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一体化与中欧经济合作_中欧关系论文

欧盟一体化与中欧经济合作_中欧关系论文

欧盟一体化与中欧经济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欧论文,经济合作论文,欧盟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欧经贸合作现状

1.贸易

从进出口贸易总量上看,中国与欧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1992年为174亿美元,1993年为261亿美元,1994年为315亿美元,1995 年估计为377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表明,自1991年以来, 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逆差保持在20—30亿美元(欧盟的统计结果略有出入),欧盟是中国排在港澳地区、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对欧盟的进出口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同时,中国也是欧盟第四大出口市场国。

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大宗产品依次为纺织品原料及其制品,机电设备,杂项制品,化工原料及相关制品,鞋、帽、伞、羽毛及其制品,皮革、皮毛及其制品等。上述产品1992年对欧盟出口50.1亿美元,1993年增长到83.9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对欧盟出口额的66 %和72%。欧盟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车辆航空器及船舶,化工原料及其制品,光学照相及医疗器械,纺织品原料及纺织品等。上述产品对华出口在1992年和1993年分别为44.3亿美元和131.9亿美元,分别占欧盟对华出口总额的45%和92%。

2.国际投资

间接投资方面。欧盟对中国提供贷款的实际使用额,1991年为17.9亿美元,1992年为17.8亿美元,1993年为17.7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借款的26.0%、22.8%和7.7%。继世界银行和日本之后, 欧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国外贷款来源,但其项目平均金额仅为300万美元, 远远低于世行的1.2亿美元、日本的1.6亿美元。到目前为止,欧盟对华贷款仍限于支持中国的农牧业改造,扶持贫困地区,帮助中国进行人员培训等方面,尚未真正参与中国的大型项目建设。

直接投资方面。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额,1991年为20.7亿美元,1992年为20.5亿美元,1993年为26.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17.2%、10.4%和6.8%;项目平均金额为200万美元,高于同期中国利用外资项目平均金额。

欧盟对华直接和间接投资额,均排在港澳地区、日本和台湾地区之后列第四位,与美国对华投资大致持平。1995年欧盟加快了私人对华投资的步伐,上半年协议投资额达到26亿美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13.3%;实际使用额增长了35%。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主体以大企业和跨国公司为主,资金投向以生产型企业为主,相关产品规模大,高新技术含量高。

3.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从1979年到1993年间,中国公司与欧盟国家签定承包工程协议89项,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总数的9.6%;累计金额1420万美元, 仅占中国同期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总额的0.5%;与此同时, 中国公司与欧盟国家签定劳务合作合同1489份,占劳务合同总数的 27.4%,合同金额1.027亿美元,占劳务合同总额的1.5%。显然,到目前为止, 中国公司在欧盟国家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绩极为平凡。

4.其他方面的合作

在与中国进行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方面,欧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1979年到1994年,中国从欧盟引进重大技术和设备1985 项, 金额为184亿美元;1995年欧盟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金额比上年有所减少, 但仍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占中国对外技术引进金额的35%。

欧盟对中国的发展援助一直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例如,欧盟为与中国合作的奶类行业项目提供了1亿埃居的援助, 还在中国先后设立了中欧农业技术中心、中欧生物技术中心和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欧盟一再表示,它支持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欧盟一体化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1995年10月,欧盟在提出《欧洲联盟的亚洲新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这一战略性文件。欧盟注意到,它在亚洲的经济存在十分薄弱。就投资而言,欧盟对亚洲的投资仅占其海外资产的1%,对华投资仅为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4%。在上述文件中,欧盟称其应该真正“给亚洲以优先的地位”,并“同中国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更积极地强化与亚洲及中国的经贸联系。然而,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和有效执行欧盟对华政策不总是并行不悖的;中国和欧盟间的贸易额和投资额的迅速增长,取决于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以及中欧经济合作政策的相互协调程度。

欧盟在其《中欧关系长期政策》中认为,“经济改革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自1985年以来,中国GNP的年均增长率为9.8%;估计欧盟在1996年的经济增长将接近 3%,以后几年则将维持在2—3%,这是有利于扩大中欧经贸合作的最基本的前提。但是,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可能对中欧经贸合作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区域性的自由贸易组织本身就具有排他性,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是建立在对非成员国的贸易限制后差别对待的基础上的,保护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往往以牺牲非成员国的利益为代价。近年来,中欧经贸关系显然受到了这类影响。

1.结构性的歧视

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欧盟的经济复苏是缓慢的,而且所有的政治路线都已陷入困境,保守势力和社会民主势力都没有像样的打开僵局的措施。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盟正在经历着30年来最严重的就业危机,其经济增长同时伴随着近10%的高失业率,从根本上说这是欧盟自身区域经济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问题。客观地说,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使欧盟内部需要在受控制较严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作出大规模调整。然而,欧盟内部就纺织品、服装和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规模经济和产业专业化的余地很小,欧盟的这些产业与亚洲新兴国家相比正在丧失其比较优势,这与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没有直接联系。但欧盟恰恰将其“失业率高”和“中国低工资产品的威胁”、“非市场经济的国营贸易”联系起来,在对华贸易中采取歧视性政策并进行辩解,这种歧视短期内不会随其对华战略的改变而改变。

2.政策性的歧视

中国在大阪会议上承诺,1996年内将关税总体税率降低至少30%。相比之下,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改变更多地是姿态性的。例如,欧盟在1995年末表示要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但同年却施行了经过重新修订的普惠制实施办法和反倾销法,这在总体上不仅不利于加强它与中国的经贸联系,同时也可能损害欧盟成员国自身的利益。

