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北欧:新动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欧论文,俄罗斯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对北欧政策开始寻找自己的特点。新俄罗斯在这个地区的外交活动当然不是从零开始,但它将同苏维埃领导下的对北欧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制订俄罗斯对外政策要考虑到地区的目的和任务,这一地区成立的一些新的主权国家,无疑也包括在俄罗斯利益之中。
虽然在这一地区俄罗斯的一些政策已趋明朗,但是还将进一步在既定的方向上确定方针。在这里同北欧的关系即丹麦、瑞典、挪威、冰岛和芬兰(不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1990-1992年动荡的环境下,特别是东欧地区的动荡,北欧国家大概是为数不多的稳定平安的大陆地区。对于俄罗斯的政治和社会来说,这一地区有效的市场经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外交具有“感应”特点。
当前,北欧及其邻近地区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形成三个独立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这一地区出现了新政治实体,俄罗斯失去了波罗的海门户──里加、塔林文茨皮尔斯、克拉佩达,缩短了海岸线。由于三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分裂完全限制了俄罗斯进入波罗的海通道,因此,俄罗斯只能而且必须积极改善同北欧和芬兰的关系,调整外交政策。
其次,统一的德国同样将成为波罗的海地区新的影响因素。同时必须考虑到1995年之后瑞典、芬兰、挪威加入欧洲联盟的可能的日期。俄罗斯西北边界将同新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接壤。
俄罗斯(前苏联)同北欧各国(除芬兰)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与西欧相比,从未引起足够的认识。问题不只在于五个北欧国家都是小国(人口总数不到二千五百万),而对于这一地区的国家来说,同俄关系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俄东部有共同陆路边境线的芬兰、挪威(1269公里和196公里)有重要意义,这是相对丹麦(包括格陵兰岛)和冰岛而言的。
俄同北欧各国的交往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当前的动荡时期这一地区对于俄罗斯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显然,俄必将要加强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的睦邻关系,但是应该注意到,国家利益不总是同各行各业的利益相一致的。
尽管北欧国家同新俄罗斯的关系有了改善,但暂时还不能说已根本改变。矛盾的焦点不仅在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且出现了同当前现实有联系的新问题。这一地区国家还必须考虑自身的特殊利益。例如,在不失去对卡果利阿人(俄境内)的兴趣的同时,芬兰由于民族的相类似而成为爱沙尼亚的“老大哥”。瑞典赞成恢复和波罗的海国家传统上广泛的工业发展方面的联系──立陶宛、圣彼得堡区、丹麦。丹麦力图巩固同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工农业关系,而挪威则更注重与俄罗斯北部(特别是科拉半岛)的关系。
俄罗斯同冰岛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传统上形成的贸易往来建立在两种商品的基础上──鱼、石油。过去,我国提供冰岛所需石油的1/4,而冰岛人供应我们鱼产品。主要是鲱鱼和大西洋鳕鱼。现在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下降,俄罗斯减少了石油的开采量和出口量,而冰岛鱼资源减少。另外,冰岛破坏了这种伙伴关系,冰岛的鱼类(从便宜的大西洋鳕鱼到贵重的鲑鳟鱼)出口转向加拿大和美国。北美的贸易方向影响冰岛自身的政策,是其它北方国家(指北欧)不同,它不想加入欧洲联盟。克服贸易逆差和莫斯科同雷克雅未克对话逐渐平息的过程是俄罗斯外交的一项复杂的问题。
同样,象冰岛的情况一样,俄同丹麦贸易下降到了最低限度。尽管莫斯科同哥本哈根的政治联系没有中止,但现在这种联系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哥本哈根,象在斯德哥尔摩一样,新俄罗斯的领袖,试图体面合法地恢复关于波罗的海地区稳定形式问题的建设性对话。为了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不久前俄罗斯同丹麦开通了一套自动电话联系系统(在波罗的海海底铺设光纤电缆)。该线路第一次尝试电视自动联系系统的对话是在俄罗斯总统和丹麦总理之间进行的。在通话过程中,叶利钦称该系统为“第二个通向欧洲的窗口”。
很快开始了波罗的海国家联盟的筹建工作。这是由丹麦外交部长艾列玛那·耶恩谢那1992年3月5-6日在哥本哈根北欧十国外交部长会议上提出的。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有除冰岛外的北欧各国,还有德国、波兰、俄罗斯和原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波罗的海国家联盟建立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建立了以参加国为单位的代表大会。这样一来,波罗的海国家的合作有了法定机构,间接地使人想起北方联盟。它们之间的所有问题都将取决于外交官们在代表大会上的工作和它们间达成的协议。
