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论文

论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论文

【文化哲学】

论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 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裴雨墨

摘 要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站在“思辨哲学”的立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从三个领域进行了批判。第一,批判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的抽象性,认为意志只有“外化”,才能成为有限的意志,才会是真正的自由意志。第二,在对于“权利”的理解上,黑格尔认为康德只认识到了外在方面,其对于权利的划分是“混乱”的,反对康德将婚姻视为“契约”。第三,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动机”说会造成一种片面的主观道德,主张动机和结果应是一致的。

关键词 康德;自由意志;法权;义务;《法哲学原理》

康德认为,人的意志的动机永远只能是道德律。只有出自于纯粹道德法则的行为,即“为义务而义务”“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这样一种实践理性,不考虑任何外在条件,它唯一的条件就是它自身。康德建构的道德哲学是理性主义的,也是义务主义的,是将个人的主观动机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和标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唯动机论”的。对此,黑格尔首先给予了康德充分的肯定,“着重指出义务的这种意义,乃是康德的实践哲学的功绩和它的卓越观点”[1]。但黑格尔反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形式主义,他站在“思辨哲学”的立场上,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认为这种形式主义“把道德科学贬低为关于为义务而尽义务的修辞或演讲”[2]。本文将从《法哲学原理》的文本入手,深入剖析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的三个主要领域的批判,即对康德的“自由意志”与“法权论”的继承与批判,最后则是对康德形式主义“义务论”导致的“伪善”的揭露,进而过渡到黑格尔建构的“伦理实体”。研究探明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学和黑格尔的伦理观,并对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关系和之间区别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谐振式光学陀螺信号检测系统中锁相放大器内低通数字滤波器应用条件的分析和介绍,设计了滤波算法简单,采样率高,截止频率低且调节方便,FPGA资源占有率低的低通数字滤波器,其阶数可通过级联的方式进行调节,拥有优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针对不同情况下陀螺输出信号对带宽的要求以及检测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的选择,设计了滤波器的带宽和增益控制机制,保证不同条件下满足陀螺输出信号检测要求的同时,对于提高其他微弱信号检测系统的信噪比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对康德“自由意志”的批判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作为我们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但我们必须肯定其存在。“如果要把一个存在者设想成为理性的、而且就其行动而言赋有其因果性的意识的、亦即赋有一个意志的,我们就必须预设自由。”[3]作为现象界的人,是服从因果性的人,是必然的;但在实践领域,人是自由的,是具有自我决定,即自我立法的能力的。也就是说,在康德看来,自由意志其实与道德律是等同的,我们在道德律的立法之中,就已经导向了自由意志。

黑格尔对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意义是肯定的,认为道德的出发点确实是主观的“故意”。只是在他看来,我们不能停留在主观的“义务”学说,同时抛弃任何对于情感、利益等的关照,而只管道德的“动机”,而是要在自由的意志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充实其自身的内容,要“外在化”,而不能仅仅是形式的;同时,更不可以拒绝一切特殊性的规定,而只停留在普遍性的、抽象的、无内容的规定性之中。在黑格尔看来,这即是“无规定性”,是空虚的。也就是说,意志是一个有现实需要的个人区别于禽兽的客观的属性,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人是有意志的,意志就等于自由。

对于康德来说,自由意志是无条件的,无规定性的;在黑格尔看来,“这种无规定性本身仅仅是对被规定的东西即有限性的否定”[4]。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的抽象性,认为其只是形式化的,而不涉及现实。黑格尔认为,康德其实是不懂得“意志的本性”的。在黑格尔看来,意志不能是无规定性的,而必须要投身现实,成为有限的意志。

除了金正恩,朝鲜也有不少普通民众去往白头山参观。金正恩还曾表示,要在白头山站附近新建一座参观者旅馆,修建各种便民设施,供参观者在一眼望得见白头山全景的多个地点拍照和休息。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也是从个人的意志出发,进展到个人人格的独立性,才过渡到“权利”的,但是,在对于“权利”的理解上,黑格尔对康德进行了批判,认为康德只认识到了外在的方面,对于权利的划分是“混乱”的,仅仅是“把眼前一大堆无组织的素材编成一种外部秩序”[8],同时,黑格尔在“契约的分类”上虽然强调不应“从外部情况”而应从“契约本身的本性”进行分类,但其分类却与康德是“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黑格尔在“法权论”上与康德哲学的继承关系是很明显的,但同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康德的“法权论”也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11.2 出芝管理:扣棚后大约30~40天灵芝开始出土,这时应把大棚扣上遮阳70%的遮荫网,每天应本着少浇水、勤洗水的原则,每天浇3~4次水,加强通风,温度白天控制在24~28℃之间,湿度70%~90%。同时要及时剪除多余弱小的芝芽,修芝、整形、拔除杂草,为早开伞、开壮伞、早收粉打基础。

首先,在各酒种之中,烈性酒在全球所占市场份额尚不足三分之一,而烈性酒中又包含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等众多种类,白酒在海外酒业市场面临的竞争之大可想而知。此外,更大的挑战在于中国白酒与当地饮酒习惯、饮食文化、消费者偏好之间的差异。因此,开拓海外市场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不仅仅是广告、租金、员工工资、销售渠道建设等营销费用,更是包括有关中国白酒文化、白酒品鉴等活动的宣传和推广,以及“中国白酒”这一品牌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此,打开海外酒业市场这一“食槽”,所要花费的成本将是巨额的。

