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的分类与分析及对策_因材施教论文

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的分类与分析及对策_因材施教论文

学生差异的归类分析与体育教学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教学论文,差异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材施教”之所以能成为教育界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差异是毋庸置疑的客观存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1]如何应对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千差万别和形形色色,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学生差异是一种资源的视角出发,对学生差异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学生差异性特征的体育教学应对策略。

一、学生差异是一种资源和动力

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形成个体或群体间的“落差”,这种“落差”会产生一种类似物理“势能”意义的潜在能量。开发利用这种潜能,必将产生因材施教和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差异化的教学也必将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开放系统的非平衡态,这种失衡状态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影响会产生一种寻求系统平衡的自组织能量,开放的系统在这种能量的推动下,将通过各种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物理参数的涨落实现系统的有序化。据以上分析,学生差异无异于一种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和发展动力[2],怎样充分和有效利用学生差异这一教育资源,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差异成为资源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要高度熟悉自己所教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不了解差异何在,就谈不上如何应对差异,更谈不上如何下手实施因材施教,差异成为资源就只能是一种空想。

差异成为资源的必由之路是,教师在熟悉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选择运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使强者更强,弱者变强,扬长补短,各展所长,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教育的功能是促进入的发展,由于人的能力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人的发展前景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的。从这一视角看,真正高质量的有效教学必然是高度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育人过程。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是体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永恒话题,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3]。

二、学生差异的归类分析

按照差异存在于学生个体之间还是群体之间来划分,可把学生差异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两类。

(一)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是指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不同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别。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从这一角度看,学生之间的差异形形色色,不胜枚举。但从体育教学的角度看,更值得教师高度关注,对体育教学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习惯养成、运动兴趣和体能素质等几个方面。

1.习惯养成差异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个体在习惯养成上存在的差别,往往能成为影响学习成绩提高和个体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能自觉遵守体育课堂常规,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自觉性、自主学习能力、集中注意和自制能力较强。但有些学生却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进展迟缓,甚至有不良习惯形成。如不能遵守课堂常规,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等等。这种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因此,应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学生差异性特征之一。

2.学习兴趣差异

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强大的。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他会自觉、深入、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但学生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的效能等方面的表现却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兴趣广泛而又有中心、稳定且具有效能,可以把兴趣转化为促进学习与锻炼的动力;有的学生则兴趣狭窄,易变不稳,或是只停留在表浅的期望或等待中,缺乏推动学习的力量。由于运动兴趣对于体育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兴趣的广泛性、稳定性和兴趣的效能,应是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3.体能素质差异

学生体能素质的差异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由于遗传和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体能水平较高,有的学生体能水平低下;由于肌纤维结构的差异,有的学生长于速度,有的学生优于耐力;由于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制约,有的学生在篮球场上如鱼得水,但到了体操器械上却望而生畏……

体能素质的差异性与先天遗传和后天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体能素质的差异性又会影响到运动技能的掌握进程,进而影响到学生体育学习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学生个体在体能素质上的差异性是体育教师最需要认真了解并精心对待的个体特征,也是体育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二)学生群体差异

学生群体差异是指由于学生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不同而导致的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别。

虽然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同一年龄群体、性别群体或地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又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本群体的共性特征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便形成群体间的差异性特征。群体差异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的学生差异。

1.年龄差异

(1)生理机能差异

学生从小学升至高中的历程是一个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不断成熟的进程。总体上说,学生身高体重持续增长(有时表现为快速增长),肌肉力量不断提高,心肺功能不断增强等。这种整体上不断提高和增强的进程,就形成了不同年龄学生的阶段性生理差异。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肌肉纤细,力量柔弱,平衡能力较差,心脏发育尚不完善,不宜承受大强度的负荷。但他们柔韧性较好,灵敏性发展很快,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处于快速发展中。约十岁以后心肌力量明显增强,方能承受稍大的负荷。中学生则肌肉力量明显增强,心肺功能趋于完善,体格与体能渐趋成熟,可以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体育动作和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

(2)动作发展差异

不同年龄学生在动作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是与体育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差异特征,也是选择确定体育教材内容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小学生已具备走、跑、跳、投、攀爬、钻越、滚翻、支撑、悬垂等基本动作能力,但动作相对粗糙,尚难完成较为精细的动作和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以及对力量、速度、协调等素质有较高要求的动作。而且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之间在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协调、节奏等运动能力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初中生动作发展水平渐趋提高,可以完成一般球类项目中的大部分技术动作和一般难度的体操、武术、舞蹈动作,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已具备完成各种复杂、精细动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对身体动作的控制力,可以从事大部分运动项目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学习。

(3)心理品质差异

从与学习相关的观察、注意、思维等心理品质来看,小学生和中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缺乏整体性和目的性,有点儿杂乱无章;注意的集中和稳定性较差,有意注意尚待发展;四年级之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中学生观察目的已经比较明确,观察能够持久而且逐渐准确;注意的集中、转移能力和稳定性大幅提高;抽象思维已比较发达,能较好理解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品质的差异,对于以观察模仿和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手段的体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性别差异

