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参与中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青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势、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形成,我国青年的社会参与亦逐步摆脱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出现了参与热情稳步上升、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一趋势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国事天下事, 青年政治热情较之九十年代初期明显上升。1995年《中国青年报》推出的“中国青年看世界”大型读者调查,全国除港、澳、台之外,30个省市自治区各族青年10多万人踊跃参与。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当代中国青年不仅牢牢地记住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而且对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中国明天国际地位的上升也充满信心。84.5%的青年确认“安定团结是建设富强国家的首要因素”〔1〕。对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点与缺点, 青年们表现出不溢美、不隐恶、不自馁的健康的文化心态。对于外部世界,青年的看法更加理性。随着“西方神话”的破灭,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呈增强态势。
2.服务与参与,青年的社会态度趋向积极。与1990—1993年青年的参与热点相对集中于和个人眼前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如经商热、下海热、股票热、兼职热等处处显示着急功近利的浮躁不同,1994年启动,1995年进入高潮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则表现出青年对社会公益事业、对事关国家与民众根本和长远利益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热忱和积极性。大到百万学子暑期下乡搞科普扫盲、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南京城运会、云南民运会、江西湖南抗洪救灾中等动辄数十万计的志愿服务行动,小到修桥、补路、植树造林、助残、便民等社会公益劳动,在需要奉献一份爱心的所有社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青年志愿者活跃的身影。更为可贵的是,青年们在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也开始学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下岗青工争取再就业的学习热、技术练兵热,还是20万高校特困生在困境中求学所表现出的坚韧精神,都表明,在了解了“市场不相信眼泪”之后,青年们正超越牢骚走向成熟。就社会参与的层次而言,青年参政议政、参与管理的水平、能力亦有明显的提高,而且更加富有成效。湖南衡阳涌现出数百名大学生村干部;湖北红安县青年干部挑起了乡镇领导工作的大梁;山东滕州680名率先富裕的青年个体户志愿当村干部,带领父老乡亲奔小康; 莱州银磊企业集团58名青年职工组成的参政议政协会,当年就提出100 多条发展企业的建议,为企业创效益89万元;吉林青年献计献策的白皮书成为省委领导手中的“大参考”。诸如此类的事例表明,我国青年正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社会生活,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
3.参与目的更加明确,改善生存状况与把握成才机遇成为青年多元价值选择的两大持续热点。1995年一项涉及十省市万名青年的调查表明,青年职业期望仍呈上升趋势,“增加收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把握机遇满足自己发展需求、成才愿望”几乎受到了同等的重视。由此引发的考研热、公务员热、国际证书热、律师资格热、驾驶、微机、外语三项技能热等,亦对造就大批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在充分肯定上速发展趋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青年社会参与中也的确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白领情结”与青年自身素质的矛盾相对突出。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白领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扩展,青年对社会名声好、收入高的智力型职业更加推崇,对报酬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岗位愈来愈淡漠。由此衍生出的“白领情结”使许多青年不顾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条件,一厢情愿地做起了自己的“白领梦”。事实上,许多青年的素质不仅不适合作白领职员,甚至做生产流动线上的普通操作工也不一定合格。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政府与社会近年来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但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青年的需求。到1994年为止,我国每年仍约有400万小学生、600万初中生、100 多万高中生不能继续升学,分别占同类毕业生的20%、55%和43%〔2〕, 这意味着每年都有1000万左右的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进入劳动力队伍。加上数量可观的中小学辍学生,劳动力质量可想而知。这些文化不足以应付日常生活所需,又完全未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的青年,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其适岗能力与职业期望之间的矛盾必然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企业8000多万青工中,7—8级高级工不到1%,4—6级中级工约为10 %,1—3级初级工近90%,而且相当一部分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所在等级的应知应会标准。一项涉及天津24个工业局,38万青工的抽样调查表明,虽然近年来青工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但青工技术等级却没有同步提高。70%的青工属于初级工、学徒工和未认定技术等级者,尽管他们当中16%的人有大专文凭、17.5%的人有中专中技文凭、18%的人有高中文凭。〔3〕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1994年底有2000 多名老工人到了退休年龄,由于青工技术队伍跟不上,厂里只好将其中500 名老师傅留下来“超期服役”〔4〕。 青工技术断层问题已成为困扰许多企业的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在人才技术方面“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在农村,振兴乡村经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进科技兴农的宏大社会工程则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而大多数农村青年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却只能与这些可能使自己脱颖而出的机遇擦肩而过。
