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隐性计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_投入产出表论文

对外贸易隐含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分解论文,因素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565(2012)07-0054-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之一,2010年进出口贸易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外贸依存度为49.45%。可是,巨大的贸易规模和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对我国的能源消费及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一方面,对外贸易将市场由国内扩展至国际,实现了资源的跨国配置,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国际商品贸易也通过商品这一载体带来了资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的跨国转移。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往来表面上掩盖了真正的环境污染的责任者,这是因为贸易往来中的商品隐含着污染物在国际间的转移,也就是环境成本在国际上的转移,本着“消费者负责”的原则,产品在何处消费就应该承担生产该产品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成本,然而在国际贸易中,主要是由生产国承担了污染物排放的成本,却没有享受到产品的效用,故国际贸易不仅表现着总量和结构的不平衡,还隐含着污染物排放的不平衡和掩盖了环境保护的责任承担者。而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多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国内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这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鉴于国内学者对对外贸易中隐含的测算不多。如何比较精确地测算对外贸易中隐含①,解剖我国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物变化因素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二、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对贸易中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比较早。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且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单国投入产出模型②。以下分单国和多国模型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简要回顾,从单国模型的国外研究文献来看,Lenzen(1998)[1]对澳大利亚的最终消费中的一次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含量分析,利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方法研究揭示了商品生产过程中间接能源消耗是不可忽视的。Machado,G.,Schaeffer,R.,Worrell,E.(2001)[2]研究了巴西的国际贸易中能源和碳含量,结果发现1995年巴西出口的非能源产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要明显大于进口中的含量,巴西每单位产值出口商品平均要比进口商品多40%的能源和56%的碳。Mukhopadhyay和Chakraborty(2005)[3]利用单国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20世纪90年代印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排放产生的影响并讨论了环境贸易问题。Fredrich、David(2008)[4]利用2002年官方投入产出表和自己编制的2004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中国出口和进口隐含能源消耗,发现2004年中国净出口中隐含的能源消耗相当于全部能源消耗的15~22%。从多国模型的国外研究文献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是Nadim Ahmad、Andrew Wyckoff(2003)[5]的OECD研究报告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多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中隐含能源的相关问题。Lenzen(2002)[6]扩展了单地区模型,提出了一个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来计算丹麦最终消费中的隐含能源和排放量。Rhee和Chung(2005)[7]研究了日本和韩国贸易中隐含的,其中日本属于《京都议定书》中附录1国家,而韩国是附录2国家,结果发现即使韩国对日本呈现贸易赤字,但韩国出口货物中隐含的高于从日本进口货物中的隐含,首次提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碳泄漏”现象。

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内学者也开始对贸易、环境和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单国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来看,潘家华等(2007)[8]利用投入产出方法计算了2002-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产品的隐含能源和隐含碳排放,并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不足之处是部门划分过粗,且进口隐含能源测算采用的是进口来源国整体能耗强度的替代方法,没有按进口来源国的投入产出表和分部门能耗数据计算。此外,沈利生(2007)[9]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对外贸易中进口产品省能多于出口产品耗能的结论。张友国(2010)[10]利用1987-2007年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贸易含碳量及其部门分布和国别(地区)流向,并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但是以上文章使用了“进口替代”方法,也就是单国投入产出模型,在计算进口贸易的隐含时,利用我国的投入产出表和排放系数。但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投入产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水平明显不同,故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间真实的隐含能源、污染物流动和数量。另外,还有利用两国或多国(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贸易中隐含能源、污染物的文献,刘峰(2007)[11]采用2002年中国122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口货物的能耗系数,采用2000年日本104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进口货物的能耗系数,结果发现2001-2005年中国隐含能源出口占当年能耗总量的24%~33%。该文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到多国情形,我国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贸易比重较大,故测算结果不能完全反映贸易隐含能源,误差较大。真正意义上利用多国(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方法的是李善同、何建武(2010)[12]的文章,该文采用多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的能源、水以及污染物排放,但是该文只测算了2005年隐含能源和污染物。

总之,大部分研究从基于单国(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向多国(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展开。对我国的贸易隐含测算也不例外,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单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并利用2007年以前的投入产出表等数据。虽然李善同、何建武(2010)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5年我国的隐含能源(污染物),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贸易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故很有必要利用最新的投入产出表等数据重新测算隐含污染物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另外,国内文献中有关隐含污染物的测算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耗、排放,而对对外贸易中隐含测算研究不多。所以本文在李善同(2010)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年、2005年、2007年的隐含,并从时间序列上对隐含变化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故本文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①本文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测算结果应更加接近真实的贸易隐含污染物,误差相对较少;②从时间序列的维度上分析了2002-2007年我国贸易隐含的变化趋势,并利用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出口贸易隐含的影响因素;③本文利用了最新的国内外投入产出表等数据。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简介

