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数学教学更高效论文_谢冬兰

多措并举,数学教学更高效论文_谢冬兰

广西横县那阳镇岭鹩村委小学 530301

摘 要: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综合多个方面的,并不是单一的,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分析研究,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到底该给学生如何上课。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数学教学 多措并举

一、提高学生素养达成三维目标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首先要达成知识目标。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许多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了对知识的体验。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真思考,设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是能力目标。在教学中要完成的能力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数学教学不能像以往一样: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而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这样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第三是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不是仅限于课堂,社会也是一个很大的空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应抛开教科书上的例题,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转化为与我们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同学们周末到学校周边的市场上去,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己提出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回到学校和小伙伴交流,分析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方面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起了学生们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这三个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知识的大量储备会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两个目标实现了,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提高实践能力,就会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有所提高。只有把这三个目标都实现了,我们才能说实施了素质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次是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互动教学促进师生交流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满堂灌和被动的教学模式日益暴露了其弊端。素质教育完善到今天,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了相对公平的地位,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能。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呼吁全体教师要充分促进教学互动,让每个学生在接受统一教学的同时,预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主要包括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和讲解、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和演练。这种互动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发言权,更能激发学生个体本身的潜能,由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到主动的学习上来,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笔者认为,三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内容,可以适当延伸到趣味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甚至和数学无关但能够培养学生素质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更加活跃,师生之间才不会有隔阂。

四、参与操作活动促进深入理解

对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条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高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科学咨询,2011。

[2]魏鸿昌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1。

论文作者:谢冬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多措并举,数学教学更高效论文_谢冬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