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文化服务有的放矢论文_任丽丽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文化服务有的放矢论文_任丽丽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文化馆,719100)

摘要: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文化是中国的软实力,因此,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要贴近群众生活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基层群众的幸福感正在不断提升,人们更加重视文化。若要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就要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构建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文化服务;有的放矢

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然而,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需提高。因此,进入新时代,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进文化发展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1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1.1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现状

目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不够规范,文化活动主要以娱乐为主。首先,广场舞是广大基层群众经常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尽管其十分流行,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屡遭诟病,比如噪音、扰民等,关于广场舞的投诉屡见不鲜。其次,民俗歌曲也是基层群众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民俗歌曲通俗易懂,与时代紧密结合,群众接受程度较高。每逢传统佳节时,在一些地区会组织欢庆仪式或者节目表演,杂技与魔术类的基层群众文化类型备受瞩目,历史久远,蕴含强烈的地域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两种节目开始迈向不同领域,杂技逐渐向体育和艺术类迈进,魔术则更多带有娱乐性质。

1.2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基层群众也会有相应的文化需求,职业与圈子不同,民众就会有不同的文化需求。比如,企事业单位职工喜欢参加健身与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农村群众喜欢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因此,要结合民众职业和基础需求差异,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使基层群众有多样化的选择。目前,我国基层文化设施数量正在不断提升。不过,由于相关维护措施不到位,设施建设落后于人们的文化需求。尽管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一些地区的设施依然不完善,数量少,规模小,无法满足基层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些地区的文化设施不仅陈旧,而且需要进一步维修,覆盖率很低,环境较差,并不利于文化活动开展。尽管国家对于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较大,但在投入时缺乏规划,没有加强对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相关文化人才十分匮乏,无法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2优化措施分析

2.1坚守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2.1.1群众文化在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生活热望中孕育

群众文化活动只有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尽管会因为噪音等问题产生纠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众文化活动风靡大江南北,分析其生机勃勃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这种文化活动之所以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群众对于这种形式的需求。广场舞具有形式灵活、进入门槛低、群众需求表达顺畅、场域容易感染人等鲜明特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群众活动参与者寥寥无几、门可罗雀,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部分地区的农家书屋,图书设置不适合农民阅读,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因而会出现对比鲜明的情况。因而,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察、调研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实际需求。

2.1.2群众文化在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表现中植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不断优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等特征。群众文化活动在人民群众的热望中产生和孕育之后,要得到充分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扎根到群众当中。唯有如此,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获得更长久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治理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就,基层活力不断提升,社区文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社区发展态势蒸蒸日上,之所以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的各项事业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进步和成就。在此过程中文化在社会治理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基层党组织在激发社区活力、加大群团建设、推动社区文化治理甚至是推动物业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2完善总体规划,提高供给能力

将社会力量创办的文化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增加政府以外社会力量的信心,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非公经济的快速成长,各地区建设了一批民营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面向大众开放,承担着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为鼓励这一行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涉及范围,最有效的方法是国家制定一系列能够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优惠政策,可在设施用地以及公共配套服务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减轻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个人或企业的负担,还可把企业或个人建设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作为捐助公共文化事业项目,充分调动其建设公共设施的积极性,并按照国家税法享受国家税法所规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府还需要将社会力量所创办的文化设施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总体规划当中,对这些社会力量所创办的文化社会进行严格评估,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后将测评合格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定标准的文化设施按同等规模的国家文化设施给予相同比例的资金支持,或者是用其他方式向民营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一定的资助,如在有的城市,当地政府合理的政策支持并充分引导个人或者企业加入社会公共设施的搭建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其覆盖能力已经能够与国家级博物馆相媲美,借鉴其他省市有效果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最适合于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方式,加快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覆盖能力及设施水平。

2.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关系的“同构”

作为公共服务的一种,文化公共服务当然也具备公共服务的三个基本特征,所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参与者应该“共同构建”起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平台,通过平台的搭建政府进一步了解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群众进一步深化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认知。当基层文化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将管理理念真正向治理理念转变之后,很多的工作会进一步转变到协同治理的轨道上来,打破原有的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综合全国很多地方的基层文化治理创新经验来看,无不包含着当地政府治理理念逐步从被动作为到积极响应、从偏重管理到偏重治理的理念的逐步形成、从置身事外的管理者到矛盾利益的协调和维护这些转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治理理念转变才能相应的在当地社区的治理方式、资源匹配和治理创新等方面做出尝试、取得成绩。实现彼此站在共同的立场上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结语

总而言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较为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是现阶段的基础目标,与之形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以及高效的供给体系,使公共服务水平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体系研究[J].佛山研究,2017(1):51-54.

[2]王兆辉,王宁远,王祝康.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6(1):13-17.

论文作者:任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文化服务有的放矢论文_任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