸易使参与贸易的国家整体上相互获利,但使一国每个人获益只是潜在的可能,实际上会通过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使相对稀缺要素所有者必然受损失,相对丰富要素所有者必然受益。这说明,产业间贸易对收入分配有较大的影响;或者说,调整经济的成本比较高。而产业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很小,不仅使贸易国总体相互受益,而且使该国的每个人都受益,因而经济调整成本较小。水平差异性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所发生的产业内贸易。

贸易模式是贸易理论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产业间贸易格局是由各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的,反映的是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并不反映比较优势,其格局是由历史的偶然因素决定的。现实中的任何国家的贸易既包含产业间的贸易也包含产业内贸易,不存在只有产业间贸易或产业内贸易当中的一种。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贸易两国技术水平、资源等的相似程度。若这种相似程度越大,则产业内贸易越占主导地位;反之,则产业间贸易越占主导地位。当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作用很大时,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就会很大。由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两个因素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中所起作用明显,因而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就产生了很大的利益。这种结果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表现非常突出,从1957年建立的包括6个成员国的欧共体到目前包括25个成员国的欧盟,这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原以为这种不断增加的贸易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混乱或各种政治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而结果却是其内部成员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所得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比任何人的预期都小得多。这正是因为产业内贸易是其成员之间贸易的主体,而产业内贸易所带来的利益比产业间贸易所带来的利益要大得多,却不会引起经济调整成本过大的结果。

二、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内贸易通过规模经济的实现推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特定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低效率、无规模的企业将退出,从而提高全行业的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存在国外同行业替代品的竞争,还可以避免国内厂商因居垄断地位而产生的X无效率现象。

2.产业内贸易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得到技术的规模递增,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品种选择,增加了企业学习、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使企业得以在更好水平的专业化生产中,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生产潜力,拓展品种范围,提高产品档次,加速技术创新,在动态的学习中降低成本。特别是这种分工形式同引进国外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时,“干中学”效应就更加明显,因为外国资本引进往往同技术存量的增加联系在一起。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是在同美国展开产业内分工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3.产业内贸易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实现了比产业间贸易更进一步的专业分工,从而增加了对更为专门化的行业人才的需求,而且促进了这些人才的供给。专门化的中间产品产业、专门化部门,甚至专门化的企业家和研究与开发人才的出现,只有在其最终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有可能从其他行业中独立出来。产业内贸易扩大了市场容量,使这些专门性的部门与要素得以长期稳定地在经济中存在下去,并发展壮大,这本身就是技术进步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源泉。在这一点上,产业内贸易表现出了能够带动非贸易部门联动增长的外部经济效应。因为产业内贸易比较发达的部门,几乎都是技术含量高、规模经济明显的制造业部门,这些部门分工的细化不仅促进其本身的人力资本积累,还通过相关部门的直接带动与间接扩散,在更大范围内提高生产率。

4.产业内贸易通过企业制度的创新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增长。开展产业内贸易不仅意味着在最终产品的品种上进行国际分工,也意味着在日益细化的中间产品和加工工序上参与国际分工。对参与前一种分工的企业来说,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获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就尤其要改进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对参与后一种分工的企业而言,由于它将经济纳入了跨国公司企业垂直一体化的体系当中,以作为跨国公司的加工装配人与之合作生产乃至成为其下属子公司等形式建立了分工关系,也就必然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三、数据与实证

为了使计量单位具有可比性,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GDPindex)作为经济增长指标,产业内贸易水平用(2)式中计算的GL指数表示,并根据Greenway、Hine、Milner(1994)的研究,[9] 将其分解成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HIlT)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VIIT),即

GL=HIIT+VIIT

根据相关资料得到1991~2003年GDP指数、GL指数及其结构的数据,整理成下面的表1。

表1 1991~2003年中国GDP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其结构情况

年份GDP指数(1978=100)

GL指数 HIIT of GL

VIIT of GL

1991308.8 18.17 6.71 11.46

1992352.2 22.67 7.33 15.34

1993398.4 24.83 7.22 17.61

1994448.7 34.44 9.73 24.71

1995489.1 39.69 12.8926.80

1996536.8 39.35 9.31 30.04

1997582.9 37.31 12.4424.87

1998628.4 34.68 8.21 26.47

1999673.0 41.50 10.3631.14

2000733.5041.67 7.95 33.72

2001794.1 41.86 8.11 33.75

2002863.5 42.11 8.22 33.89

2003954.7843.25 8.29 30.57

注:HIIT是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VIIT是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