二、对康德“法权论”的批判

最后,在契约的分类上,黑格尔与康德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接下来就沿着这一分类,从外在的方面,详尽论述各种不同的,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以至整个人类的契约的“法权”依据;但黑格尔并不止步于契约,而是由对于“契约”的分析进而过渡到了“不法”,从“不法”过渡到了“道德”,黑格尔认为,契约只是进展到伦理实体的一个“环节”罢了,反对康德将“契约”视为原则。

总之,黑格尔首先肯定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的观点,但反对其无内容的形式,排除一切规定性,而认为“意志”必须要有规定,要在现实中实现,“意志只有通过实现它的目的,才成为客观的”[5]

在对待人的感性欲求方面,黑格尔也不像康德那样持否定态度,认为其妨害道德的实现;相反,他认为这些“冲动”是意志的客观体现,只不过不能以一种任意的自由实现,而要以“义务”的形式实现其合理的利益,如此才是符合道德的。

其次,康德认为“契约就自身而言,亦即客观上来看,都是由两个法权行为组成的:承诺和接受承诺”[11],即“通过两个人格联合起来的任性的行为而过渡给他人”[12]。同时,康德认为,婚姻就是“通过人性的法则而必然的契约”[13]。黑格尔指出,康德仅看到了契约的形式,而他则从“契约”本身的内容着手,认为契约是“意志和意志间的相互关系”[14],并指出在出发点上来说,婚姻与契约虽然都是“人的任性”,但“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不是契约关系”。婚姻不可能归属于契约的概念下。

首先,在康德看来,人格无非仅仅就是“其行为能够归责的主体”“一个理性存在者在道德法则之下的自由”[9]。对此,黑格尔明确地揭示出“康德所说的人格权,是根据契约产生的权利”“是对物的权利”[10]。因此,在“人格权”上,黑格尔就反对康德把人的权利放在契约之后,而非契约由人的权利所产生,他认为人格权虽然表现为人对物的权利,但并非产生于“所有权”。“所有权”只是“扬弃人格的纯粹主观性”。

2.5.14 术后白细胞尿 出现白细胞尿是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后常见症状。有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尿与尿路感染并无相关性。术后1周患者尿液中的白细胞浓度升高,但在术后4周时,尿液中的平均白细胞计数降低。因此,白细胞尿可能与前列腺手术创面炎性细胞的渗出有关,白细胞尿不能反映术后菌尿的可能性。随着手术创面的愈合,白细胞尿可自然好转,不需要进行临床干预。

康德在其《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将“法权论”作为第一部,成为其“道德形而上学”的出发点。与西方哲学史上其他的伦理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康德将自然法则与自然法权作出了严格的区分,并认为“自然法权是把自然法则引向其道德内核的桥梁”[6],但“法权状态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而道德是建立在真正实践的自由之上的”[7]。在这一出发点上,黑格尔是认同并继承了康德的。

总之,在对待康德的“法权论”方面,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是围绕着人格权的产生首先对康德的“外在的方面”进行了批判,认为要看到“人格”的内在方面。之后,重点批判了康德对待“契约”的观点,虽然同样认为“契约”的前提为任性,但并不满足于康德对“契约”的外在分类,而要进一步从“契约”进展到客观的“伦理”。

三、对康德“为义务而义务”的批判

康德认为,只有出自于纯粹道德法则的行为,即“为义务而义务”“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掺杂有利益和情感因素在内,哪怕是含有道德愉快因素在内的行为,都不能算真正道德的行为。那只是“合乎道德律”,而不是“出自道德律”,这固然值得鼓励,但不值得敬重。“这个激起敬重的人格理念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本性,按其使命而言的崇高性。”人的行为是“出自义务发生的,这必须是一切道德教养的真正目的”[15]

道德行为的真正原因、动因并不是敬重感,而是自由意志的普遍法则。对此,黑格尔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但同时认为,如果固执于这种形式,则只是“抽象的肯定的东西”。康德不重视行为,而只论动机,认为只要动机是善的,就是符合道德的。黑格尔反对康德只论动机,强调动机和行为、主观和客观之间应该是统一的。黑格尔认为客观目的和主观动机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如果单纯固执其区别,就会沦为一种形式主义了。

在黑格尔看来,“作为抽象的东西就无法实现,为了能够实现,善还必须得到特殊化的规定”。黑格尔虽然赞扬康德“提出义务和理性应符合一致”是“可贵”的,但同时指出其“缺乏层次”。“如果应该为义务而不是为某种内容而尽义务,这在黑格尔看来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抽象的同一,它排斥了一切具体内容和规定。”[16]黑格尔指出,个人当“完成义务以作为对国家的效劳和职务时,他保持了他的生命和生活。”在黑格尔的整个“法哲学体系”中,国家作为伦理实体的最后的理想化和现实化的统一,是作为最高和最后的形态出现的。个人在国家之中,才能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也正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所批判的,即“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17]。到此,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也达到了“最高峰”,康德主观道德的问题也暴露无遗了。

四、结语

对康德的问题的解决,是黑格尔“伦理”的任务,黑格尔力图实现的是“使道德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现实”[18]。而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完成的“实践变革”的起始,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性”,指明了“实践”才是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2][4][5][8][10][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6.157.19.38.55.56.98.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M].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2.

[6][7]邓晓芒.康德论道德与法的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09,(4):1-7.

[9][11][12][1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M].张荣,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1.77.65.71.

[15]康德.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下[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0.

[16][18]周凡.“伦理”如何超越“道德”——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J].社会科学战线,2007,(4):42-47.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中图分类号 B51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09-0014-03

作者简介 裴雨墨(1995-),男,辽宁盘锦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 崇】

标签:;  ;  ;  ;  ;  ;  

论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