在同挪威关系方面,俄领导人有应解决的遗留问题──重新划定经济地区和划分巴伦支海大陆架(15.5万平方公里)。挪威人持从中间划分的态度,而俄罗斯比较倾向于在北极边境划分。现在,由于相互让步和要胁,双方专家谈判解决了有争议的占大陆架面积16%的领土问题,对剩下的大陆架双方很难取得一致看法。很明显,在拒绝了1989年当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的关于暂时共同拥有这块“灰色地带”(2.6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建议后挪威失去了解决这一领土的机会。奥斯陆合理明确划定边境的愿望因没有采取巧妙的外交手段导致巴伦支海公割问题持续20年而无法解决,就象日本北方四岛一样成为政治争吵不休和影响民族尊严的问题。
在这块大陆上,挪威外交部长斯达里捷别尔成立波罗的海联盟的建议被采纳。1993年这个组织接纳了芬兰、瑞典、俄罗斯、丹麦、冰岛和欧洲联盟的代表。新联盟的目标是进行经济合作和环境保护,除了在波兰周围地区传统上的领域(交通、渔业、能源、生态)上的合作之外,斯堪的内维亚国家的社会团体更关心的是从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放射性废料的污染问题。俄罗斯外交部长向联盟提出俄需取得一定的资金。他还谈到使用北方国家投资甚至是欧洲联盟基金在极地地区发展必要的实行生态计划的基础设施。
俄罗斯同瑞典的关系在这一地区是关键的,也是复杂和更为广泛的。与挪威不同,由于瑞典展开积极的外交(1988年瑞典外长л·щopa同莫斯科进行两次非正式谈判)在1989年解决了关于波罗的海大陆架划分问题。可以这样说,俄─瑞的联系使双方没有在最敏感的实质性问题上为难,这成为一种政治解决问题的典范。遵循基本原则双方加强外交来消除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这样,1992年海军专家的两次谈判(1月和6月轮流在莫斯科和斯德哥尔摩举行)讨论了关于外国潜水艇借故侵入瑞典水域问题。莫斯科就象报界发现的那样,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坦白态度,向瑞典人提供了1981年搁浅在瑞典峡湾的Y-137号潜艇的绝密文件的复印件。双方共同承担揭开事件真相的工作。
完全可以这样说,俄瑞双方外交关系正是在不断发展的政治对话中取得前进。1993年瑞典首相在莫斯科访问期间签订了俄瑞联合宣言,达成协议逐渐增多。1993年3月,以у·дцнкеиспциь为首的瑞典欧洲事务部和外贸部同俄进行谈判,内容包括:互相保护投资;摆脱双重税收;海关方面的合作,甚至是一系列具体的合作方案。瑞典国王将访问莫斯科。俄罗斯对芬兰外交活动的发展是非常富有成效的。尽管在俄芬关系中正在全面丧失过去自己的那种优先地位,但在各方面都正在进入正常化。
在欧洲波罗的海联盟的赫尔辛基会谈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2年7月11日对芬兰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在这种背景下交换了立足于全欧法律标准之上的两国基本关系新条约文本(1992年1月20日签订,1992年5月14日俄联邦上议院批准)。条约规定:不破坏俄芬两国现有边界,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在芬兰(包括俄卡累利阿的民众)部分社会团体的关于重新审定东部边境线的要求被干脆地拒绝。新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中止了1948年友好互助条约的效力并且意味着不承认前政府的谈判仪式的代表性和法律性。“芬兰主义”的概念被拒绝了。在新条约的签署过程中,俄国第一次同外国签署这样全面的条约。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关于文化领域、教育、科研领域的区域合作协议。在赫尔辛基的谈判过程中,国际间非现款的债务清算问题──12亿美元成了重点讨论的问题。这笔款项是前苏联遗留给俄罗斯的。同时重点讨论的还有在新的基础上贸易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投资的问题。
事实上在经贸领域发生了不利的变化,东部邻国对芬兰的外贸份额发生了急剧变化,从1984年的25%下降到1992年的2%。俄的债务增长和贸易平衡问题的深入(特别是1991年废除非现款清算后)给两国的许多生产部门造成了损失。除此之外,在许多年以来的卓有成效的发展国家间的科研合作也出现了问题。关于俄将偿还使用原料的欠款和同芬兰租赁公司欠款的协议也已达成。最终这些不利的变化把赫尔辛基推向了巩固同西方伙伴的道路,促使它们决定加入欧共体。
波罗的海附近的形势对北欧产生影响,特别是俄罗斯武装力量在波罗的海国家内部的存在给俄罗斯──斯堪的纳维亚的关系增加了一重矛盾。瑞典首相(同其它国家领导人一样)在赫尔辛基召开的北欧波罗的海联盟会议上支持关于尽快撤出俄罗斯军队的提议,因为他们确信俄罗斯军队的存在威胁北欧整体安全的稳定性,从1990年到1993年每年的联盟会议上都提到了这个议题并引起了与会国的广泛重视。总的来看,北欧国家领袖们对于这个棘手问题有的持现实的态度,有的持非现实的态度。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俄罗斯国内情况的复杂性,也考虑到了双方谈判的长期性。因此,该地区的人民认为,无条件的支持国家关于尽快撤出俄罗斯军队的要求将会导致破坏地区局势的稳定。他们还认为,国家一切活动的宗旨应明显是防止破坏地区局势的稳定。基于这一点,他们认为,美国向所有波罗的海国家提出的海洋军事演习(这个演习在1993年6月已进行过一次)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演习。这个不同寻常的建议在瑞典和芬兰政府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大体上,对于波罗的海国家,北欧各国力图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比如,他们协商在这几个国家的首都建立共同大使馆,给予他们明显的财政支持(1.3亿美元)并制定一系列的共同的经济计划。
