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思想与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的内在联系
郭应宇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新变化应运而生的,致力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经发展的越来越成熟。逐渐成为我国国际合作的重要助力,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周边国家发展也带来了肉眼可见的成效。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上看,它是一个新的发展构思与顶层设计,但实际上,在许多有关区域发展的思想与研究中都能找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子。“一带一路”思想正是从诸多历史的不同角度的区域发展思想中层层提炼并结合当下国情与形势诞生的。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先驱,费孝通先生以其社会学的独特视野和行行重行行的实践调研,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前景与构想作出了许多论述和贡献,本文将从费孝通先生有关区域发展的多篇著述出发,以“一带一路”的内容内涵为线索,探究费孝通学术成果中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内容,并尝试梳理说明二者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 区域发展;费孝通;“一带一路”
一、研究缘起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思想,源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到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三大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使得“一带一路”正式从蓝图走向现实。
在着手建立的“一带一路”经济区正式开放后,其承包的工程项目已经突破3000个。截至2015年,中国国有企业总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同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到2016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70亿美元。
二要更好实现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之间的顺畅转换。贫困地区多为边远内陆山区,这种特殊的山区经济产业形态,容易陷入“资源诅咒”和“贫困陷阱”。一方面,山区有丰富的特产和资源,适宜“靠山吃山”。另一方面,山区农民坐拥相当规模的承包山地、承包林地,往往无力高效开发。在农村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包产到户也从“平面”走向“立体”。山区农业要搞好,必须大胆引入外部资本,合法流转山地、林地,进行系统性规划和长期开发,才能把资源盘活,让资源变现,在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农民也获得稳定的收益。
在“一带一路”蓬勃发展,感慨我国强大的执行力与顶层设计的能力同时,也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正是有了数不胜数的对我国区域发展的研究才为“一带一路”的成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费孝通先生正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思想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在他第二次学术生命中,费老认识到了时代的变化,开始把眼光从乡村,城镇转向区域乃至全国,他一次又一次地辗转于我国的大江南北,从江苏到广东,又从沿海到边陲,写作了一篇又一篇有关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论文。其中对依托古丝绸之路建设经济带,以及活用国外资源走国际发展道路的思想与如今的“一带一路”颇有相似的地方。
一方面,“一带一路”仍然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着,以日新月异地速度改变着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学术成果仍在发光发热,影响着我国战略构想的设计与实行。
二、国内已有研究综述
在“一带一路”思想的渊源研究中,有从传统文化出发作论述的历史学研究,也有从国外与国内区域发展思想出发的归纳研究,也有从文化角度出发论述“一带一路”对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研究。可谓研究内容多样,范围宽广。
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区域发展研究的内容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联主要集中在拓展两条丝绸之路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发展沿线经济的论点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推进中的策略和意义方面。同时本人也意识到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作用以及前瞻性的理论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说明费孝通先生区域发展思想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关系,呼吁对前瞻理论研究的重视。
“一带一路”将构筑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西部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进而形成海陆并进、东西并举、面向全球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9月与10月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以来,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热门主题,研究论点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对“一带一路”发展前景的构想等方面,同时,也不乏对“一带一路”建设在历史上的思想渊源与战略合理性作研究的文章与著述。本文则以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中与“一带一路”内容的关系为文献筛选原则,浏览了有关“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和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的论文共计19篇文献。经阅读筛选后选择了其中9篇主要参考文献并对它们的内容作了如下综述。
施工过程是影响整个施工项目的重要环节,施工进度是施工过程质量的直观体现。施工进度的实施体现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也为建筑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需要在施工前对当地环境进行彻底的调查研究,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会阻碍施工进度的意外问题。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合理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进度。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还要保证施工质量。我们不能因为进步而忽视质量。
