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观察论文_陈冬芸

陈冬芸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感染科 上海 201700

【摘 要】目的:分析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些年来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90例,采取随机设计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给予异甘草酸镁、甘草酸二铵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后ALT、AST、TBIL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6.7%;观察组不良反应4.4%;患者不良反应轻微,两组比较(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

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常见肝损害,也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主要原因[1]。因此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时,需积极缓解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使患者能顺利完成治疗。异甘草酸镁是是第四代甘草酸制剂,对肝功能起到显著保护作用。本文就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采取异甘草酸镁治疗,其结果现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90例,与中华医学会传染病[2]中肺结核病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用药前肝功能正常;排除因肝脏结核、病毒性肝炎等其他原因致肝功能损害;患者无药物禁忌症;患者知情并签署了研究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会对本次研究知情;采取随机设计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女患者各31、14例;年龄20-60(37.85±5.37)岁,肝损害时间:7-40(15.76±2.42)d;对照组45例,男、女患者各30、15例;年龄20-60(38.90±5.59)岁,肝损害时间:7-42(16.13±2.63)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损害时间等资料以统计学软件处理后,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继续进行研究比较。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院确诊后需立即停止服用致肝损害药物,卧床休息,以肌苷、维生素C、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护肝、营养支持。对照组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mg/次,qd;观察组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次,qd。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4d。

1.3评价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

效果评价: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减轻,肝功能未恢复,各指标改善50%以上;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未恢复或加重,肝功能无变化[3]。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全部数据样本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检验。对呈均数标准差表示的计量数据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对呈百分比率%表示的计数数据采取卡方x2检验,当两两数据检验显示P<0.05时,代表了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11%(41/45),即显效2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0%(27/45),即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18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0.167,P=0.001)。

2.2 两组患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比较,P>0.05;治疗后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观察组治疗肝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1例头痛,2例发热,占6.7%;观察组1例腹泻,1例发热,占4.4%;不良反应轻微,未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结核病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时,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症状,该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并使患者中断治疗,致患者抗结核病治疗失败。有研究资料[4]显示,药物性肝损害是占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4%,是仅次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主要副作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等药物是治疗肺结核常用抗结核药物,此类药物存在肝脏毒性,联合用药则会进一步促使患者肝损害发生。其原因可能是抗结核药物在使用期间,药品代谢及机体异质性等,致患者中毒或过敏,而患者肝损害,则表现为ALT、AST、TBIL等生化指标升高。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多采取解毒、保肝、降酶等药物。

降酶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时,多采用联苯双酯、五味子提取物等药物,通过降低血液中ALT含量,改善患者肝功能;但降酶药物的应用,有大量资料指出对未能修复受损肝脏,因此需探究另一种有效药物保肝、修复受损肝脏。护肝药包括抗炎保肝药、膜保护剂、能量类药物、抗氧化类解毒剂等,其中甘草酸制剂对药物性肝损害有显著治疗及预防作用,但长期甘草酸类制剂应用,则会致药物副作用发生,比如高血压、低血钾等伪醛固酮症。

异甘草酸镁属于抗炎保肝药物,通过结合肝脏类固醇代谢酶,充分发挥类固醇样作用,以此修复肝损害;同时对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进而保护肝细胞超微结构,促使肝细胞再生,以此提高肝脏的解毒及抵抗能力,进而保护患者肝脏功能[5],以此修复患者受损肝脏。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后ALT、AST、TBIL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此结果看出,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采取异甘草酸镁治疗,患者药物保肝持续作用时间长,药物消除慢,在吸收异甘草酸镁后,药物分布在肝脏,给药后肝组织血药浓度能达到高峰,在用药3h后血药浓度降低,对肝脏具有高度靶向性,以此促进受损肝功能的修复,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在不良反应分析中发现,患者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2例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轻微,未采取特殊处理。以此说明异甘草酸镁可避免甘草酸制剂等抗炎保肝药物对患者造成的副作用,具高度安全性。

综上所述,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但本次研究样本数量小,属于单中心研究,为更加明确异甘草酸镁的治疗效果,需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以此确定药物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延军,李东方,孙红.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68-70.

[2]熊晓晴.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71例[J].江西中医药,2015,46(395):53-54.

[3]乔凯,赵桅,张孜恒.异甘草酸镁与联苯双酯联合防治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疗效评估[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4):2083-2084.

[4]高卫红,邵伟杰,雷涛.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45例[J].中国药业,2013,22(11):122-123.

[5]石菡.异甘草酸镁对肺结核患者化疗所致肝损害的预防作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10):1766-1768.

论文作者:陈冬芸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8

标签:;  ;  ;  ;  ;  ;  ;  ;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观察论文_陈冬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