俄罗斯和欧洲北方国家相互作用,相继调整同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政治关系,其必要性已日趋明朗。主要是从波罗的海部队和前C3TB兵团以及波罗的海航队撤掉4万军队的问题。预计在两年内这些军队的撤出需4200~4300亿卢布。北欧国家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安置现役军人的家属及住房建设拨款。暂时没有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关于事先预知余下的军事设施的使用条件和对空防御问题以及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建立武装力量和可能与他们联络的问题。尽管有道义上的支持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有走上联合的趋向,但对于沿波罗的海国家来说,这种军事和政治上的联合仍是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少数的购买,主要是赠送的步兵和轻炮兵武器以及海军舰艇(包括瑞典赠送)这些武器从巩固波罗的海国家的独立性的观点来看只是象征性的、微不足道的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北欧地区的国家,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利益是一致的(尽管利益是不平等的),这些利益是建立在包括共同的地缘政治、地理位置、政治稳定需要在内长久因素的基础上的。俄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利益是长远的、特殊的,这些利益不论是经济的还是其它方面,都与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和其它民族的命运相关联的。这些民族在这个地区出生,不仅接受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而且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俄同北欧国家利益上的分歧和区别是显而易见和可以理解的。但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又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又是可以协调的。更主要的是,这些利益在关键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这样一来,在本地区范围协商解决分歧是完全可能的。在爱沙尼亚、拉脱堆亚、立陶宛说俄语的少数民族遵从民族习俗,缩短彼此之间的民族距离是意料之中的。民族之间同样出现了相近的价值概念。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共同接受。因此在1993年3月第二次联盟会议上,波罗的海联盟原则上同意了由A·кюёь倡议的人权和少数民族问题联盟委员会的职务原则。
俄同北方邻近国家的关系,受到国外正在生成的外部因素、欧洲一体化过程以及国内政治倾向的共同影响。虽然如此,关系的发展仍有自己的发展过程、起因、动机。甚至在俄罗斯向北方采取匆匆草率的行动也没有影响到俄的国家形象。这些国家认为俄的对外政策是准确的,经过深思熟虑和明确的,同时对外政策又是具体的,能够长久执行的。但同时俄在北欧国家方面对外政策的行动缺乏明确性,这就影响到俄在该地区的外交前途和目的实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象有经验的人指出的,我们的伙伴,特别是大西洋国家,在自己的东方政策上很难摆脱过去的陈旧的框框(“自己是小国”“俄罗斯是北极熊”)。
在俄同挪威不调节波罗的海的外交政策的情况下,在和波罗的海的未来关系未明朗的情况下,在许多时候都提到芬兰三岛问题的情况下,陆地边界(将在阿累科阿和波里奇科)将引起紧张的气氛和种种猜测。取得北方伙伴在稳固波罗的海形势上的支持已明确地摆在莫斯科前。同我们北方伙伴的政治、经济领域关系被列入了首要计划之中。于是双方的军事、政治关系明显改善。从邻国角度出发,最主要的问题是:尽快从波罗的海国家撤军,中止在新地岛核试验场的核武器试验,提高俄核电站的安全性能。
同时,北方各国在积极寻找适合独立行动的环境,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俄国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经济关系令人担忧。在我们看来,政治关系也是令人担忧的。为了发展地区合作特别是落实到地区沿边的合作,双方都在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关系发展的可能性。很明显俄应缓和,如果有可能应该是清除使北方人民兴奋的因素。现在能令俄外交部感到困难的问题是:应稳固地进行同北方国家的相互协作,其中包括协调同波罗的海国家有关的问题。现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已出现了必要的,有多方面国家参加的组织──CTъм和Cъмс(可惜不是由我们倡议建立的)。很明显德国的逐渐加入使德可能成为解决波罗的海问题积极、有效的因素。北方邻国多方外交谈判在不久前只局限于是счсе范围内的主要方式。同有影响的国际组织之间的谈判──北方联盟,在我们看来,仍是不够的。
李吾君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