对“一带一路”的定义与内容,国内研究的参考多来源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发言讲话与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不同时间段的内涵与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论述与解释。
综上所述,自体脂肪移植是改善乳房外形的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用于单纯乳房隆乳术、联合假体的隆乳术以及乳房再造形态的调整,是现有乳房整形美容的较为理想的方法,但应注意肿瘤安全性。
三、费孝通与“一带一路”发展思路上的联系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沿线各国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友谊和平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总体框架思路,从理念上看,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实现区域之间互相联通联动,全面多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政治互信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从方向上看,陆上依托联通国际大通道,共同建立国际经济协作的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和重点城市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既安全又高效的国际运输大通道。从格局来看,沿线各国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共同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在研究视角方面,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都对“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诸多研究,在这些学科背景下又有微观上的研究,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配套措施作出设计的主题,“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与外交方面的影响。其中学科分支更为具体的研究也并不鲜见,如英语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新发展方向,新轴心时代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再发展等。
在费孝通的区域发展研究中对重开丝绸之路也有构想,在1987年的夏天,费孝通先生不顾年迈仍两度到甘肃临夏和青海海东两地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临夏行》与《海东行》等文章。在这两次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费孝通意识到了临夏地处陇西走廊与故丝绸之路的交叉点,历史上又有悠久的长途贩运贸易的传统,在路线上临夏与海东形成了西北与青藏腹地商业往来的两个节点,他认为有必要利用这两个地区特有的历史传统,恢复它们作为农牧贸易基地的地位,将两个节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共同发展成为向青藏高原发展贸易的中心,以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临夏——海东经济开发协作区。同时,费孝通的足迹也踏上了西北边区,他先后赴新疆,宁夏,贵州,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进行考察。在对当地具体情况作了较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各个具体地区提出了发展经济的构思与办法,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费孝通提出了对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与利用特有传统文化的想法,形成了海东——临夏经济协作,黄河上游民族经济开发区,两南兴藏(肃南甘南,青藏)的发展思路。这一发展思路从路线设计上看,是以“东引西进”为思路的,即“从东部发达地区引进技术,在本地发展加工业,向西开辟市场,为牧区服务的主张”,与这一思路向匹配的便是在我国版图上东西两线协同发展的模式设计,这一点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线规划是相吻合的。同时,费孝通也意识到了重开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他看到了西北青藏边区少数民族的宗教特点,意识到了向伊斯兰国家输出商品的机遇,对此费孝通又提出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左右开弓”的思想,充分利用古丝绸之路设计上的便利和西北边区和邻近国家宗教文化和贸易传统上的经验与特点,建立一个广泛的经济发展带,促使整个区域拥有一个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最终使我国落后的西北能够成长为新的经济中心。在依托古丝绸之路建立新经济发展带的路线设计思路上,费孝通先生也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有明显的相同之处。
四、费孝通与“一带一路”路线规划上的联系
“一带一路”在路线设计上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借用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是依托古丝绸之路的路线框架针对新的发展需求而设计出的战略构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范围上包括西北五省区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西南四省区市四川、重庆、广西、云南。它所依托的是古代丝绸之路原有的路线,即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路上要道。而另一条道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海上要道。距今2000多年以前,正是这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铸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在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据《广东海防史》记载,它在历史上的路线基本上是以广州为起点,全长1.4万公里,商船从广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门港,然后折向西南方,过海南岛东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经越南东南部海面,越过马来半岛湄公河口,再通过新加坡海峡到苏门答腊岛,向东南行驶往爪哇,西出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抵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的南端,再从印度西海洋至波斯湾的奥巴拉港和巴士拉港。