2.“都市情结”与高层次青年人才在合理分布和外流问题依然突出。
与社会现代化相伴随的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与青年想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愿望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京、津、沪这样的大都市,人才密度本来就高,再加上进来的不想出去,外面的又想进来,这不仅加剧了竞争的压力,也必然造成高职低就的人才浪费。以1995年北京的出国考试为例,近两万托福、GRE考生中, 能通过考试又暂时出不去、留不下、回家乡又不甘心的年轻人,就很难避免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国内人才市场“孔雀东南飞”的问题由来已久,贫困落后、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父老乡亲用血汗培养的人才回家乡效力的比例并不太高。相当多的人成了发达地区“送上门”的人才。这种人才分布的不均衡又反过来拉大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显然,这是一个仅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
3.青年的经济地位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外部压力如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则有可能导致不理智行为。
虽然我国的改革采取的是渐进的方式,每走一步都考虑到了群众的承受能力。青年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惠,增强了信心,相信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党和政府会尽快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他们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也往往会低估了解决某些问题的难度,并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以高校特困生为例,这些曾经寄希望于跳了农门和龙门就可以一切依靠国家的农村青年,显然缺乏靠自己的力量勤工助学的自立自强精神和靠贷学金求学,学成之后再返还贷学金的风险意识。所以,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他们都是高校学生中最脆弱的一群。另一部分便是企业下岗青工、破产企业的失业青工。据上海市统计,截止1995年底,35岁以下的下岗失业人员已占全市这类人员总数的50%〔5 〕。这些由于缺乏技术专长或竞争能力而失去工作的年轻人,既有朝不保夕的紧迫感,又有无所适从的惶惑。他们渴望政策再次向他们倾斜,却又缺乏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的信心。面对少数人的暴富和分配不公问题,他们比“正忙着”的人更容易失去心理平衡。第三个引人注目的青年群落是数以千万计的流动民工。在这些脱离了原有社区控制,又始终不能完全认同新的社区权威的流民身上,交织着众多的矛盾:出人头地的愿望与自身素质的矛盾,乡土情结与都市向往的矛盾,强烈的平等意识与根深蒂固的自卑感的矛盾,传统观念和刚刚萌发的现代意识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一切再加上生活的不稳定性,使他们成为城市中的问题高发人群。计划生育问题、罪错行为问题、治安环境问题,几乎所有涉及公共生活秩序的问题都随着流动民工的出现日趋复杂化。在个人生存需要不能满足或心理失衡状态下,这些缺少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无根的人”往往凭一时冲动或因一念之差导致草率行事。
4.青年婚姻观急剧变化,不规范行为明显增加。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过程中,近年来我国的婚姻形态事实上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同居、独身、跨国婚姻、情人现象在生活中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的婚姻观念。一项关于北京青年婚姻观的调查表明,今天的北京青年对各种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形态表现出相当的宽容。25.7%的调查对象认为独身生活“潇洒自由令人羡慕”;24.7%的人认为“这是当事人的私事不必干涉”。对于跨国婚姻,41.7%的人认为“只要能出国和得到幸福”就愿意尝试。对于同居现象,赞同的人也多于反对的人,而且女性赞同者明显多于男性。在“非常赞同”的人当中,男性为12.4%,女性为23.3%,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对于情人现象,高达52.3%的人同意“情人加爱人是未来理想的婚姻模式”,只有16.1%的人表示反对。48.2%的调查对象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只有15.3%的男性和24.2%的女性“事后感到不安和内疚”。51.5%的人认为“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只有13.6%的人认为“不正当”,14.8%的人主张谴责。对于婚外性关系,24.7%的人认为“只要基于爱情便可以肯定”;18.4%的人认为“只要配偶容忍,别人就不应干涉”;36.6%的人认识到对婚姻的危害;但只有12.8%的人主张加以谴责。对于失去爱情的婚姻中产生的婚外性关系,则有63.8%的人表示赞同和理解;有46%的人相信未来社会中“离婚率会越来越高”,赞成“为孩子牺牲父母幸福”的则只有24.5%。这一调查结果在都市青年中可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6〕。 由于婚姻观念的混乱而导致的不规范行为和心理困惑,也正在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农村,一方面包办买卖婚姻还不断制造着新的生活悲剧,另一方面,“光棍”队伍的形成又敲响了警钟,据1993年部分省市人口抽样调查和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目前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000万。其中,25~49岁的独身人口中男性则是女性的28倍,占同年龄层总人口的8.8%。四川农村目前进入婚龄的男性有83万,而女性只有22万。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为19.68%,性别比为114:100,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60万,加上目前已有的3000万光棍, 本世纪末将会有5000万男性面临择偶困难。〔7〕这一问题能否找到解决办法, 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年的身心健康乃至社会的安定,不可以用“婚姻可以跨年龄匹配”为由等闲视之。
