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杨丹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人民医院 甘肃平凉 7443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延伸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05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分组依据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疾病护理方法的不同;观察组(55例):传统护理干预+延伸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传统护理干预;通过对比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以突出延伸护理干预的临床开展价值。结果:在胸痛缓解时间、患者卧床时间、临床机械通气时间、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临床住院时间几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之间凸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通过积极开展延伸护理干预,最终可以成功缩短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并且可以将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延伸护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作为一种疾病综合征,主要因为患者患有诸多心脏病造成。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会合并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以及出现心房纤颤的情况等,对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往往会因为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最终导致出现疾病并发症,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心律失常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因为患者的心室出现了心律紊乱的情况造成,临床症状主要集中于室性心律失常症状、室性早搏症状以及心室颤动等系列症状,从而患者存在较高概率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情况【1】。为了探讨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延伸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临床选择延伸护理的方法对观察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加以干预后,成功缩短了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以及患者卧床时间等,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05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分组依据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疾病护理方法的不同;观察组(55例):男42例,女13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2岁~8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82±6.25)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2.5年~4.6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3.19±0.21)年;对照组(50例):男41例,女9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3岁~8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72±6.29)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2.1年~4.9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3.22±0.15)年;观察两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基础资料,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对于对照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选择传统护理的方法加以干预:

1.2.1.1 对患者合理选择氧气疗法进行干预

协助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体位选择半卧位,对合并症患者的疾病情况加以了解,合理选择用氧装置准备对患者实施氧气治疗。通常对患者选择面罩给氧或者选择鼻导管给氧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用氧治疗后,对患者的氧流量进行调节,确保在2升/分钟与4升/分钟之间,如果患者表现出严重缺氧症状,则合理将氧流量增加。在对患者用氧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湿度进行合理控制,此外严禁患者及其家属对氧流量进行私自调节【2】。

1.2.1.2 对患者实施特殊情况干预

如果患者合并出现了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情况,需要对患者的氧流量进行调节,确保在4升/分钟与6升/分钟之间,选择酒精(30%)对氧流量瓶实施湿化处理,与此同时,需要摇高患者的床头,确保患者的双下肢保持为下垂状态【3】。

1.2.1.3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加以观察

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体征加以认真监测,如果出现系列异常,需要通知临床医师展开对应干预【4】。

1.2.1.4 饮食护理干预

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饮食加以规范,需要保证少食多餐,将蔬菜量增加,将纤维量含量较多的食物进食量增加。

1.2.2 观察组方法

对观察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配合开展延伸护理干预:

1.2.2.1 团队护理干预

有效创建专业医护团队针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展开临床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有效展开培训工作,最终经过考核后,合格上岗。

1.2.2.2 技能训练干预

通过医生的指导,要求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针对有关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疾病的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了解,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住院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相关训练进行详细了解。

1.2.2.3 心理护理干预

要求医护人员需要将同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交流力度显著提高,针对患者表现出的不良情绪以及系列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有效明确,合理选择具体的对应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患者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疾病可以有一高度重视,对治疗方案进行了解,最终对于医护人员的疾病治疗与护理可以做到积极配合。

1.2.2.4 出院护理干预

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准备出院之前,安排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在出院后的相关事项进行必要的指导,再次对患者展开健康教育。

1.2.2.5 随访干预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出院后,安排专业护理人员在固定时间对患者展开随访工作,在此过程中可以做到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系列问题进行细致回答,最终促进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疾病的恢复。

1.3 统计学方法

临床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有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结果实施统计学分析,护理效果实施t检验(以表示),当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胸痛缓解时间、患者卧床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满意度评分以及临床住院时间几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之间凸显差异(P<0.05),见表1。

注:同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作为一种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延伸护理近年来获得极为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在优质护理服务基础上展开创新以及拓展,于疾病防治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效果。通过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展开延伸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疾病的改善程度可以进行有效了解,针对临床护理以及临床用药治疗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延伸护理过程中,主要将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护理中心,可以将患者的疾病预后成功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通过开展延伸护理干预,可以成功缩短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做出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田焕,张鸿彩,殷安雯等.舒适护理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6(9):1293-1295.

[2]林晓华,杨平,杨倩云等.护理风险措施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14-15.

[3]耿雪梅.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7(27):318-319.

[4]邱霞.探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144-145.

论文作者:杨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杨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