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地理教室是“活生生的”_地理论文

新的地理教室是“活生生的”_地理论文

地理新课堂“活”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亲身经历两年的课改实践,让我看到了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感受到它实实在在的冲击力。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地理新课堂“活”了。

课前3分钟发布地理信息

新课伊始,学生一般不太容易立即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若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往往会使学生过于紧张,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弹好地理课的前奏曲”很重要。笔者尝试在初中一年级用课前3~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发布最近听到、看到的地理新闻或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地理资料、趣闻。

记得在上《世界的语言与宗教》一课时,同学们发布了这么一些信息:

——今天凌晨大约二三点钟,我国观测到狮子座流星雨。报导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流星雨,下次出现将是33年之后,并且出现在白天,肉眼不易观测到,那时我们已经四十几岁了。

——昨天晚上我去了白鹭洲公园,当时什么也观测不到,后来妈妈带我到天文台,我第一次亲眼目睹这么多流星划破天空的景象。(教师当即表扬了这种关注大自然天文奇观的态度)

——我想做点补充:通常每小时出现16颗以上流星才称为“流星雨”,而今天凌晨在湖北兴隆每小时竟观测到4000多颗流星,可称为“流星爆”。据说中国、日本、韩国是这次罕见流星雨的最佳观测地。(这位同学告诉大家,他是在早上边吃饭边收听电台广播时获得这一新闻的。教师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养成收听、收看、记录地理新闻的习惯)

——前几天(2001年11月14日)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发生8.1级地震,由于震中位于无人居住的山区,因此所幸无人员伤亡。(马上有不少同学附和:对呀,对呀,这次地震就发生在昆仑山一带)

——我早上听到新闻报导,说我国渔船数量已超过了海洋的承受能力,因此,正在动员一些渔民转行、转产。

——我要说的是跟今天新课内容有关的“宗教”问题。今年暑假,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到西藏旅游,了解了不少当地的风土人情;西藏人信奉喇嘛教,喇嘛教是佛教的一种。我看到很多信徒在各个寺庙点燃香油,口中默念祈祷词。信奉者不远万里,全身匍匐前行,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朝圣。我还发现西藏人的房屋上有象征日、月、木、火、土的五色旗,听说是用以保平安和祈求财富的。

……

同学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争相发布自己所知道的地理新闻、地理信息,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无论是说者或是听者,兴致都很浓,轻松和谐的氛围为转入新课的学习开启了“动力系统”。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好奇又好表现自己。在教学中,若能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上所述的每节课上新课前先安排3~5分钟时间让学生发布地理新闻、资料,就是其中的做法之一。“展示是最好的评价”,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所表现,学生们必须在平时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养成经常看书、看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的习惯和上网查找相关地理资料的习惯,实际上这些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学习。通过此类活动,可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培养他们利用课外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

课堂成了“学习成果展示会”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区域作为案例深入分析,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和了解一个区域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组合)各认领一个区域,通过自主学习、课外收集资料、加工处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课堂成了“学生学习成果发布会”。这样的学习活动时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如在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时,我们把班级分成四大组,每组认领一个区域。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协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该区域有关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经过信息处理、消化吸收后,将该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色用各种方式在班级展示和交流。

印象很深的是初二(8)班有一个小组,他们介绍的是《青藏地区》。首先由主持人出场,一段开场白后,陆续请出以下精彩“节目”:

·光盘演示:《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之青藏地区主要自然人文地理情况——由刘露明提供并演示。

·介绍:藏族人民的一些习俗——黄秋玲。

·图片投影:藏族人民的服饰——林艺钦。

·小组唱:《青藏高原》——林聪杰等五位学生。

·参与性活动:知识竞赛——抢答。(巩固本节相关知识)

·幻灯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雄姿。

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除了能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演示文稿外,还能用唱歌、诗朗诵等活泼多样的形式来表现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色。不少小组将所有的组员都调动起来,每人分配一个任务,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又如湖南版教材八年级下册34个省级行政区的教学,教材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修内容外,再选择5~8个省级行政区作为教学内容即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北京作为范例来重点分析,教给学生分析这类区域地理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3~4人一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其余省区,按照教师教给的方法来学习其他省区。由学生分块查找资料,制作展示作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汇报,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总结。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

在地理课堂活动中,由于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一些平时不起眼的、教师心目中所谓的“差生”,往往会在地理课上有不凡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也在地理课堂上找到了自信。

如(7)班有几位学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但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承担上网收集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的任务,最后在课堂交流汇报时还上台演示,在制作展示作品方面表现了自己的特长,得到教师、同学们的称赞,他们也因此体会到了以前少有的成就感;(6)班薛某学习成绩经常名列班级倒数第一,但在地理课堂上却常常因为发布地理信息而得到加分;(8)班韩某来自东北,在大家的极力推举下她介绍了冬季北方人民的生活。那天课上,我正好戴着一条围巾,也成了这位学生的演示道具,她将我的围巾从脖子上取下来,套在我的头上,围巾一端还从鼻子、嘴巴绕过,将我的头、面部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她告诉大家,在她老家黑龙江,冬季人们外出时都要穿棉衣、棉裤、棉鞋,并像这样把头部包起来防寒;(9)班一男生从台湾彰化转学而来,在学习《“祖国宝岛”——台湾省》一节时,他为大家讲述了他所了解的台湾。这两位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下展示自我。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更要关注每个学生思维的活动。记得在(4)班上《南亚》一节,我正在指导学生读图找出南亚的主要河流时,一位刚才还趴在桌上的男生没有举手就在座位上发问:“奇怪!为什么印度河不在印度?”的确,这个问题其他学生都没有发现。这位学生上课时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他的思维并没有停滞,相反地正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我想,这正是“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良机,于是便对他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同学都没注意到。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你,下节课由你来告诉大家答案。”当即还表扬他能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值得全班同学学习。这位学生平时成绩不理想,很少得到教师的青睐,今天在地理课上提的是很多“好生”提不出来的问题,自然是得意洋洋的。从那以后,我发现他特别喜欢上地理课。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呼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交给孩子们自己来完成,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标签:;  ;  ;  

新的地理教室是“活生生的”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