所谓“隐含污染物(能源)”(embodied pollutant),也可以称为“虚拟污染物(能源)”,是指产品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排放的污染物(消耗的能源)。本研究使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不过相对于目前其他学者的研究,本研究做了一些小的改进或者扩展。首先给出的是投入产出恒等式:

其中X、和Y分别表示总产出、对国内产品的中间消耗系数矩阵以及最终需求。通过这个等式可以测算最终需求的变化导致总产出的变化,比如增加一个单位的某一产品的出口,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将导致各部门总产出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部门能源消耗系数或污染排放系数,可以计算由于最终需求变化导致的能源消耗量的变化或污染排放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了下面公式:

本文将分别计算上述六种组合中影响隐含污染物的不同因素的贡献,然后取平均值,作为各个因素的贡献大小。

(二)数据来源

国外的数据主要来自于GTAP和OECD③,利用这些数据计算了污染物系数矩阵(e)和投入产出矩阵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由于国外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假设贸易伙伴国家对应的污染物系数矩阵(e)在这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

国内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能源统计年鉴。分行业的排放量直接来自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的工业分行业和总排放量数据④,由于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没有农业、社会服务业、教育卫生业等行业排放数据,本研究把排放总量减去工业部门等余下的排放量,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化石能源的中间投入数据按比例分解到这些部门。考虑到国内外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经济部门统一为19个部门,只测算了2002年、2005年、2007年“隐含”,并且通过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2002-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变化的结构因素及贡献率。

四、测算结果与实证分析

本部分分析了2002-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隐含,包括:我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总量和分国别流向情况,出口贸易隐含的分行业结构,出口贸易隐含变化量的结构分解以及各个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一)对外贸易隐含变化及分国别流向

本文分别测算了2002年、2005年和2007年我国的贸易隐含,具体测算结果如下表:

首先,从出口贸易隐含总量变化情况来看,出口贸易隐含呈现先增后降趋势,但是,期间我国的总出口量却一直在增加。从2002-2005年阶段,出口贸易隐含增幅大于出口贸易量的增幅,一定程度上说明,这段时期出口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变化,而且投入产出表结构、单位产值排放系数的变化也使得出口隐含增加。然而,从2005-2007年期间,虽然出口规模大幅扩大,但是出口贸易隐含却下降了,这可能与“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有关,促使我国的能源消耗强度降低,进而使得出口贸易隐含降低。其次,从进口贸易隐含总量变化情况来看,进口贸易中隐含的从2002年的1.49亿吨升到2005年的3.41亿吨(升幅128.43%),再到2007年6.03亿吨(升幅76.75%)。与此同时,我国进口贸易总金额从2002年的2918.33亿元升到2005年的6600.47亿美元(升幅126.17%),再升到2007年的9536.08亿美元(升幅44.48%),表明进口贸易隐含的变化趋势基本与进口总额一致。

出口和进口贸易隐含的差额称为“隐含排放量”顺差,顺差意味着从国外净进口了污染物。我国的隐含顺差与出口隐含趋势基本相似,先升后降。

另外,从隐含的排放强度来看,2007年每万美元出口隐含的为0.587吨,而每万美元进口所隐含的仅为0.0041吨,即出口隐含排放强度相当于进口隐含排放强度的14.19倍;2002年每万美元出口隐含的为0.1033吨,而每万美元进口所隐含的仅为0.00376吨,即出口隐含排放强度相当于进口隐含排放强度的27.51倍。这些都说明我国出口贸易隐含强度大大高于进口贸易隐含强度。

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隐含的贸易流向情况来看,我国与七个主要贸易伙伴国都存在较大的顺差,尤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美国和日本的顺差分别占了全部隐含顺差的19%和8%左右。

隐含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转移。但是,不能反映它们之间的相对强度,例如中国与美国贸易额远远大于中国与英国的贸易额,这样必然会使得中美的贸易隐含污染物顺差大于中英的隐含污染物顺差,为了更好地反映相对环境成本转移大小,本文计算了进出口贸易隐含污染指数。进出口贸易隐含污染指数(PTT):

从时间序列的变化来看,中国与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PTT都出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是从横向来看,虽然美国和日本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隐含顺差最大的两个国家,但是进出口贸易隐含指数最大的两个国家是德国和法国。也就是说,中国与德国和法国的环境成本转移的相对强度最大。

