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金融困境与创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困境论文,思路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54 (2000)02—018—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在不与国有经济争夺金融资源的条件下获得了高速增长,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变化,经济发展由数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升级,乡镇企业不再拥有明显的优势,原有的体制外金融安排也逐渐被打破。在新的宏观经济和金融背景下,乡镇企业如何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推动金融创新,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金融困境
1.乡镇企业发展持续的资金需要与传统融资途径萎缩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结构日益深刻的变化,乡镇企业的资金需要量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转型。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转移需要资金支持;二是技术升级。许多乡镇企业注重技术创新,购买或使用专利技术的资金需要量越来越大。三是产品更新换代。生产规模的扩张带来机械设备、厂房、车间、仓库等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四是资本营运。一些乡镇企业从事并购,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五是大量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资金投入,然而传统的融资途径却日益萎缩。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安排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减少对资金的依赖,同时在分散布局条件下,隐含有农村社区转移收入,减少对基本设施投入的依赖;二是以内源融资和内部集资为主,即主要依赖企业的利润和折旧积累,以及职工入股集资,减少对国有金融资源的依赖;三是借助行政力量向国有银行争取金融资源。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是借助倒逼机制向银行系统争取资金投入。显而易见,这种金融安排在目前遇到了较大了阻碍。一是乡镇企业发展无论是产业升级、转型,还是技术创新,企业并购都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源,靠控制资金投入来发展乡镇企业已经不可能;二是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经济效益大幅下降,自我积累能力十分薄弱,靠内源融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三是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化和全社会金融风险意识的提高,依靠行政介入和倒逼机制争取国家金融资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种金融矛盾形成了我省乡镇企业资金结构中“三多三少”的畸型分布,即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负债性资金多,资本性资金少;银行负债多,其他资金少。在资金投入减少的情况下,湖北省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急剧回落。1998年比上年全省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减少1.77亿元,新投入资金减少13.7%,就业人数减少14.5万人,为1994年以来最低点,当年实现产值增加值比前三年平均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
2.乡镇企业发展新阶段的金融需求多元化与金融创新滞后的矛盾。随着我省乡镇企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企业规模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日益加剧,相应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需求。然而,为乡镇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创新却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一是资本市场供应的缺失。没有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专门服务的证券市场、机构和专业人才,企业无法从事产权交易,影响和阻碍乡镇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借贷市场供应失衡,为乡镇企业从事长期投资和技术改造的资金供应不足,被迫借短期债务从事长期投资,财务包袱沉重,影响发展后劲;三是缺乏投资银行为乡镇企业提供服务。从产权改造的方案制订、资产评估、资金筹集到资产重组,资本营运都是乡镇企业“摸着石头过河”,企业从事高新技术创新时缺乏风险投资机制;四是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滞后,缺乏专门为乡镇企业对等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虽然农行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信贷资金提供者,但乡镇企业只是农行主要客户之一,由于国有大商业银行天然对资本密集型客户偏好,乡镇企业贷款收益又存在不稳定性,因而乡镇企业即使是短期资金供应也很不容易得到满足,“融资难”的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五是金融工具创新滞后。虽然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金融工具已经引入乡镇企业,但“微利时代”的到来,要求金融产品价格更低、品种更加丰富,诸如代理、中介、评估等仍是乡镇企业金融服务的空白点;六是金融产品创新滞后。对于大量亏损乡镇企业的盘活仍没有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金融部门要么采用休克疗法,要么被迫垒贷,缺乏银企“双赢”的金融产品创新。
3.乡镇企业整体风险增大与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强化的矛盾。乡镇企业整体风险增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乡镇企业整体效益下滑。由于乡镇企业产权建设滞后,经营机制优势退化,加之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区域经济结构趋同,在国家宏观经济由短缺转向过剩阶段后,乡镇企业靠拾遗补缺的发展空间愈来愈小,经济效益明显下滑,造成行业性、整体性风险增大;二是乡镇企业在改革改制中的导向偏差。片面强调“轻装上阵”的改制活动,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公有资产大量流失,使乡镇企业信贷风险急剧上升。而同时国家和各级金融机构都加强了金融风险管理,形成与乡镇企业发展方向的反差。一是国家全面推行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银行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这项要求对多年“贷差”的湖北银行业有很大影响,使湖北金融业无法继续扩张信贷规模,从总量上限制了对乡镇企业的投入;二是各家银行实行了上收经营权为主的管理改革,拉大了乡镇企业与信贷投入管理行之间的距离,严格了信贷条件,自然限制了对一部分乡镇企业的信贷投入;三是各家银行实行了贷款风险区管理制度,对于逃废债严重的地区停止发放贷款,乡镇企业逃废债的同时也失去了主要外部资金来源;四是各家银行都停止发放信用贷款,扩大了抵押担保贷款比例,使有效资产不足的乡镇企业借贷更加困难。由于借贷双方的逆向运作,使乡镇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4.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的粗放性与金融资源集约化配置之间的矛盾。