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1]2001年在《我国合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合并办学,是我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本来就是一个系统结构比较复杂的组织,而由若干所具有较长历史和不同特点的高校合并成新大学,因为原有的目标定位不同,工作重点不同,规章制度不同,技术运作模式不同,使合并后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研究高校合并后内部管理体制,是进一步使合并高校优势互补,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尽快实现合并的终极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和“十五大”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运用管理学、人事行政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合并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从理论上、实践上较为系统地进行了论述、分析和探讨。首先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相关理论作了阐释,指出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机构、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高等学校的物力和财力管理,高等学校校、院、系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的后勤管理、高等学校的管理法则等方面,并围绕这些要素,对合并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展开了分析和论述。在第二部分对我国合并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现状进行评析,简述了合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指出了合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叁部分提出了改善和加强合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对策,提出了合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管理机构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建设、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学院(系)之间的关系调整建设的目标取向。 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合并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必须从存在的问题入手,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原\’”一y 状STnS了肛SIS 则;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精减高效、体制创新、机制 灵活,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和以人为本,有利于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原则。 同时加强领导,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始终,迎难而上,积极推进学校管理体 制的改革和创新。呼吁政府各级部门加大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积极 创造外部环境。为合并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结合,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合 并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在分析、论证和对策方面有一些独到之处。首先, 总结了合并高校一思想认识的趋同性、管理机构的统一性、学科的融合性以 及管理的综合性是合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特征。其次,提出实行多样化的 管理分权,加大学院的实体化建设是合并高校有别于一般高校的管理模式。 第叁,在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实行弹性组合,打破按传统学科组织 的模式,可以按问题设置跨学科研究中心。第四,对后勤建设方面,主张不 应笼统提后勤社会化,而要区分后勤部门中不同的功能和性质,给予不同的 政策,使后勤真正成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保障。
田湘[2]2003年在《合并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九十年代高校合并是继五二年院系大调整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改革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目的是改变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条块分割”办学格局与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由于合并本身是一项创新,因此并无经验可循,在合并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如校区分散、规模巨大;文化相斥,学科难融;权力、利益冲突彰显等等,而传统体制的弊端依然存在,因此,只有通过校内管理体制创新才能理顺各方面关系,解决各种弊端,革故鼎新,使合并后的高校在新的起点上开始腾飞。 本文以合并高校为研究背景,以内部管理体制为研究对象,以体制创新为研究目的构成一条研究的主线。通过综合运用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组织学、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权力分配、运行机制四个构成要素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并从创新属性、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叁个主要方面分析了体制创新的影响因素,为合并高校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创新思路。最后从操作层面提出合并高校管理体制创新应当通过共同愿景凝聚人心,叁权制衡落实民主,网络扁平组织结构充分授权,开放式管理体系加强沟通,信息技术辅助管理五条策略供高校创新实践时参考。
张安富[3]2004年在《合并型多校区大学融合过程中的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八字”方针为指导,以调整、合并为主要途径,迈出了重大的改革步伐。1996年至2001年间,共有385所高校合并组建为164所高校,净减221所。[1]这场席卷大江南北的高校合并潮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特别是2000年前后,一批巨型多校区大学的相继诞生,在高教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些年来,高教理论界和许多从事高校管理的工作者就高校合并、融合与管理问题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为合并高校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也为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总体来说,对我国合并高校深层次问题的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本论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为典型案例,就合并高校融合中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广泛搜集相关文献和资料,借鉴和吸收这一研究领域的有关成果和观点,结合案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求把握我国世纪之交合并高校融合中产生矛盾内外在原因和管理的不适应性,深入思考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过程中的多校区管理及成效评价等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融入作者的分析、判断、观点和建议,力图形成比较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思路和方法,综述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论争。