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构建的原则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模型论文,人类论文,原则论文,指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9)02-0164-03
一、有关评价可持续发展模型的一个简要比较分析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建立评价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相关评价模型主要包括单一指标测度评价方法、人类发展指数模型、发展钻石指标模型及其他一些模型。
1.单一指标测度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基于衡量经济增长的GNP或GDP指标,人们提出了测度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如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真实储蓄以及生态足迹等。
生态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Domestic Products,EDP)”。这个方法是由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出版《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中首次正式提出的,以EDP测度一地区发展状况的优点是:因为扣除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投入,同时将自然资产的变化与经济过程连接起来,可以更好地测度一国在特定时间上所拥有的资产存量,进而指征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真实储蓄水平指标方法是由世界银行设计开发,该指标体系将国家财富分解为社会资本、生产(人造)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四个部分。用以替代传统的单纯以生产资本来评价发展水平的做法,并且突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ees教授及其学生Wackernagel和Wada提出并加以发展的。它用一种生态学的方法将人类活动影响表达为各种相互独立的、被人类占用的、自然界向人类提供服务的生态空间的面积。它是通过比较自然资源的消费量及承载力,同时判断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是否处于自然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来推断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2.人类发展指数模型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2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的概念,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状况。人类发展指数是由一国人类发展的三项基本分项指数计算得到的一项综合指数。三个分项指数包括:(1)预期寿命水平,反映居民健康长寿的生活水平,以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来衡量;(2)居民受教育水平,以成人识字率(占2/3权重)和初中高等教育的综合毛入学率(占1/3权重)来测度;(3)居民体面的生活水平,以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的美元人均GDP指数来表示。
人类发展指数是一个计算简便的综合指数,成为一个测度人类全面发展的简单方法。此后,联合国《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又提出了性别发展指数(GDI)以及性别赋权尺度(GEM),以反映人类发展中性别不平等的综合指标;《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则引进了人类贫困的概念,并形成了一个综合测量指数——人类贫困指数(HPI)。HDI、GDI、GEM以及HPI提供了一国或地区人类发展的简要信息,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在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出正是人类认识水平不断进步的反映,它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一套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3.“发展钻石指标”模型
世界银行最早按照人均GNP值的高低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四类: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其中又包括中低等人均收入和中高等人均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然而,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属于高收入国家,但是其经济结构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却与一般意义上的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因此,世界银行提出一种新的衡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发展钻石指标”。
“发展钻石指标”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国家相较于该国按收入所属的类型的国家(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指标,以及它的四个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所选取的四个指标是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小学(中学)总入学率、安全饮用水获得率以及人均GNP,并且分别在每个轴上表示出来,然后用粗线连接形成一个多边形。这个钻石的形状可以很容易地与被称为“对照钻石”的多边形相比较。
综上所述,已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主要在指标选取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一类是较为简洁但具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另一类是较为全面但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前一类抓住了能够体现发展水平的最核心指标,以简洁的方式加以反映,可操作性较强,但缺点是指标不够全面;后一类方法指标涵盖范围非常全面,但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部分依据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主观性较强。
二、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构建意义及宗旨
1.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构建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上简单地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习惯于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的日益恶化等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学者们对发展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单纯关注经济的增长逐步转向重视人类自身的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概念,并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用以衡量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本文构建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正是在其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提出的,进一步考虑环境资源因素,构造一个能够体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内涵的更具综合性的指数,以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以期弥补HDI指标体系的不足,提升其内涵,
2.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构建的宗旨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主要从更加深远和宽广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它强调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其中,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则是全面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我国政府自2003年4月第一次正式提出“以人为本”以来,对于“发展观”的界定也逐渐明晰,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突出了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发展,强调发展最终要落实在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福利的增进上,落实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各方面,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为将这一发展纲领落实到各地区发展的具体实践中,需要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指标体系,用以评估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并引导各地区政策重点的调整与转变。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构造是力图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一种尝试。
三、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构建方法
虽然对于以GDP来衡量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质疑可以溯源至1954年的联合国报告(UN,1954),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它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常用方法。80年代产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则从更加深远和宽广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据此考量,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这一较为简洁而综合的指数已综合考虑了三个组分:健康、知识可得性和收入,其中的收入指标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健康和知识可得性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显然,这一指数的构成组分中尚未涵盖体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在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并被日趋关注的今天,为使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更加完善,从而能够全面反映一国或地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应当考虑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指标体系。
在考虑将环境因素综合进原来的人类发展指数以构造一个新的或改进的衡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指数时,学者们逐渐形成了两种思路:一是在原来HDI构成组分的基础上,将环境指标作为第四类指标重新加以综合;二是将环境指标作为修正因子,通过对收入指标的修正而得以体现。由于在现有的国民经账户中,污染会间接地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换句话说,污染等于增加了国民财富,而事实上,这部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间接地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贫瘠化。因此,本文采用第二种思路,将环境指标转化为修正因子,通过对收入指标的修正来体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环境资源指标的含义非常宽泛,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森林砍伐、能源消费、自然资源的损耗、大城市人口的增加等诸多方面。从理论角度出发,本文构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思路是力图尽可能地将各类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资源因素如人均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人均能耗、人均水资源状况、人均土地资源状况、人均森林资源状况等均纳入指数构建体系当中,分别对其进行标准化后生成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绩效指数(Environment Performance Index)”,用以修正原来的收入指标,以正确反映不同地区的真实发展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直至2004年,在《中国统计年鉴》中,“环境保护”才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出现,近两年的统计年鉴中“能源”及“环境保护”两大类指标分别达到16和35项,其中既包括反映能耗与各类污染排放的指标,也包括各级政府用于治理污染和生态保护的投入指标。而在此之前,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均包含在“其他社会活动及环境保护”项目中,也就是说,2004年之前的环境指标数据资料相对不够丰富。因此,考虑到实际应用时数据资料的可得性以及突出节能减排指标的角度出发,本文在应用HSDI时只尝试选取了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人均耗电量四个指标,经转化得到一个综合的环境绩效指数,将其作为修正因子,对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收入指数进行修正,从而得到一个植入环境敏感性因素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其构造路径见下图。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统计资料的日益丰富,可以逐步将人均水资源、人均土地资源、人均森林资源等指标计入指数。
HSDI的构造路径
可通过分析我国各省区历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以及电力消费量数据,根据四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分别选择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经标准化后转化为相应环境资源损耗指数(,计算公式见上图)。
综合考虑人均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及能耗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本研究对其赋予相同权重,则四类指标的综合损耗指数为四项环境资源损耗指数的算术平均值。进一步,由于损耗指数是一个反向指数,故环境绩效指数(EPI)=1-PI。最后,通过借鉴Atkinson(1970)提出的一种通过建立社会福利函数来测度不平等的方法,引入一个反映“不公平厌恶度”的参数ε对原来的收入指数进行修正,将环境绩效指数(EPI)综合到原来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当中,从而得到基于环境敏感性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
上述分别为按照UNDP提出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健康指数、教育发展指数、收入指数;EPI为考虑四种环境资源指标后得到的环境绩效指数;为经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修正后的收入指数;HSDI为经修正后得到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指数模型依据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内涵、突出环境因素重点指标,主要采用权威统计数据的原则,可以从更系统、全面的角度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作为一个较为简洁且更具综合性的指数用以测度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类发展指数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