如果换乘小船,沿着幼发拉底河航行一段时间,就可以到达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即今天的巴格达。而另一条线路是由上述路线至印度半岛西岸后渡印度洋至非洲东部的三兰国(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一带),向北经数十个小国可通乌刺国,同第一条路线会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以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为蓝本的基础上,为着新的战略目标与发展需求作了改动与创新,形成了目前以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为路线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路线设计上来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东西走向的,东边与亚太经济圈相联系,西边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相联系,国内部分以西北西南省市为主,在原有的丝绸之路的宽度和跨度上都有所提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基本呈现南北走向,经东南亚诸国转向与欧洲经济圈相连,在原有海上丝绸之路的长度与节点数量上都有所提高。在我国以及周边各国区域形成了横越东西,纵贯南北,相互交叉的格局。将我国的发展方向向西部向南部扩展。
而本文主要参考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相关讲话与政府工作报告对“一带一路”作论述的内容,本文中对“一带一路”内涵的理解来自于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8日在《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中的讲话,他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内涵作出了这样的论述: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在明确“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定义与内容的前提下,集中精力从费孝通的区域发展研究学术成果中寻找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相关内容。从总体上来说,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有理由相信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前瞻性观点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形成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费孝通先生的区域发展研究方面的著述参考了《临夏行》《海东行》,《全国一盘棋》等多篇论文,在论述两者关系方面参考了马驰在纪念费孝通逝世十周年上的讲稿后被刊登在《群言》上的费孝通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借鉴了其中梳理两者关系的思路与逻辑。
而在费孝通先生有关区域发展的学术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费孝通先生对我国区域发展的设想与思路。费孝通先生“区域发展”的思想开始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他走出苏南,将调研的步伐转向东南沿海与西北边区,在行行重行行中逐渐明确了“区域发展”的概念。开始尝试把全国的经济发展向区域协作的模式推进。在对我国西北,西南,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东西,南北呈现四个方向,两条路线的区域协作发展构想。在对这三个重点区域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设想之后,费孝通先生着手对过去了解比较少的区域进行了重点的考察,他的视野一路沿着海岸线北移,经环渤海区域进入了东北地区,开始考虑要建立能够参与到东北亚大经济范围的基地问题,而另一路则是沿着欧亚大陆桥由东向西方向进入中部地区,研究沿大陆桥建设经济走廊的条件。从这里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的区域发展思路在国内部分是通过建立几个中心城市或区域,通过辐射与协作形成互相联通的经济发展区域,这一发展思路与“一带一路”依托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心节点城市,靠交通商业联通的发展思路基本一致,在发展目的上也是有高度一致性的,即消弭发展中的不平衡,实现沿海边区共同富裕。在区域发展由国内向国外扩展的思路上,费孝通先生的设想也是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异曲同工的,充分利用周边邻近国家的区位优势,依靠交通线路的联通来完成协作区域的扩展。“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推进的首措就在于设施联通,充分实现国内与国外路线内区位优势的互补,对这两点的重视在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论著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中,费孝通先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的论述中就对长江三角洲各个区域的特色商品,吸引与消化外资的能力以及港口、要道作出了全面的描述,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长江为脊梁,以南丝绸之路和西出阳关的欧亚大陆桥为尾羽的宏观设想。此外,在对东北地区向东北亚区域发展扩展的设想中,费孝通先生就对图们江口岸,朝鲜的罗津港,韩国的釜山港和日本的新泻港之间的海上通路进行了重点的关注,认为港口的建设与航路的畅通是东北亚经济地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对实现“全国一盘棋”的区域发展设想的思考中,费孝通对于发展的方面也在多篇文章中作出了颇有价值的思考。在对海东——临夏,珠三角——香港的区域发展规划中,费孝通曾撰写调研报告并归纳成为政策建议,希望中央能够提供政策支持,实现各地区的政策联通,增加交流与互动,这一点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策沟通”有着一定联系,当然在布局的范围上“一带一路”侧重国际交流,费孝通侧重国内各地区的交流,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情况异质性较强,在这一背景下政策上的沟通对于这些地区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对海运与陆上交通线的重视也在费孝通的区域发展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认为交通网络的全面畅通是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一点又契合“一带一路”倡议中设施联通的内容;另外,在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研中,费孝通十分强调贸易的作用,他试图通过贸易往来实现东西互补,通过向伊斯兰宗教地区出售宗教特产增加边陲人民的收入,实现贸易上的畅通;这些对区域发展的思考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框架设计异曲同工,在发展思路上有着一致性。最后,“民心相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五通”中的一项内容,这一点将区域发展的思想从政治,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文化领域。