对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概念作了辨识,为后续章节的论述作必要的铺垫。 第二章比较系统地阐述高校合并的背景、特点、动机以及历史进展、现状和分类,为本论文的展开和深入研究提供明晰的、直观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认识,辨证地分析了高校合并的喜与忧。http://www.edu.cn/20010906/3000403.shtml<WP=5>第叁章以武汉理工大学为典型案例,综述该校合并、融合与管理的成就,比较合并前后发生的变化,评述融合进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全文的论述和观点的提出提供比较翔实的信息。第四章将合并高校融合的进程分为叁个层级,即表层融合、中层融合和深层融合,论述了融合叁个层级之间,揭示出影响融合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从管理的视角阐释促进融合的理念与策略,强调发展是融合的基础和保证,以特色创优势,以发展促融合,以融合求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融合的问题。作者认为重构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的新质文化,加强合并型多校区大学非正式组织群体的引导与管理等,是促进融合的重要的管理策略。第六章是论述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变革与管理模式,包括管理变革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思想观念、结构要素以及管理模式。基于合并型多校区大学应“因校制宜,管理模式多元化”的思想,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数字化校园”管理、事业部制组织机构模式和学院制管理模式等新的见解。 第七章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对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理论辨析,阐述了制约合并高校管理有效性评价的因素和困难,鉴于此,采用定性的方法,通过对合并型多校区大学办学的效益、效能以及叁对经济关系的分析,来初步判断管理的有效性,并提出融合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和判据。第五至第七章是全文的重点。
佘远富[4]2004年在《合并高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合并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形式和措施之一,其合并后如何发展,即合并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是许多合并类高校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本课题研究认为,市场经济理论、科学技术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系统科学、现代战略研究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与观点等对合并高校发展战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方法论指导作用;合并办学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平台,发展是合并办学高校的主题,合并高校在总体上应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策略上,合并高校必须科学编制发展战略规划,注意分析和处理好机构合并与内在融合、集中管理权限与管理重心下移、巩固改革成果与不断推进改革、拓展外延与丰富内涵、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等几种关系,同时,应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校内涵发展上来,以学科的融合与发展作为战略重点的选择;高校合并后在发展中一般都会面临几个不能逾越的难点问题,如多校区管理问题,富余人员分流问题,农学等特殊学科专业在合并类综合性高校中的发展问题等等,要解决这几个特殊性发展问题,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现成模式可循,需要合并高校在实践中不断加以研究、探索和总结;合并高校在明晰了自身发展目标之后,必须对实现目标的过程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学校建设和全局发展作出谋划,选择并实施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战略,将战略管理置于高校管理的核心地位。
罗刚[5]2005年在《合并高校教育资源集约整合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过程中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行动指针,以调整、合并为实质内容。1992年至2003年间,共有788所高校合并组建为314所高校,净减474所。 这场席卷大江南北的高校大合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特别是2000年前后,一批巨型大学的相继诞生,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 然而,合并只是第一步,是初级阶段,合并后的内部调整与融合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是关系到合并高校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检验高校合并这一重大改革决策成败的关键。伴随着合并高校的内部调整与融合,我们的研究深入到高校内部各项教育资源的配置与重组问题上,以求解决高校合并后的资源整合与发展路径问题,推动合并高校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从全文来看,作者首先整体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合并调整改革的历程,接着认真考察和总结合并高校的发展现状,分析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由此展开对高校合并后的发展路径研究。笔者从资源观的角度入手,紧紧围绕提高合并高校教育资源的办学效益问题,借鉴国民经济领域的集约管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高校合并后的资源整合研究,着重阐释对合并高校教育资源实行集约整合的管理思想。接下来,在系统分析集约整合的动因、阻力及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给出了合并高校推行集约整合的基本原则,并分叁个层面部署了实施对策,即学科为体,文化为魂,能力为源,叁者共同构成大学组织的生命共同体。合并高校教育资源集约整合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培育高校自身竞争优势的过程,各个层面的整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都是为了实现合并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基于此,作者的研究才显得更有意义,它将对正在融合发展的高校工作者的具体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帮助。