在新的普惠制办法中,欧盟认为中国在某些出口主导型产业中已具有相当竞争力,将中国列入第二类受惠国中;同时,中国也被列入欧盟GSP机制改革中所谓“毕业机制”的首选国,到1997年底, 将逐步取消普惠制待遇的中国产品将涉及海关税则37个章节。这意味着除机电产品外,占中国对欧盟出口额60%以上的另外几类大宗商品几乎被完全或将完全取消普惠制待遇。尽管欧盟这次GSP体制改革后, 即使将全部关税减免的损失集中到一个受益国,其可能引起的总受益损失也不过9.2 亿埃居,但普惠制待遇的分阶段取消仍将对中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欧盟一体化后,进口手续有所简化,取消或放宽第三国数千种商品的进口限制,但对中国的七大类主要出口商品却设置了一级配额限制,并以不公正的标准对中国输欧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反倾销税。欧盟不仅在西方国家中首先对华实施反倾销诉讼,并且对华反倾销案也最多。到1994年7月,中国共遭受了172起反倾销案,其中由欧盟提起的就占了54起。在1995年实施的新的反倾销法中,欧盟增列的反规避条款更将导致对华反倾销调查范围的扩大化,反倾销税最终将导致中国输欧产品在其市场上价格上扬,损害欧盟消费者的利益。

从以上两点看,欧盟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并未同时改善中国对欧盟的贸易条件。中国至今对欧盟的上述歧视性限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欧盟摒弃其在中欧贸易关系中所持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偏见之前,双方的贸易摩擦会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外贸竞争能力的增长而愈演愈烈。

3.其他间接影响

欧盟一体化对中欧贸易关系还产生了许多间接影响。例如,北欧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前,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如服装、罐头等基本上没有限制,但在加入欧盟后,它们执行欧盟统一的外贸政策,而对中国输入的这些产品采取限制政策。又如,欧盟在1991年和 1993年分别与中欧和东欧6国签定了被称为“欧洲协议”的联系国协定。在这些协定中,有关自由贸易部分是不对等的,即欧盟将取消除钢材、水泥、纺织品、农产品等敏感性商品以外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而联系国则可按照灵活的时间表向欧盟开放其市场。这些联系国向欧盟出口贸易的扩张,可能间接影响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欧盟对联系国尚未取消进口关税限制的敏感性产品恰好是其联系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如土尔其的羊毛织物、捷克的钢材和波兰的农产品等。目前,欧盟联系国富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和中国对欧盟大宗出口产品间的替代性不太显著,暂时不会出现因其联系国对欧盟贸易的急剧扩张而影响中国对欧盟贸易发展的挤出效应;但从长期看,随着欧盟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在欧洲及欧洲以外的国家遭受更多的限制和差别对待是可能的。

欧盟一体化对中欧经济合作的影响

欧盟在《中欧关系长期政策》中承认:“直接投资是中国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这方面欧洲的表现不佳”,并鼓励欧盟公司“充满生机地去探究中国可能的开放机会”。

在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中,著名的跨国企业较多,投资结构的高度化和投资效益均较好,其政府贷款也基本恢复到80年代末的水平,但笔者以为受下列因素的制约,欧盟对华投资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1.意愿与现实的冲突

欧盟扩大对华直接投资的意愿和欧盟加强成员国内部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努力存在着直接冲突。目前,欧盟急需调整其投融资体系,以适应欧盟内部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协调和欧盟东扩或南下过程中对资金的庞大需求。按照欧盟一体化的进度表,欧洲投资银行在1988—92年已为区域经济调整基金(structural fund)筹资180亿埃居,在 1993 —97 年间尚应进一步筹资 600 亿埃居; 为社会一体化基金( social cohesion fund)的筹资则应从1993年的15亿埃居上升到1999年的26亿埃居;向东欧国家进行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提供的资助则将从1993年的44.5亿埃居上升到1999年的62亿埃居。此外,欧盟在科技开发方面也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其资金来源除将欧盟的预算将从1995年占成员国GNP的1.2%上升到1997年占GNP总和的1.27%以外, 只能借助于开征欧盟税和到欧洲金融市场举债。这势必影响其扩大对华投资的实际能力。

2.投资转移效应

欧盟是世界上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经济发展前景乐观的地区。加上欧盟区域经济协调政策对资金的需求,欧盟各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将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以日本和美国为例。自欧盟开始一体化进程以来,美国和日本对欧盟各国的投资增幅强劲, 其中日本对欧盟的投资已由1985—87年的78.8亿美元增加到1988—90年的265.7亿美元; 美国对欧盟的投资目前已占到其海外投资的45%。美国和日本是中国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中国利用美日资金可能会受到这种投资转移效应的影响。

3.投资环境问题

尽管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利昂·布里坦认为“欧洲人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所提供的巨大机会发现得太晚了”,但发现不等于立即投入行动。中国在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如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投资软环境的欠缺,等等,仍将影响欧盟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意愿。

4.欧盟南下与东扩的影响

在欧盟南下和东扩的过程中,尽管其联系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欧盟成员国的水准还相去甚远,有关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大概10年后才有可能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但是,今后欧盟与其联系国之间加强劳务合作的余地很大,这是地域优势、劳动力总体素质等一系列综合因素所决定的。加上新近北非国家(如摩洛哥等)向欧盟的移民潮,都将影响中国公司拓展对欧盟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

标签:;  ;  ;  ;  ;  

欧盟一体化与中欧经济合作_中欧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