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_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一九九七年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_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九七后的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内地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九七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国际经济中心地位的现状

经过60~70年代对外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香港很早就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

对外贸易在香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香港贸易中心地位是在80年代初即已确定了的:从香港贸易的年平均递增率看,50年代为4.96%,60、70、80年代分别是13.07%、19.13%、21.4%。1988年,香港的贸易总值和出口总值均居世界第11位,进口总值居第12位;人均贸易值21,600美元,超过美、英、日等发达国家而仅次于新加坡;贸易总值居亚洲“四小龙”之首,在亚洲仅位于日本之后。香港的某些日用工业品,如成衣、玩具等的出口量或出口值多年居世界第一。到1994年,香港贸易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口贸易居世界第八位,进口贸易居第七位,外贸总值高达24,208亿港元;人均贸易值50,880美元,较1988年增长了1.35倍之多。目前,香港进出口企业超过10万家,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的18%,即几乎每5个已就业的香港人中就有1个从事外贸工作。

作为全世界最开放的自由港,香港的繁荣获益于多国多方资本的投入,并由此发展了香港的海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70年代以后,政府自由、开放的金融政策和低税或免税的所得税政策,以及香港百余年来奠定的良好金融业基础、法制的健全、政治与社会环境的稳定等因素,促使香港迅速崛起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中,高度国际化的银行体系,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与金融管理体系,是其显著的特点。

1.国际金融资本大量集中于香港,广泛开设各种机构,促成并进一步提高了香港国际银行中心的地位。到1994年11月,名列世界前100名的大银行有81家在港营业;香港的银行达到180家,其中外资控制或纯属外资的银行共168家,占了93.3%。香港仍是外资银行最集中的世界第三大银行中心。银行存、放款总额分别达到19,285亿港元、32,443亿港元,较1989年增长91.4%和81.4%,平均年增长分别为13.8%和12.6%;银行资产71,689亿港元,较1989年增长68.8%,平均年增长11%,且其资产60%以上是对外的,遍布100多个国家;银行盈利持续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其中汇丰、渣打银行1993年在香港区盈利分别达到156亿、27亿港元,占其集团盈利的60%和58%,香港已成为国际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地。

2.证券市场发展迅速,成为外国基金投资的主要市场之一。1994年,香港股票市场交易活跃,全年股票交易量为11,226亿港元,年底股市总市值达20,922亿港元,居世界第七位。香港是亚洲最大外汇市场之一,且恒指期货、期权及认股证等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甚快,交易量猛增,仅恒指期货交易量即高达413万手,较上年增长71.3%。

3.香港正从一个贸易转口港转变为资金转口港。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区域金融中心之一、世界三大黄金市场之一和重要的筹资中心,在调节各地区与各国间资本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香港是世界最繁忙的商港之一,每年有16万多艘船只抵港,处理的货物超过一亿公吨;集装箱处理量连续三年超过一千万个,保持世界三连冠。香港还是世界较繁忙的航空港,1993年航班达13.5万次,客运量达2,450万人次;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处理空运货物的机场。在香港的其他行业中,许多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吸引了大批外资的直接投入。

香港国际经济中心面临的挑战

1990~1994年间,香港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外贸增长率降至年均16.4%,较80年代下降5个百分点。虽然与同期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发展缓慢的形势相比,香港对外贸易仍保持着相当高的增长速度,但近年出现的一些制约香港贸易发展的因素,使香港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开始面临挑战。

第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使香港作为贸易转口港的优势相对减弱。90年代以前,香港的自由贸易政策及其与中国、东南亚的密切关系促成了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其后,中国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竞相采取出口带动的开放政策,区域性、排他性贸易集团如东盟特惠贸易区得到较快发展,并致力于解除各种贸易限制,以吸引外资、扩大进出口。从而,东南亚国家对外贸易以新加坡为转口港得到迅速发展,对香港转口港的利用相应减少。1990~1993年,香港转口贸易中与内地无关部分的年均增长率为9.7%,远较80年代17.7%的水平为低。此外,近两年内地对香港转口贸易的增幅也开始减缓。