“一带一路”倡议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是包容的,是为着实现文化相容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区域发展一体化目标作出的设计。在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和处理做法上,费孝通先生在他的生命晚年也作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在《“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一文中,费孝通先生对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进入世界不同地区文明中的现象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提出了今时今日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认识到今时今日的世界文明,已然不是往日历史文献,书目经典中所描绘的那种“纯粹”的传统文明。基于这一变化,我们有必要去改变过去概念化的、刻板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动态的、综合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秉持着“和而不同”的准则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宏愿看待世界不同文明,处理与不同文化交流的关系。在对待不同文化的观点态度上,费孝通先生的思想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也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在纵贯南北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设计上,费孝通先生的研究中也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费孝通先生在对我国西南地区作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助力西南边区发展的思路,即“一点,一线,一面”,其中就包含有重开“南方丝绸之路”的想法、南方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是一条陆上丝绸之路,又称茶马古道或者蜀身毒道,是一条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云南进缅甸,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亚,西亚的通商孔道。他提出“由凉山彝族自治州与攀枝花市合作建立攀西开发区。以这个开发区为中心,重建由四川成都经攀西及云南保山从德宏出境,西通缅,印,孟的南方丝绸之路。”费孝通先生极具远见地意识到了这条交通线路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如果打开了向南部的这扇大门,打通这条古已有之的通路,西南地区的发展将大有可为。费孝通先生对我国南北发展的这条路线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联系而作出的,与“一带一路”我国东南部向东南亚延伸的设计有所不同,但毫无疑问,费孝通先生对我国区域发展的路线设计也是东西交互,南北相通的十字设计,这与“一带一路”的路线是一致的。而“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则是在现有国情的基础上,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量设计而成的,在东西线上跨度更远,影响的宽度更广;在南北线上则是利用现代交通技术的发达,做到海陆联通,大大延伸了原有路线的长度。
五、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是本世纪以来,我国对区域发展作出的最为庞大的设计,它来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与诸多历史符号,来源于我国先辈学者对区域发展的学术研究与思维,来源于世界各国区域发展的经验,同时,它着眼于时刻变动着的世界形势和具体国情,将旧有的经验与新生的构思紧密结合,最终得以诞生,并在五年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而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与区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他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调研,他由乡村到城镇,最终发展成区域,区域的内涵又随着研究的精进不断深化扩展的治学历程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形成逻辑也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
首先,由检察日报在2016年11月23日报道的标题为“动物园猛兽伤人:如何避免悲剧重演”一文关于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致害案中,动物园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1128 放射性 125I 粒子植入治疗胸腺肿瘤胸膜复发的短期临床疗效 朱衍菲,王常禄,朱绫琳,吉永烁,朱君秋,赵 洪,张 宇
本文的主旨并不是简单地梳理费孝通先生的区域发展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联系,并不只是局限于对“一带一路”伟大之处的感慨和费孝通先生学术成果的肯定。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探索,说明前瞻性的理论对国家发展,对战略构思,对推动实践的重要意义。来源于实践的理论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中也不乏睿智的灼见真知,如果能与今时今日的现实要求和具体情况相联系,依然能焕发出巨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海尔.“一带一路”的真实含义[D].对外经贸大学,2016.
[2]王灵桂.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樊思鹏.浅谈“一带一路”政策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J].经贸实践,2018,(24).
[4]费孝通,海东行.瞭望周刊[J].1988,(11).
[5]费孝通,临夏行.瞭望周刊[J].1987,(23).
[6]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7]费孝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三访珠江三角洲[J].望新闻周刊(经济纵横版).1995,(20).
[8]费孝通.全国一盘棋——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J].瞭望周刊.1988,(40).
[9]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J].群言.2005,(2).
[10]费孝通,邱泽奇.发展如蜕变——关于城镇与区域经济的对话[J].前沿对话,2003,(11).
[11]马驰.费孝通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J].群言,2015,(4).
中图分类号: F061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24-0116-04
作者简介: 郭应宇,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