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_心理学论文

农民工子女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_心理学论文

打工族子女德育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出路论文,困境论文,子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在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提供条件的同时,也使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新的困惑和冲突。其中令人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形式的转轨,农村打工族的兴起,其家庭教养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严重缺陷,使得对他们子女进行德育的工作有效度变小了,困难增大了。我们必须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出摆脱困境,切实提高德育效果,促进打工族子女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途径。

打工族家庭教养结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临时的、不稳定的教养结构,其内部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通过教养者的具体实施才能实现,由直接的影响变为以间接为主的影响,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常常为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严重的障碍。主要表现是:

(一)婴幼期缺乏良好习惯的养成。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与人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密切相关。人的个性特征的形成,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特别是在其幼儿期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想使孩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就必须从其个性特征初步形成时,即婴幼儿时期,特别是幼儿时期开始。

打工族子女多数是在婴幼期就离开了父母,置身在有缺陷的家庭教养之中,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出现了严重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了德育障碍。有的教养者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是文盲,自身的个性品德就比较差;有的在教育方法上欠科学,欠恰当,有时还欠理智;有的教养者修养差、满嘴的脏话,法制观念淡薄,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有些老人对孙辈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自然好,不需要管教。

(二)从小受封建迷信思想侵蚀。封建迷信思想对打工族子女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性缺乏应有的正确估计,目前的市场经济活动不够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制不够健全,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丑恶的甚至腐朽的因素。特别是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这些不能不对中小学生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封建迷信是愚昧落后的孪生姐妹,在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更容易盛行和被人们所接受。打工族家庭教养人员结构复杂,多数是妇人,或是些老、弱、病、残者,这些人文化水平低,心理素质差,闲暇时生活单调孤独,没有科学头脑,缺乏精神支柱,他们往往把事业上的成功,归功于“神灵”的帮助,常常企望神灵保佑家人平安无事,保佑家人在外发财。打工族的子女耳濡目染,甚至被迫参与其活动,在幼小的心灵中便蒙上了神鬼的阴影。

(三)家长价值观的功利化与学校德育导向之间存在矛盾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打工者的生活天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中有的由农变商,有的由工变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博击中富裕起来了。因此,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动摇了,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这些观念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孩子,有的在回家探亲时,在言谈举止中不自觉地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述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学校有责任帮助打工族子女走出德育的困境,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合格公民。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德育主力军的作用。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交往最频繁,最了解学生,他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班主任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的学习、劳动、游戏、生活等各种活动,系统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的品质和工作作风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热爱学生,而且要保护学生,使他的学习、生活、劳动、娱乐、休息不受任何侵犯。例如有的家长不让子女上学,让他去参加不能胜任的劳动或者做一些不应该由他做的事情而旷课辍学,班主任就要说服家长,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父母虐待子女,班主任就要劝告家长,直至诉诸法律保护;如果社区环境不健康的文娱活动,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班主任就要向他们宣传党的教育政策法规,制止这种活动开展;如果学生受到不良分子的侵害,班主任要敢于与之斗争。总之,班主任要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学生。

(二)家校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对孩子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些影响是学校所不具备的。这是因为父母与其子女是代际最近,血缘关系最亲的直系血亲;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养中有教;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最无私。如何帮助打工族家长利用这些优势,克服家教中的消极因素,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对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合力,笔者认为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成立打工族家长委员会。它是由家长推选出来,代表家长同学校或班级配合工作的组织。家长委员会可由家长或打工族家庭教养者组成。定期参加学校或班级的会议,共同研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负责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决定、要求,督促家长教育好子女。

2.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可以由打工族家庭教养者参加面授,也可以向打工族家长函授。向他们比较系统地讲授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以提高家长的教育修养和家教水平。由于打工族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学校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家长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

3.做好通讯联系。主要是建立“三卡”、“一通”制。“三卡”即教师的《家访记录卡》,主要记录家访的目的,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主要内容,共同拟定教育措施等;家长的《学生校外表现纪录卡》,主要记录学生回家的时间,在家的学习时间、态度及所看影视、书籍的内容,和同伴交流情况以及家务劳动的表现等;还有教师和家长互相交流的《家校联系卡》,主要记录同一阶段内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在家表现,以便沟通情况,互相配合,及时施教。《家校联系卡》可实行“明信”传递法,由学生本人负责传递,以有利于教育学生。“一通”,即通电话,学校与外出打工的家长直接联系,互通情况,打工者定期或不定期打电话给学校,询问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表现,也可以直接与在校的孩子通话,根据学校要求,督促学生。这样,学校可及时了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思想,以形成一种对孩子思想品德齐抓共管的局面,特别是对不良行为学生可以及时地进行教育。

(三)实行寄宿制管理,强化学校教育功能。这可以弥补当前打工族出现家庭教养的缺陷,对儿童身心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减少了家庭和社区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其次,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课外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再次,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接触时间增多,生活、学习有规律,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给予和接受帮助,怎样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为适应社会打基础;最后,把学习、生活、睡眠、锻炼、娱乐置于学校的控制中,强化了学校育人的功能,把学习与生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寄宿制管理,必须做到;第一,时间管理合理化,既要保证文化课教学时间和睡眠时间,又要腾出大量时间用于锻炼,课外兴趣活动、娱乐和自由玩乐,保证学生在学校学得有效、息得安宁、玩得开心;第二,内务管理正规化。学校通过生活管理教师的生活指导,集中时间进行军事训练等方式开展生活内容管理教育,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第三,思想教育集体化,这是确立寄宿制管理模式的重要目标,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打工族子女溶入集体大家族中,培养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以便形成积极向上的具有强凝聚力的集体。

(四)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心理教育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是一个助人的过程。通过教育不仅可以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在改善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毫无疑问,德育的实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因为不管是道德品质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必然与心理学,与心理教育发生关系。从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说,诸如人格心理学与人格培养、人的社会化过程及规律、临床心理学与心理辅导、健康心理学与心理教育等,都对实际的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帮助。

标签:;  ;  ;  ;  ;  

农民工子女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