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阶段正是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短缺经济时期,因而在经营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带有粗放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的项目选择上存在盲目性。“什么赚钱干什么”的决策思想使乡镇企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造成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加之受到长期计划经济“重生产、轻消费”观念影响,湖北乡镇企业产业导向多以一般加工企业为主,产品结构调整依赖下游产品,导致乡镇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二是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由于乡镇企业多是乡镇所有,企业法人资格残缺,造成乡镇企业以政府为转移,企业逐步变成了“小全民”、“二国营”;三是乡镇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很不健全。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原材料能源消耗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尤其许多企业资金管理混乱,一方面大量应收货款、职工借支不想办法清收,另一方面高息借贷维持经营。乡镇企业在经营管理尤其是资金使用上的粗放性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形成矛盾。一方面,国家采取措施撤并重组县级金融机构,收缩乡镇金融机构网点,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集并了金融机构体系,实现机构的经济化布局;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银行业更加重视资金投入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信贷资金的投入向经历了改革改组后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后,个人金融服务和零售金融服务的比重正逐渐上升,一般性的乡镇企业将难以得到足够的金融重视。
5.乡镇企业发展困境的历史性与配套扶持政策短期性、区域性之间的矛盾。乡镇企业经历二十年发展历程积累了许多包袱和困难,比较突出有:一是资本金严重不足,造成乡镇企业靠举债发展,资产负债率过高;二是包袱沉重,自我积累能力下降;三是产品市场萎缩。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起点较低,又是在短缺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乡镇企业传统的市场急剧缩小。与乡镇企业面临的全局性、历史性困难相应的却是鼓励扶持政策的区域性和短期性。由于乡镇企业的乡镇所有特质,使乡镇政府成为为乡镇企业提供政策保护的主要力量,这种低层次、低能量的支持显然难以帮助乡镇企业走出历史困境。一是对于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的资本金不足问题,乡镇政府既无力动用自身资金支持,也无法实行债转股和使企业股票上市募集资金。唯一可以动用的手段就是采用行政手段帮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从职工手中收集部分资金;二是对于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包袱问题,地方政府既无法促使银行减免利息,核销呆帐,也不敢擅自减少企业税收和工人养老金支付,在地方利益的激励下,只能主导乡镇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让企业“从头再来”;三是对于乡镇企业面临的市场萎缩问题,地方政府既无法提供资金、技术帮助,也无法推动、主导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只能在本地企业之间进行“撮合”强行“拉郎配”;四是由于受到地方行政领导任期目标的影响,乡镇政府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也存在短期性和不稳定性。
二、支持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金融创新
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迫切需要解决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问题,只有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才能满足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需要。
1.重新认识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在金融支持理念上创新。乡镇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极其重要。一是因为乡镇企业具有极大的资产存量,熟练的劳动力和较为明确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就能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国家经济结构梯级布局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具有内在发展动力;三是国家已经作出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性决策,将从技术、资金、市场准入、税收、劳动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四是随着过剩经济的到来,金融业发展进入微利时代,金融创新的突破必须切实关注乡镇企业,必须从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发现市场机会,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因此将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纳入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组织体系以及金融支持系统的全方位创新就显得更为紧迫。
2.在金融政策制订和融资途径创造上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减轻对信贷投入的过度依赖,实现金融市场创新。当前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仅限于内部股份制改造,缺乏市场化的融资途径。今后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是乡镇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可供选择的途径主要有:一是股票市场,对资产质量优良、市场前景好的乡镇企业集团择优上市,并开辟第二股票市场为财务状况尚达不到上市公司要求但行业前景发展较好的公司放宽条件限制,准予上市融资;二是债券市场,对于信誉良好的乡镇企业准予发行企业债券,直接向市场筹集资金;三是可鼓励乡镇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既发挥股票和债券的优点,又回避其某些缺陷;四是风险投资基金,尤其是发展高科技术产业的乡镇企业可以在创业初期得到足额的资本支持;五是国外资本市场,可以借助资源、劳动力、区位、交通、市场等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合资合作,通过嫁接和借助外部资本发展我省乡镇企业;六是建立开辟企业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对企业的出售、转让、委托代管、租赁承包、购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开辟融资路径;七是充分利用融资租赁,通过融资租赁可将持有资产的风险转嫁给出租人,租赁资产转购置资产具有较大的弹性,还可逐次融通,既有利于扩大企业资金来源,减轻固定资产占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产成品和对其他企业应收款的占压;八是企业内部集资和内部职工股发行,主要是做到规范和建立相关的约束机制,防止偏离轨道的各种混乱做法;九是票据市场,尤其是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同时,乡镇企业应协调与银行的关系,积极通过间接融资途径取得资金。
