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结合良姿位摆放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取8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结合良姿位摆放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第3天、品管圈活动后1月、3月的运动功能情况。结果:护理1月、3月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结合良姿位摆放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偏瘫;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8-0011-02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ombined with normal limb Position on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Liheng-Huang Minsheng-Guo Qiumin-Ya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combined with normal limb Position on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Totals of 83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39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44 case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while QCC combined with normal limb Position were aPPlied in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1 and 3 months, scores of Fugl-Meyer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bout scores of Fugl-Meyer in the first month and in the third month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combined with normal limb Posi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HemiPlegia; Stroke
偏瘫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导致的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众多研究证明,良姿位能防止或对抗偏瘫患者痉挛模式的出现是偏瘫患者早期最基础康复治疗的方法之一[1]。然而,在临床中有很多因素影响患者早期良姿位摆放正确率,导致患者出现相应并发症,最后严重影响患者康复预后。品管圈是由同一工作性质的人员自发组织形成小组,采用由下而上、持续改进的工作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错误发生率和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进一步探讨品管圈活动结合良姿位摆放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效果,本文通过对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科住院治疗的83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观察组(品管圈活动结合良姿位摆放组)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其中观察组39例,对照组44例。纳入标准:①均为首次发病,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2];②根据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至少有一个部位肌力在4级以下者(不包括4级)。排除标准:①年龄≥70岁;②新鲜骨折及其它骨与关节疾病导致不能摆放良姿位者;③患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病变影响良姿位摆放效果;④血栓性疾病;⑤压疮;⑥其它疾病或外伤导致强迫体位;⑦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能完成测试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患者入院时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良姿位摆放,摆放的体位包括: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床上坐位、轮椅坐位。责任护士每日晨间交班后即到床头进行交接班,观察患者患肢的摆放情况,每2h巡视一次,责任组上班的时间由责任组负责,其余时间交由早班及夜班负责。
1.2.2观察组除采用传统良姿位护理外,同时进行品管圈(QCC)活动:成立QCC小组(纳入8名圈成员,副高职称1名担任辅导员,圈长1名,其余为圈员,圈员结构包括医生、护士、PT治疗师)。圈小组活动严格遵循QCC活动十大步骤,具体如下:①主题确定 圈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分析国内外现状并查阅文献,结合科内实际情况,通过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等比较、分析确立主题,定圈名为“高粱(良)圈”,意为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合格率,并设圈徽。②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圈组成员绘制查检表,按三现原则(现场、现实、现物)对偏瘫患者良姿位摆放情况进行现状把握,将查检结果绘制成柏拉图确定改善重点,对改善重点通过鱼骨图分析法(图1)在患方、医务人员、管理、辅助工具、环境几方面进行原因、要因、真因分析,并再次通过现场查检确定真因,根据真因设改进目标。
图1 影响偏瘫患者良姿位摆放正确率的原因
③对策拟定与实施 拟定提高良姿位摆放合格率的可行对策,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5W1H分析法制定对策、实施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④效果确认及处置 进行效果确认、追踪,每周1次分析讨论, 用PDCA原理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循环讨论分析以达到持续改进,最后将品管结果标准化。
1.3 评定方式及标准
入院后3天内采用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法)对患者完成首次评定,而后在圈活动后第1、3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具体见表1。
3.讨论
偏瘫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障碍、肌张力改变、关节挛缩畸形等。其康复多由众多因素参与所致,肢体良姿位摆放在康复进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如何提高良姿位摆放的正确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良姿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偏瘫患者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包括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床上坐位和轮椅坐位,具有预防畸形、减轻症状,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是康复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肢体制动超过3周,关节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将变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而致关节挛缩变形。因此,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从急性期开始采取良姿位摆放,有利于预防瘫痪肢体关节畸形及挛缩[4-5]。通过对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发现,现阶段国内外偏瘫患者的护理策略主要集中在常规偏瘫护理上,但是在临床中有很多因素影响患者良姿位摆放的正确率,导致患者偏瘫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预后[5]。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偏瘫患者良姿位摆放正确率,是康复护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急需探寻的方向。
品管圈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最先流行于制造工业,国内多称为质量管理圈。近年来,将QCC管理理念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可以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圈员间的相互协作,讨论及尝试解决工作现场存在或潜在的问题,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最后进行效果评价,能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错误的发生率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本实验中品管圈组与传统护理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在1月、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品管圈活动结合良姿位摆放对于对改善和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效果明显。
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的依从性,降低偏瘫侧肢体并发症的发生率[6],但是国内外未见QCC结合脑卒中偏瘫患者良姿位摆放与传统康复护理在运动功能相比较的对照研究。因此,结合以往研究,我们提出了QCC结合脑卒中偏瘫患者良姿位摆放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为更好地指导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提供一定参考,也为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82.
[2]姜瀛,曹续政,乔东海,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30-131.
[3] Yoo SY.J Y.Recent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vaso sPastic angina[J].Korean Cire [J].2009,39(12):505-511.
[4]施海红,宋娟,徐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康复循证护理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0):40-41.
[5]石琼.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4,11(2):49-51.
论文作者:黄丽衡,郭声敏,杨秋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患者论文; 品管论文; 脑卒中论文; 功能论文; 肢体论文; 正确率论文; 效果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