资料来源:①GDP指数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至2004年各期;②GL 指数、HIIT和VIIT指数来源于www.Kotis.Net。

先考察经济增长与产业内贸易总水平GL指数的关系。根据表1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GDPindex=-56.232+17.897GLindex(3)

(-4.397) (5.003)

R[2]=0.715 F=25.035 D.W=1.798

解释变量数为k=1,样本容量n=13,F[,0.01](1、12)=9.33<25.035,因此,方程(3)在0.01水平下显著成立。常数项和GL指数变量也在0.05水平通过t检验。

根据方程(3)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1%,GDP指数将增加将近18%。因此,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产业内贸易可以分解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并比较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同理,根据表1的数据,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GDPindex=136.893-17.763HIITindex+22.893VIITindex (4)

(1.251)(-1.57) (7.641)

R[2]=0.868 F=29.545 D.W=1.756

解释变量数k=2,样本容量n=13,F[,0.01](2,11)=9.33<29.545,通过显著水平99%的方程显著性检验。常数项、HIITindex、VIITindex分别通过0.15、0.15、0.01的显著性水平t的检验。D.W=1.756可以判断也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因此,方程(4)是一个回归结果良好的方程。

由方程(4)可以看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每增加1%,国民收入指数将减少17.763%;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每增加1%,国民收入指数将增加22.893%。可见,尽管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总体上会提高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但从结构上看上,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相同,垂直型水平的增加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其原因主要有:(1)我国从主要发达国家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了较大的现实生产力,提升了产业结构,积累了资本,促进了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2)在开展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时,我国出口品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出口价格低,恶化了贸易条件,与其他产业的前向后向联动效应差,因而也不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没有充分重视产品的水平差异化。产品水平差异化的内涵相当广泛,除了产品在款式、颜色、商标等方面的差异外,还包括在销售上的差异,如广告、包装、售后服务以及人们“感觉上”(perceived)的差别。这些差异化会极大地增加产品出口的附加值。而我国在开展水平型差异产业内贸易时,对产品的差异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忽视或根本不能介入产品广告、宣传等销售领域,而不能获得较多利润。例如,我国大量存在的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其他的增值部分归于推销、批发与零售、广告设计等销售领域的有关工作。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我们得到几点基本结论:产业内贸易是比产业间贸易能带来更多利益而调整成本却较小的一种贸易形式;垂直差异性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而水平差异性产业内贸易阻碍经济增长。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这是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根本保证。尽管产业内贸易不排除低层次产业的贸易效果,但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扩大和所占比重日益提高的现实要求我们,只有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水平,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产业内贸易,不断提高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2.大力发展差异化和特色化的产品。产品差异化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扩大和发展产品差异化程度,形成与众不同的个别优势和特征,有利于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实施产品差异化及特色化战略时,一方面,企业在微观层面上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的需求特征,作出品种开发及生产决策;另一方面,政府的商务信息机构及各种民间行会组织也要发挥其在信息收集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引导,促使企业成为进入市场的“先行动者”(the first-mover)。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由前面分析可知,产业内贸易的格局往往是由历史偶然因素决定,谁成为抢先占领市场的先行动者,谁就能充分发挥垄断力量及规模经济的作用。

3.大力发展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规范和完善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继续吸引发达国家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投资,提高投资项目的质量,加强与国外新技术、管理思想的交流,充分利用外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溢出效应,尽快掌握先进的新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产业升级换代。在发展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方面,要积极介入产品销售领域,获得产品差异优势。

4.努力实现目标市场的多元化。正如前面分析的,产业内贸易更多的是在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展开,而且多个国家组成的贸易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可以在保证传统的出口市场(如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必要时,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性贸易组织,充分发挥此类组织的贸易创造效应,提高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收稿日期:2006—01—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3BJY0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4—0619);江西财经大学招标项目

标签:;  ;  ;  

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