孙孝文[6]2004年在《合并高等学校管理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为从根本上改革我国高校条块分割、办学分散、重复设置、效益不高的弊端,从1992年开始,至2001年基本结束,我国高校掀起了大规模的合并浪潮,涉及900多所高校,这对习惯于计划经济下条块分割、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高校管理产生了巨大冲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非常深远。本文分析了这种合并给合并高校管理带来的新的问题与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合并高校管理实施整体优化的观点,并具体探讨了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全文共7章,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体内容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2章、第3章),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我国高校合并前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简要总结了合并进程与合并特点,以及因合并所带来的高校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第叁章分析了合并高校管理优化的理论来源,提出当前高校管理优化的理论指导和管理优化的叁个层次四个方面,即管理理念,管理实务(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环境。 第二部分(第4章),分析了管理优化的第一层次——战略管理的内容。提出集成管理是合并高校管理的重要方法,学校定位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大学则是战略管理的目标。 第叁部分(第5章),分析了管理优化的第二层次的第一方面——管理实务之管理手段的内容,包括决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提出:①要运用有限理性来指导决策;②要建立多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并通过改变管理规则来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第四部分(第6章)分析了管理优化的第二层次的第二方面——管理实务之管理模式的内容,包括组织管理及派生出的多校区管理、学科管理。提出:①建立学习型管理组织;②多校区应建成功能校区,校区管理应采取有限分权的模式;③对学科进行重新定位与整合,淡化专业院系的限制,增强按问题、按项目划分的跨院系跨专业的研究平台建设,建设知识平台、项目平台、设备平台等公共平台,建成大的学科群。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部分(第7章)分析了管理优化的第叁层次管理环境的内容,包括关系管理和文化管理。提出:①关系环境由叁对关系构成,分为与公众的关系,内部党、政、学术叁权关系,与学生的关系;②文化环境主要由组织文化、多校区文化与亚文化的文化生态、国际化多元文化构成,通过有效管理形成各类文化生态系统。
李艳芳[7]2003年在《合并高校运行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纵深发展,由以往着重改善高校外部关系的初级发展阶段逐步转向着重调整高校内部结构和功能关系的高级发展阶段。高校运行机制的研究正是深入合并高校内部进行的探索性研究。高校运行机制是合并高校能够顺利运行与发展的动力所在。因为机制具有导致一定功能的自动性作用,当合并高校形成有效的机制后,整个学校系统能产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能。因此,对高校运行机制的探讨分析,有助于合并高校实现实质性融合,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从而真正建立一批学科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本论文第一部分详细论述了高校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及其概念,主要包括它的功能要求、结构特点、条件支持以及运行的操作原则、原理与方式等。接着论述了如何构建合并高校的运行机制。在分析了高校合并前与合并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合并高校运行机制构建的具体理论与操作问题。为了及时掌握合并高校的运行状况,论文又提出了有利于高校运行的评价机制。把合并高校评价系统纳入自组织控制,使被评价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合并高校的发展与融合。最后,论文对武汉理工大学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到结论:合并高校的运行机制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最重要的是每个合并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建立起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运行机制。
刘继荣[8]2003年在《高等学校合并重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大潮而产生的迅速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行动指针,以调整、合并为实质内容。1992年至2001年间,共有597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67所高校,净减330所。 这场席卷大江南北的高校大合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特别是1998年前后,一批巨型大学的相继诞生,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强烈的震憾,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这些年来,高教理论界和许多从事高校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就高校合并问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为合并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也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是,总的来说,对我国高校合并的研究既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也缺乏系统的梳理。 本论文就高校合并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广泛搜集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借鉴和吸收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观点,借助广泛的问卷调查,并将浙江大学合并组建作为重点分析对象,以寻求对我国90年代高校合并改革过程和特点的一种阐析性的认识,把握高校合并改革的实质和全貌,深入思考合并后资源整合、成效评价、多校区管理等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判断、见解和建议,力图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论文共分十一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意图和研究方法进行概要说明,综述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论争。 第二章对研究相关的概念作辨识,为此后的论述过程作必要的铺垫。 第叁章展现了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我国两次大规模高校合并调整的历史图景,较为系统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对两次改革有较为具体的、明晰的、直观的认识,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基本方向迥然不同的两次改革是如何发生与发展的。 第四章将视野扩展到英、日、美、德、澳等各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关注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高校合并现象,使我们对高校合并有一个更为立体的观照。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高校合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高等学校合并重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活动并非我国所独有,一定规模的高校合并改革必定与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科技、社会发展的状况相联系。可以说,高等学校合并活动是历史框架和时代背景下的独特的反应。 