(1)运动能力差异

青春期之前的男女生在跑、跳、投等运动能力方面差异并不大,但青春期以后,运动能力的性别差异日益明显。有研究表明,女生的跑、跳、投能力在13岁左右已接近顶点甚至开始下降(A.埃斯佩斯查德,1960),男生在力量、速度、耐力、弹跳、灵敏等方面迅速超越女生并逐渐拉大差距。但女生在协调性、韵律感、柔韧性等方面仍占有优势。月经周期对女生从事运动的负面影响也是体育教师必须加以注意和照顾的问题。

(2)心理倾向差异

心理倾向对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学习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男生倾向于欣赏和参与那些同场对抗,竞争激烈,斗智斗勇的运动项目;比较崇拜运动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教师;场独立性较强,喜欢自主练习,但自控能力较差。而女生则倾向于欣赏和参与那些优美缓和、富有韵律、负荷较轻的运动项目[4];喜欢幽默风趣、动作潇洒的教师;场依存性较强,较遵守纪律,习惯有组织的集体练习但自主练习能力较差。处在青春期的男女生一般都比较注重自己的身体发展,但男生更关注体能和健康,女生则更关注外表和体型[5]。

3.地域差异

城市和乡村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学生地域差异中最具有典型性,如有研究表明,城乡学生在乐群性、兴奋性、幻想性、自律性、紧张性、忧虑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6]。从体育教学角度来看,城市学生一般来说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多而快,尤其对一些新兴体育项目接触较多较早,也有条件进行学练,但城市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易受家庭娇惯,吃苦耐劳、刻苦锻炼、遵守服从等品质相对欠缺。农村学生一般比较遵守纪律,听从指挥,自律性强,学习认真刻苦,任劳任怨。但体育信息相对闭塞,迟滞,加之我国农村小学普遍缺少专职体育教师,学生学习掌握动作技能的基础相对薄弱,协调、灵敏性发展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

三、基于学生差异的体育教学应对

(一)学生个体差异的应对

1.加强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关注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一点一滴出发,从一言一行做起。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将奠定坚实基础,将充满活力与后劲。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是多方位的,例如,严格执行体育课堂常规,规范练习要求及安全措施,及时反馈评价意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合理运用惩戒措施等等,都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2.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对学习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仅利用学生的自发兴趣和直接兴趣来维持学习活动是不够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注重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兴趣狭窄的同学要注重培养他们兴趣的广泛性,对兴趣易变的同学要注重培养他们兴趣的稳定性和间接兴趣,对那些运动兴趣淡漠的同学,要注重激发他们对运动的乐趣和爱好。教师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运动兴趣的广泛性、稳定性和兴趣的效能,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间接兴趣和刻苦锻炼的精神,充分发挥运动兴趣对提高体育学习效果的强大作用。

3.分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扬长补短,长善救失,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提高。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主要应根据学生的体能、技能与动作发展水平差异,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练习形式,使强者更强,弱者提升,强弱互动,共同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因此,因材施教更适合小班额教学,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大面积的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

虽然因材施教在大班额情况下显得比较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因材施教的努力。在大班额情况下,教师根据目的和需要,采取合理分组的方法,是大班额现状下分层因材施教的常用形式和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体操动作时,可采用异质分组形式,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指导,促进和加快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骨干帮助指导他人学习动作,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帮助者和被助者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又如在球类教学中,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提高,可采用同质分组的形式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对不同小组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和任务,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变“一刀切”为“分刀切”,避免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发生,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学生群体差异的应对

1.根据年龄差异“因龄施教”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小学体育课应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的游戏性练习为主,教材内容选择应简单易练,丰富多彩,忌讳单调乏味或难度过大。教授动作应以示范为主,讲解为辅,完整为主,分解为辅。语言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形象易懂,贴近儿童。随着学生年龄增大,教师的讲解由儿童语言特色向少年语言特色继而向成人语言特色转变,讲解分析的频度逐步增加。学练过程中教师统领、管理的成分逐步减少,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练的成分逐步增加。游戏性活动逐渐减少,动作技术练习逐渐增加。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把学生动作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防止因为动作过难或过易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有效性。

2.根据性别差异“因性施教”

教师必须根据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采取符合学生性别特征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初中以后最好分性别上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考虑到性别差异,充分利用不同性别对运动的倾向性特征,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负荷的安排应适当照顾女生,对经期女生应有特别安排。教女生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应善于调动激发女生的练习积极性。教男生的教师应注重利用学生场独立性较强这一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强化自主学练能力。教男生的教师还应根据当前男生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的现状,注重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培养发展男生的雄强和阳刚之气,让柔弱无力和脂粉气息远离男生。

3.根据地域差异扬长补短

学生的地域性群体差异提醒我们,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扬其所长,补其所短,长善救失,促进发展。如对城市学生应强化刻苦锻炼、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削弱骄娇二气,改善意志品质,增强自律能力。对农村学生则应强化薄弱素质的锻炼,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协调、灵敏素质和运动能力,利用各种现有条件,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接触和学练更多的体育运动内容。

从宏观层面对学生差异进行归类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体育教学的一般应对策略,有助于我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从而进一步着手细节,因材施教。但是,学生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其差异涉及范围远非本文数千字所能囊括。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差异也会出现新的动向与特点。因此,学生差异及因材施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永恒的教研话题。

标签:;  ;  ;  

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的分类与分析及对策_因材施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