3.细分乡镇企业金融市场需求,及时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根据乡镇企业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金融产品创新的着力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及资本营运的需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主要包括代理发行企业债券,帮助兼并企业筹集资金,帮助乡镇企业制订改制方案,主导和引导乡镇企业开展跨地域重组,向兼并企业发放贷款,为企业兼并双方充当中间人,帮助企业确定产权转让价格,为乡镇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服务,为乡镇企业提供资产负债管理咨询、项目融资、租赁业务等。二是围绕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创新。主要有:为乡镇企业资金流动提供快捷的电子汇兑和网上银行服务,为乡镇企业购买专利等先进科技发放的专项信贷;为亏损企业发放的封闭贷款,为具有良好效益的乡镇企业实行信贷配给,为乡镇企业集团本外币联动,多级和多家金融机构联合发放的银团、组合贷款;为乡镇企业产品销售提供指定消费贷款,对乡镇企业贷款方式实行创新如贷款保险等。三是围绕乡镇企业的财务和资金管理需求进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主要包括对乡镇企业的各种代理金融业务,如代收代付,代理有价证券发行、兑付和买卖,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租赁业务等;还有贷款承诺、履约担保、投标担保、循环贷款等承诺性中间业务;还包括资信调查、金融咨询、商务咨询、项目评估、资产评估、财务咨询、信用证结算、票据贴现、信用卡业务等。通过及时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乡镇企业需要。
4.重新实行金融制度安排,实现乡镇企业融资体系的创新。一是建立专门定位服务乡镇企业尤其是中小乡镇企业的金融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解决乡镇企业直接融资难的问题。二是设立乡镇企业投资公司,可由政府、银行和乡镇企业按比例出资,自愿入股成立,业务经营主要是为乡镇企业提供信托、投资租赁、咨询等服务,办理信托存贷款、风险投资等业务,对濒临破产、倒闭的乡镇企业提供收购、兼并、重组等服务,还办理乡镇企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与应用投资与咨询服务。三是创建中小企业银行,提供乡镇企业融资和结算等专门服务。其设立可以采取区域制,分别由省政府、国有商业银行、乡镇企业总公司共同出资,地、市、县政府也可以投资参股,建立省、地、县三级建制的专为中小型乡镇企业服务的区域性专业银行。四是加快信用合作社的改组改造,通过法规限定其职能,使其成为主要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服务的合作性金融机构。乡镇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合作金融组织的股权扩充和改组改造,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五是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部,加大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力度,增加国有金融资源向乡镇企业的投入。尤其要明确中小企业部的职责,适当调整基层银行的贷款审批权,最终形成一个复合型、多层次、多形式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乡镇企业融资体系,使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设立之初到生产经营、产业升级、兼并重组都有稳定充裕的融资来源。
5.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实现金融投入功能创新。当前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金融投入应该发挥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乡镇企业发展,在产业联结上增加投入。发达国家乡村工业大都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一般在1∶7左右,我省乡镇也应该向立足本地农业资源的农产品加工转型。二是围绕专业化分工,向具有分工优势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增加投入。中小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特、粗、尖”,而不是“小而全”,金融部门应引导中小乡镇企业向专业化方向调整。三是围绕乡镇企业的特色化生产,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节能和环保技术、生物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乡镇企业运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是围绕乡镇企业的区域化布局,向基础产业、基本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等代表城市化发展方向的乡镇企业增大投入。五是围绕乡镇企业结构升级和规模扩张,向从事资本营运的乡镇企业增加投入。通过发挥银行信息优势、资金优势、网络优势向乡镇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提供支持。六是围绕乡镇企业实行名牌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加投入。要积极运用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打包贷款、信用证等多种金融工具鼓励乡镇企业市场多元化和全球化,扩大市场空间。
6.构筑乡镇企业融资的辅助网络,实现金融支持系统的创新。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划清政府各部门对乡镇企业事务的管理权限,通过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替代部分政府职能。政府部门尤其要理顺乡镇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重新引导协调形成合理正常的银企关系,防止非理性干预,使银企双方平等合作。二是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和成立乡镇发展互助会。三是建立乡镇企业担保基金和担保机制。由政府支持,乡镇企业局牵头组织乡镇企业以共济互助的形式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其主要职责是以监督人的身份密切关注乡镇企业经营状况、资本运作,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同时以会员基金为后盾,为乡镇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分散乡镇企业信用风险。四是各级政府应该积极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减轻企业的负担,尤其要争取国家债转股、呆帐冲销、债券发行、税务优惠等政策,减轻企业产业转型和区域结构调整中的成本支付。
7.积极建立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实现乡镇企业金融风险防范系统的创新。乡镇企业所具有的集中性、行业性的风险已日益成为制约金融投入的重要障碍,迫切需要防范手段创新予以化解。一是规范乡镇企业改制,重构乡镇企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二是及时调整信贷策略,建立信贷投入的筛选机制。三是风险化解方式的选择应该灵活掌握。对于行业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可以采取银行主导重组的办法进行整体化解;对于区域性乡镇企业风险,可以及时采用破产、分立、兼并等手段控制风险上升。对于单个企业风险可以采用启动、改制、技术改造等方式化解。四是对贷款方式的选择应全面推行抵押担保方式。
本文系研究课题。课题组组长:蒋贻德;课题组成员:蒋贻德,付光亮,陶国斌,胡学军,熊志东,周翔;执笔: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