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法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法论文,钥匙论文,把金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未来学家约·奈比斯在《九十年代的挑战》一书中指出:“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或一套课程可供在可见的未来使用,或者供你终身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学习就是学习的方法即学法,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摄取。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要让学生“善于学习”“学习得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具有应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审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依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言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会的前提条件,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现实的成分。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首先必须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引导学生体验饱蘸着作者情感的语言文字的喜怒哀乐。惟有如此,才能唤起学生学习语言的情趣,积极地投入学习、品味、感悟语言之中,主动地探索求知领域,培养创新意识。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确定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学习目的教育、知识教学、基本训练方面的教学等任务之外,还要确定帮助学生领会、掌握或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注意摸索和探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并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引导领悟及运用。根据教材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中,在兴高采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利用图形激趣。如教《田忌赛马》时,就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让学生根据课文演示一下双方战马的对阵图,学生既可以理解田忌的马为何能取胜的原因,又能理解孙膑用计的高妙之处。
2.让学生自导自演激趣。如教学《我的伯父》一课的教学,在学生理解“救助车夫”这一内容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伯父救助车夫时的感人一幕。学生自导自演,兴趣浓厚。通过演一演,他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3.利用电教媒体激趣。如教学《蝙蝠和雷达》可用CAI课件将蝙蝠到雷达的仿生创造的过程展现出来,并显示字幕: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得到启示研制出雷达的?图文对照,必然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自主去探索其中奥妙。
4.利用故事激趣。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结合教学内容讲故事能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引起学习兴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先用几分钟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当同学们听得十分入神,特别是讲到壮士们“痛击敌人、英勇跳崖”等精彩片断,大家情绪特别高涨时,再学习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还有创设悬念激趣、实验演示激趣、想象激趣等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成功之乐,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二、以指导学法为出发点来设计、组织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项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指导和引导作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要指导学法,而且在深钻教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的备课活动中,要力求做到教师之心、作者之心、编者之心、学生之心“四心”相通。要以指导学法为出发点来设计、实施教学。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讲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由于本课的构设方式是“总——分——总”,第三至六段分述了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可选择第三段为例,引导学生按下面几步来学习。
1.指读课文,看这节写什么。
2.勾画出所描写的景物和优美的词句。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语气读本节。
让学生掌握学习本段的方法及步骤:“读——划——想——读”,以便学习后面几段。
课文的四、五、六段,因为有学习第三段的基础,完全可以让学生运用以上的范例,列表自学,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进行本组其他几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回忆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过程,想一想如何运用类似的方法学习另外几篇课文(进行学法迁移),教师只需作适当的点拨与提示。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消极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现状,消除了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其学习的内在潜力也得到充分发挥。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难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则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了……在这些重要文件中,“探究性学习”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探究性学习”也就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一“新生事物”,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阶段。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即在探究过程中以问题为出发点,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现感悟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培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问题解决”为载体(或主轴)的学习方法,正是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习,可以说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从旧的“有”到新的“有”的过程。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的训练下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或者干脆等教师把答案告诉自己之后,花工夫背下来;再就是跟着教师按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逐步掌握由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这样的接受性学习当然还是需要的,但是,它产生的“被动性”、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和“简单重复性”等不利因素,也是需要加以改变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学习。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是对别人并不新,而对这些学生却是新的。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的答案可能跟已有的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找出导致错误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也是对的,说明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不止一个,学生的探究确实有了新的发现。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跟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跟老师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
如教学《梅雨潭》时,观察了梅雨潭的彩图后,有名学生提出:“梅雨瀑的水是雪白的,办什么流到梅雨潭里却那么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这一问题,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怎么办呢?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程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始了教学活动。“同学们真的了不起,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这是会学习的表现。梅雨瀑的水是雪白的,为什么流到梅雨潭里却那么绿呢?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请大伙说说自己的意见。”我的话音刚落、教室就炸开了锅。有的说:“那是山的倒影。”有的反驳说:“要是倒影,首先应是瀑布的倒影,那不可能是绿色的。”有的说;“那是苔藓。”有同学否定说:“那水很清,根本不可能长满苔藓。”有的同学推断说:“那是潭水很深的缘故吧?”这时我问:“你有根据吗?”沉思片刻后,看见大家茫然的表情,我让他们到课外找一找根据,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有的到学校图书室查资料,有的还去了县图书馆,有的拜读和收集朱自清文集,两周后,不少同学在朱自清先生的《绿》中找到了根据。朱自清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梅雨潭水之所以绿,大概是深的缘故吧!”
总之,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机械照搬为巧用方法,变单一课本为多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学生学习效率定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