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辛亥革命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辛亥革命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辛亥革命论文,史学论文,为例论文,研究成果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师意识到必须从史学研究中去找寻中学历史教学的突破口。然而,如何将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这两个不同的领域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尝试的问题。下面就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探究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了解史学研究中有关“辛亥革命政治制度变革”的成果

民国初建,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有关民主共和制度的争论、如何在新的制度下进行国家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整合,以及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制度与利益选择,既是当时人争论的焦点,也是后来者关注的话题。

1.政治制度的创新之分析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狭间直树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这使得国民在法律上成为国家的主权者。辛亥革命所开辟的方向,是人类史上应当向前迈进的历史大道。[1]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宪文在《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南京临时政府评析》中认为,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走出传统社会,迈上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南京临时政府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成果的集中体现,构建了现代国家的雏形,展示了一个现代国家的美好图景。它在许多问题上创造的成就都是史无前例的,而它所实施的各种制度和法令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些根本原则。[2]邓绍辉教授指出,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辛亥革命不同于以往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革命或起义,它具有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特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初步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由传统的封建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转变。(2)南京临时政府创立的新的政治组织和包括《临时约法》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法规,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由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政治体制演变的一个重要体现。(3)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新局面。民众开始改变过去被排斥在政治体系之外的境遇,参与政治体系的范围和深度大大扩展了。(4)辛亥革命摧毁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模式,确立了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新的观念,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3]

2.民主政治受挫原因之分析

关于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学术界论述颇多,或归之制度缺失;或归之理论异化;或归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足;或归之袁世凯的武力镇压;或归之共和精神的缺失。[4]有学者认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政党成员多不具备西方政党运作所需的理性认识,而是经常表现为极端敌视或机会主义的党派意识,因而损害了正当的党派竞争,这不仅不利于本来就弱小的政党阵线的成长,反而使极权势力可藉此而逐步摧毁民初政党政治。[5]有学者认为,是民初革命党人的教条主义思维模式导致自己的惨重失败。[6]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朱英以江苏省议会弹劾省长案为例,分析了民国时期省议会与省长间的冲突,进而认为,民国时期的议会制度尽管从表面上看已经建立,但实际上议会并没有确立应有的权威,加上议员自身素质的限制,致使议会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如果进一步探究其根源,则毫无疑问与中国政治体制现代化进程的一波三折、始终发展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细珠副研究员在《论立宪派、地方督抚与清廷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对国会请愿运动中各派政治势力的互动和斗争进行了研究,认为西方宪政制度移植到近代中国的过程之所以举步维艰,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到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制约。[8]

二、分析教科书中有关辛亥革命政治制度变革的表述

高中历史教科书介绍和评价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应该说,这样的表述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成果,但是以直接给出结论的方式呈现的。对于史学界提出的以下问题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新局面,民众开始改变过去被排斥在政治体系之外的境遇,参与政治体系的范围和深度大大扩展;辛亥革命摧毁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模式,确立了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新的观念等。

三、确定有关“辛亥革命政治制度变革”的教学策略

关于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在分析的角度上,教科书更侧重对民主共和制度建立、帝制灭亡的结果介绍,而史学界则站在中国走出传统社会,迈上现代社会发展道路的立足点去衡量,得出的结论是:南京临时政府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成果的集中体现,构建了现代国家的雏形,它在许多问题上创造的成就都是史无前例的,而它所实施的各种制度和法令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些根本原则。两相比较,史学界分析问题的立足点更高,中学教学若只是简单地介绍共和制度建立这一史实,则忽视了分析这一问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入的是分析问题的新角度,关注分析问题时不同的立足点。

另外,史学界更进一步研究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制度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这对高中教学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指出了新的方向。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但是教学中围绕每一专题的主题展开深入分析与论证是必要的。本专题的核心是“近代的民主革命”,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民主曲折的进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今天建立并完善民主政治培养合格公民。因此,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思考辛亥革命政治制度变革的意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开创性作用。

四、基于史学研究成果认识与运用的教学设计

补充材料,据此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2.1911.10——1913.4上海等七地区政党社团统计表

(摘自杨立强《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1)《临时约法》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2)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3)第二章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4)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5)这与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设计相比有何改变?(6)你怎样看待这种改变?(7)你认为《临时约法》的实行会对中国的政治产生哪些影响?(8)为什么中国的民主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你认为,需要哪些保障才能使民主制度正常运转?

五、教学实践反馈

就课堂教学效果看,前三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基本能回答出来,说明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具有一定的阅读、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关于第(2)问,个别学生还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古代人们只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天下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没有主权在民的意识与思想传统,专制集权对中国人的影响很深。关于第(5)、(6)问,学生的思维活跃,围绕具体问题,能够较深入地分析中国政治体制的改变,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政体加以比较、评价。学生和教师都感到这种分析很有意思,体现了历史的智慧与魅力。关于第(7)问,学生的回答多停留在教科书的叙述上,即民主共和制度确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个别学生提出:人们的参政意识增强,政党大量涌现;《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化,普通人的政治地位提高,民主政治开始出现;当一个同学回答“中国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时,我做了如下引导:中国从戊戌变法就开始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但并未真正实行,辛亥革命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开始实施。1910年代的中国,是由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急剧转型的时期,新国家如何构建,新制度如何选择,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主题。你认为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转,需要哪些因素的保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交流后,思维呈现活跃状态,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也有一定的深度,提出了以下观点: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转需要经济的坚实后盾,浓厚的参政意识,法制观念的强化,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完善的制度,成熟的政党建设,正当的斗争手段,良好的监督机制,等等。加强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提出了“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这些条件”的反问,面对我的反问,有些学生私下发出一些感慨:中国情况复杂,历史包袱沉重,民主进程艰难曲折,尊重中国特色,等等。我认为,教学对学生思想深处是有触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好量化,但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情绪反应其实就说明了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情绪反应,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达成。

标签:;  ;  ;  ;  

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辛亥革命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