第五章论述了我国这场大规模高校合并的动因与公众态度。一是从政府的宏观视角以及高校的微观视角对动因作了条分缕析:二是以实证的方式了解和分析高校师生对高校合并所持的态度。 第六章主要讨论政府在高校合并中的作用。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干预高校合并的合理边界是本章关注的焦点。 第七章分别从资源论的角度以及能力观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高校合并后的资源整合机制及其策略问题。高校是资源的集合,合并后高校的整合即是资源的整合,高校又是个特殊的能力体系,合并是高校能力的演化过程。本章还对磨合期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证分析。 第八章对合并后高校的文化融合问题做专门的调查研究。以四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校区文化的差异性、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差异的变动情况,进而提出合并高校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第九章论述了高校合并的预期效应与风险。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效应、组合协同效应和体制变动效应等几方面可概括为高校合并的预期效应。高校合并改革同样存在风险,本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深入分析了合并对高校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第十章讨论高校合并的成效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合并成效评价中存在的种种困难,提出了衡量的几个准则,作为讨论合并成效问题的思维框架,着重对影响合并成效的因素作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第十一章为本论文的结尾,概述研究的初步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政策建议着重于合并后多校区高校管理效率以及民办高校合并重组问题,此外,针对浙江大学的实际,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融合与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张春梅[9]2007年在《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高校是以教学和科研为高校经营活动的中心工作,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心偏于教学和科研经费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和高校发展建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随着我国高校合并和教育体制内部改革日益深入,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高校业务活动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任务日趋繁重,控制业务范围广而复杂,加上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执行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在一些薄弱的环节如基建、后勤等发生腐败和蔓延。高校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比我国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异同,结合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特点,依据美国COSO报告和我国内部会计控制法律法规及高校财务制度、条例,重新设计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包括: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和基本框架,针对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重点内容进行具体设计。
韩永珍[10]2004年在《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原有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高校条块分割、办学分散、重复设置、效益不高的弊端,遵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指导思想,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我国高校掀起了大规模的合并浪潮。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无前例、影响深远。以1992年5月合并6所省属院校而成立的扬州大学拉开序幕,先后出现了1993年和1994年合并而成的南昌大学和四川大学,1998年,“巨无霸”——新浙江大学的成立将高校合并推向了高潮,直至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挂牌成立,曾经轰轰烈烈的高校合并才逐渐趋于平静。这次被称之为“新一轮院系调整”合并浪潮历时8年之久,涉及900多所高校,其中387所普通高校经合并调整为212所。 合并后的高校由于合并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了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益。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合并并非一合则灵,一并则优。要想达到优势互补,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益,还要看实际的运作过程、合并后的融合状况及管理创新。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上研究高校合并后实现实质性融合谈谈浅识。 本论文第一章详细论述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高校合并和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述评。接着论述高校合并的缘由和进展以及合并高校的现状及分类。第叁章从组织行为学学的角度把这个重要的融合进程概括为叁个层次,即表层融合、中层融合和深层融合,同时分析了实质性融合的内涵和实质性融合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根据这些矛盾,论文的第四章论文提出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我国合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D]. 孙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2]. 合并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D]. 田湘. 中南大学. 2003
[3]. 合并型多校区大学融合过程中的管理研究[D]. 张安富.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 合并高校发展战略研究[D]. 佘远富.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5]. 合并高校教育资源集约整合的策略研究[D]. 罗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6]. 合并高等学校管理优化[D]. 孙孝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7]. 合并高校运行机制的研究[D]. 李艳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8]. 高等学校合并重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继荣. 浙江大学. 2003
[9]. 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研究[D]. 张春梅. 苏州大学. 2007
[10]. 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研究[D]. 韩永珍. 武汉理工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