5.青年闲暇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呈发展趋势。
来自上海的关于中学生课外阅续的调查表明,言情、武侠、神怪、惊险小说占中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62.3%。在阅读观念注重消遣,阅读情趣转问平庸的同时,中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们更乐意享受电视画面和音乐带来的“更轻松”的感官刺激。而成人、师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城市青年中,虽有相当数量的人在接受继续教育,但大多数青年闲暇生活的品味不高。能欣赏高雅音乐,读文学名著、哲理著作、人物传记,关心政治理论问题,关注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的青年基本局限于文化、科技圈中。相当多的年轻人满足于在地摊文学中寻找精神食粮,在游戏机旁、娱乐场所消磨闲暇时光。
农村青年中最普及的消闲方式则是扑克麻将,赌博及由此引发的罪错行为已成为农村青年闲暇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流动的青年民工则以粗制滥造的“秘、奇、侠、情”书刊和廉价粗劣的录相片打发无所事事的时光,不少流动青年民工走上犯罪道路,与这种格调低下的消闲方式常常有着直接关系。甚至在文明荟萃的大学校园,电脑黄毒也借助高科技手段悄然入侵,危害着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1995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同志在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上指出,毒品犯罪呈迅速增长趋势,境内吸毒人员成倍猛增,目前登记在册的人员中,云南41154人,广西45757人,四川约10万人。其中青年男女占相当大的比重。北京青年报1995年11月29日报道:自1985年6月我国境内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到1994年7月已发现1435例感染者,分布于22个省区,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有关专家估计,根据对300万重点人群检出率推论,实际感染者大约在5000—10000人之间〔8〕。显然,毒品、艾滋病正危害着一些青年。
三
青年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复杂的内外部原因,产生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既然青年只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才能开辟自己成才的道路,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社会亦需要青年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推动持续的发展与进步,那么,通过有效的社会调节,促进青年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便有了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青年社会参与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构建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社会运作系统,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年人才结构体系,发挥政府组织、教育机构、群众团体、企业、个人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我国青年的综合素质。使不同层次的青年都有成才的机会,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2.全面推进青年社会保障的配套改革措施,在社会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正当合理的需求,缓解外部压力,将可能产生的不满情绪与反社会行为消弭在萌芽状态。当前,则要认真研究九年制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与上岗前培训的全面衔接问题;开展对高校穷困生“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校内勤工助学”四位一体的全程资助;对下岗青工的再就业工程;对农村青年的科技培训和劳动力有序流动工程都应予特别的关注,使青年从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并产生更大的向心力。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培养青年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主体意识,引导青年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抵制和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以政策调节的方式矫正青年价值选择的偏失,保证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后继有人。逐步扭转青年人才在地区、产业、部门间的不合理分布。加大吸引和稳定高层次青年人才的政策力度。搞好“洋博士”与“土博士”之间待遇与工作条件方面的综合平衡。使归国人才留得住用得上,使自己培养的人才不致于为了“镀金”而外流,从而稳定高科技、高层次青年人才队伍。
5.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对青年闲暇生活的指导,通过净化文化市场,提供高品味精神食粮,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咨询服务等,不断提高青年选择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的能力。
注释:
〔1〕《中国青年报》1995.7.14《中国青年看世界·数据版》
〔2〕《半月谈内部版》1994.11《实行“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3〕《中国青年报》1995.10.2《天津数十万青工技术素质偏低令人忧虑》
〔4〕《中国青年报》1995.8.17《青工技术断层堪忧》
〔5〕《中国青年报》1996.2.12《上海再就业免费学校惠及青年》
〔6〕《青年研究》1995.7纪收发《北京青年的婚姻观》
〔7〕《青年研究》1995.1 岳岭《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与“光棍”大军的形成》
〔8〕《北京青年报》1995.11.29《中国艾滋病流行情况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