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维度探索
张小艳,张轩硕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从世界潮流、思想理念、国际关系模式以及外交战略等层面来展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对外交往体系中的新理念和新布局。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回应时代的要求,代表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为完善全球治理、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文章分析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并对其思想的四重逻辑进行说明,旨在探索出适合全世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四重维度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对当前世界发展总体趋势和中国外交战略进行洞察和展望时,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正处于崛起的态势,其地位变得更为主动,更重要的是预示着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关注人类命运的前途的意识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完全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种族、国界之间的分歧与冲突,是一种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国际关系新理念。”[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正在自觉为国际社会提供充足的思想资源,并致力于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与共同进步。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的是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要有效兼顾其他国家合理的关切,并谋求以本国发展来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由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指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也共处于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同志在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也指出,当前的世界正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命运共同体,在面对一些较为棘手的社会性问题时,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是不断扩大,在这其中所出现的网络攻击、能源危机、“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等问题层出不穷”,[3]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4]只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并良好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外交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才能更为有效的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括互相依存的国际价值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全球治理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维度
(一)历史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首要逻辑便是历史观,“因为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认识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把握现实发展规律”。[5]因此,为了进一步构建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要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现实;另一方面要牢记历史所带来的反思和经验,这样才能为促进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史,新航路开辟以来,为了进一步掠取土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亚非拉各国人民,给世界人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命以及财产损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间的战争更是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仍然是西方国家对外交往的主旋律。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记录了世界的发展,虽然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但未来却是可以塑造的。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应充分认识到本国在历史潮流中扮演的角色,坚决抵制并否认被扭曲和篡改的历史,从而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正常建构。
秋意渐浓,微微的秋风不仅送来了凉意,更是吹来了丰收的气息,漫步于乡间小路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片成熟的果实。辣椒红了,玉米黄了,农民脸上的笑容足以说明一切,今年注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减水剂和膨胀剂:经过试验选用武汉冶建生产的JG-2H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该减水剂具有高减水、高保塌、抗分离及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等综合功能;膨胀剂选用武汉三源生产的UEA-Ⅰ型膨胀剂。
(二)发展观
文明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第三重逻辑。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建设水平,并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人类文明观是丰富多彩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了属于本国特有的文明,它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值得纪念和传承,更值得全人类去珍惜。此外,人类文明是平等的,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区的人民都有属于自己的文明观,这些文明观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文明没有高低之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若是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来看待文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是阻碍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全世界各个民族之间只有进行交流和借鉴,才能做到彰显生机并充满活力。在这过程中需要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并接受不同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换句话说,由于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文化和制度共同形成,全世界各国人民也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为了进一步推进人类的生活和文明共同进步,便要兼收并蓄世界上不同的文明观,还要充分发挥文明的纽带作用。
(三)文明观
发展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第二重逻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6]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首要前提便是坚持正确的发展观,这不仅寄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希望,更是有效克服当前人类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为了进一步谋求发展,世界各国需坚持创新,并有效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观。习近平同志在世界经济论坛中指出,增长的动力不足仍是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必须要突破传统发展思想的束缚,及时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契机,做到大胆创新,坚持改革。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创新理念;另一方面要改革创新手段,坚持创新驱动,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并在发展中坚持创新,从而提升世界各国人民的信心。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由于当前世界总体环境发展并不乐观,全球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日益加重,此时所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需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进行。一方面要坚持自然的主体性,“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多元化环境修复主体,建立健全环境修复主体联动机制等措施,促进环境修复制度的有效实施”;[7]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谋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就要坚定不移的走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据2017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当今世界仍有7亿左右的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收入不均,南北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范围内经济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安定。因此,为了进一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打造双赢、多赢和共赢的局面。
(四)安全观
安全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第四重逻辑,同时也是各国间合作发展的基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逐渐加深,各个国家也逐渐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习近平同志在美国纽约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曾强调,为了进一步推进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8](P523)摒弃以往落后的思想,树立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需要在保护本国安全的基础上尊重和维护其他国家的安全,从而做到利益交融、安危与共。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做到通盘考虑,扩大合作领域并通过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往来谋求和平,并加强全球整体治理水平。由于任何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的安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便需要我国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当前影响世界人民安全的棘手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以发展谋求安全,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要确定各项标准。在对当地进行调研之后,就需要结合所在地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二是颁布相关条例。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发展,需要相关条例加以支持。三是创建退出制度。对不按照要求参与的人员应提一定要求,防止出现退出仍然享受扶贫政策的现象[3]。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举措
要合理打造并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意识,并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次要加快推进国家管理民主化、法治化和合理化,从而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和谐的发展之路。同时,各国之间做到互相尊重、平等对待,从而实现各个国家得以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最后,还要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尤其是学术上的沟通和交流,并做到积极创新国际学术话语的交流机制,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以及区域性学术机构的紧密联系,合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我国学者可以及时与其他国家学者进行沟通探讨,并通过中外学术界的紧密配合形成完善且合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还需要加强对世界发展整体趋势的判断,充分认识世界发展过程中的新理念,从而倡导国际关系新模式,对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并通过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来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进行融合,做到求同存异,用创新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从而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一方面符合我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世界秩序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致力于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给世界带来积极向上的建设性影响,并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变成可能,从而进一步推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红,殷文贵.“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四重逻辑[J].唯实,2017,(6).
[2]符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及其实践逻辑——基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考察[J].理论探索,2017,(5).
[3]陈广亮,莫凡.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维度解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6).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5]陈海兵,马伟军.中国传统文化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3).
[6]王欣,高庆涛.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
[7]许灿英.环境修复主体制度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1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Quadruple Dimensions in the Idea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ZHANG Xiao-yan,ZHANG Xuan-shuo
(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 844000,China)
Abstract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is shown from the aspect of world trend,ideology philosophy,international pattern and diplomatic strateg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 and society,it has become the new idea and arrangement of China’s foreign contact system. In the meanwhile,it is also partly a response to time,representing and preserving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 It makes a guidance in terms of improving global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ng just international order. By analyzing the concrete connotation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the quadruple logics is explained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human destiny;community;globalization;quadruple dimensions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01.004
[收稿日期 ]2018-03-22
[作者简介 ]张小艳(1976-),女,甘肃西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张轩硕(1993-),男,土家族,贵州威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政治经济学研究。
[文章编号 ]1004—5856(2019)01—0012—03
责任编辑:魏乐娇
标签:人类命运论文; 共同体论文; 全球化论文; 四重维度论文;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