(二)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物的行业分布

本文只分析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行业结构分布及其变化,表3显示了我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行业结构分布以及变化。

从行业分布来看,2002-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的各行业变化趋势基本是先升后降,虽然出口行业分布结构有所变化,但是我国出口隐含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仪器制造业、纺织和服装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和化学工业。另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出口贸易隐含的行业结构大致相似⑤。

(三)出口贸易隐含结构分解及贡献率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从2002-2007年,我国的总出口额一直在增加,但是,相应的出口贸易中隐含却是先增后降,出口额的大幅增加并没有使我国出口隐含排放量增加相同的倍数。这是因为出口贸易隐含不仅受出口规模和结构的影响,还受到投入产出中间结构变化()、单位产值排放量的影响,本部分分析了2002-2007年三大因素的贡献。

从表4可以看出:从2005-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的出现了负增长。由于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因素引起的出口贸易隐含增长281.29万吨,贡献率达1976.53%;投入产出表中间结构变化因素使出口贸易隐含平均增加38.29万吨,贡献率达269.04%,可能是由于2005-2007年我国投入产出结构中,对一些能源消耗比较多的产品的投入相对比例增加的因素引起的。单位产值排放量因素使得出口贸易中隐含的平均降低了333.81万吨,贡献率达-2345.56%,这是出口隐含减少的唯一因素。由于“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加强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节能减排意识增强和节能技术的改进,从而单位产值的排放量下降,进而促使出口贸易隐含大幅下降。

从2002-2005年,我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的增长量为393.26万吨。其中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因素使出口贸易隐含增长540.57万吨,贡献率达114.57%;投入产出表中间结构变化因素使出口贸易隐含平均增加172.92万吨,贡献率达43.97%,也就是投入产出表中间结构变化在使我国出口隐含增多。单位产值排放量下降使出口贸易隐含平均降低了230.23万吨,贡献率达-58.54%。

总之,从出口贸易隐含的结构分解数据来看,2002-2005年,出口规模和结构因素起主导作用,使得出口贸易隐含增加了540.57万吨,而单位产值排放量减少在降低出口隐含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2005-2007年间,正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行阶段,我国出口贸易隐含出现了负增长,出口贸易隐含减少14.23万吨,其中单位产值排放量变化因素的贡献起主导作用,使得这一期间出口贸易隐含减少了333.81万吨。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减排技术的改进使得单位产值的排放量降低,对抑制出口贸易隐含增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估算了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分析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的行业分布结构和国别(地区)贸易流向,并通过结构分解方法考察了出口规模及结构、中间投入结构、单位产值排放量变化三种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的影响。由于本文与其他大部分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故本文估计的对外贸易隐含与其他研究结果有些差异。尽管本文估计结果是初步和尝试性的,但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更为合理,测算结果相对更接近真实的贸易隐含,误差相对较小。

1.中国对外贸易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隐含污染物顺差。

从2002-200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巨大贸易顺差,且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以及国内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因此中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隐性地进口了大量的污染物,增加了国内的环境压力。

2.迅速增长的贸易规模是贸易隐含增加的主要因素,排放强度下降是抑制贸易隐含增加的重要因素。

从贸易中隐含的变化趋势来看,2002-2005年阶段,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得出口贸易隐含大幅增加;然而,2005-2007年,出口贸易中隐含却减少了,单位产值排放系数变化的抑制作用超过了贸易规模的扩大作用,抑制了我国隐性进口增加。这也说明“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对降低我国贸易中隐含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对外贸易的巨大隐含顺差是国际污染物排放权分配和国际气候谈判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测算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隐含顺差达675万吨,占当年我国总的排放量的20%,中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隐性地进口了大量的污染物,增加了国内的环境压力,而这些产品都被国外消费了。因此,在全球污染物排放权的分配和碳排放减排限制中,对中国这样一个出口贸易大国是需要考虑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因素的。仅仅以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多少来指责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是不公平的。

①“隐含污染物(能源)”(embodied pollutant),也可以称为“虚拟污染物(能源)”,是指产品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排放的污染物(消耗的能源)。

②单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是指,在计算进口贸易隐含能源污染物)利用本国的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排放系数计算从外国进口商品中隐含能源(污染物)。反之,如果利用外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从外国进口商品中隐含能源(污染物)方法就是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

③国外的投入产出表来自OECD,相应的污染排放系数数据来自GTAP Version 7.0。

④不包括居民消费排放的

⑤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把分国别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行业结构分布及其变化列出,其情况与总出口的情形大致相似,具体数据请与作者联系。

标签:;  ;  ;  ;  ;  ;  ;  

对外贸易的隐性计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