第二,香港自身的出口商品结构已有落后于国际贸易技术含量提高的趋势。90年代以来,精密机械及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类商品的需求已经占据了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而1993年香港原料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杂类制成品的出口占总出口值的58.4%,资本与技术含量高的机械、交通工具类只占30.6%。

第三,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贸易服务收费升幅较大,使得在港贸易经营成本增大。加上香港海陆空运输能力接近饱和,贸易服务业垄断程度较高,服务质量难以完全保证等,都降低了香港的吸引力。

第四,面临九七回归问题,一些投资者信心不足,而且英国不断制造事端,美国对港实行的贸易优惠和配额可能在九七后发生变化等等,使政治因素成为香港经济地位面临挑战的重要因素。

金融方面,随着九七年的临近,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而且,国际“热钱”大量流入流出香港金融市场,也会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和无序,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实质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投资者对九七后中国能否真正落实《基本法》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存在疑虑,这个因素同对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影响一样,是信心的挑战;二是来自亚洲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是东京、新加坡的挑战,这是涉及香港自身实力的挑战。

来自日本的挑战:主要是日本经济起飞之后,从70年代开始实行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依托日本强大的经济体系和货币体系,东京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庞大的规模,居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位。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可能吸引在港的外国资本分流到东京。

与此类似,来自新加坡的挑战也值得注意。新加坡与香港在发展国际金融业务方面的许多基本条件大致相似,并在1968年率先建立亚洲美元市场。70年代以后,又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该市场的发展,吸引了不少香港的资金、人才。1993年,进一步提出多项刺激离岸业务的税务优惠措施,并从1995年起分三个阶段放宽公积金信托单位和基金的投资范围,企图建立基金管理中心。除了上述政策优惠外,新加坡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等因素都对香港的未来提出了挑战。

此外,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的台北、上海都在筹划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整个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都在虎视眈眈,企图取代或分享因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削弱而带来的利益。加之香港金融市场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和管理的不尽完善,都使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香港的优势和内地因素是加强香港国际经济中心地位的基

虽然香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它所具备的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与内地经济的关系使其在九七后的发展仍然充满希望和机遇。

作为著名的国际自由港,香港有不少经济赖以发展的条件。主要是:高度自由、开放的贸易与金融政策;健全的法制;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相当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及管理;以及较低的税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优越的地理位置,教育良好、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财政金融实力,这是加强香港国际经济中心地位的基础。

为了加强香港的国际经济中心地位,香港目前主要应在贸易导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方面下功夫:①大力发展香港转运市场和离岸贸易市场,维持香港与世界各地经贸联系的特殊地位;②利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尤其是科技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提高生产与贸易的效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可进一步转移至内地、尤其是华南地区;③针对香港银行体系中外资占绝对优势所造成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以及金融市场发展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如经营成本提高、“热钱”冲击等,应及时采取积极对策,防患于未然。

香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其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除了香港自身的因素使然外,中国内地因素也极其重要。从贸易关系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1978~1994年间,GNP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进出口总值增速年均16%,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4年的第11位,并于90年代初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结构性转变。与此相关:一方面,1978~1993年间,香港与内地贸易额增长了60倍,1993年达7,400亿港元,香港转口贸易的88%来自内地。另一方面,香港在内地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12万个,占内地全部境外投资的62.5%;实际投入资金476.8亿美元,占全部境外实际投资的61.7%。

从金融关系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资的需求使外资银行不断加强在港业务,希望借此分享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香港银行“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中国国内银行与企业的贷款急剧增长,近年内贷款总额由1991年底的151.6亿港元增加到1993年的194.8亿港元,增幅则由1992年的11.4%上升到1993年的15.4%;此外,香港银行还为内地安排了大量银团贷款,使香港成为筹组中国银团篡款的中心。香港股市则因中国企业H股的上市而更显活跃。同时,香港还成为连接内地与台湾经贸、金融往来的枢纽,1994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高达163亿美元,截止当年9月,台湾在大陆投资项目25,849个,实际投资73.4亿美元。

上述分析表明,香港与内地呈现出互相促进、唇齿相依的关系,经贸往来、金融关系十分活跃;彼此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香港要巩固其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除要加强自身实力外,内地的发展和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目前香港应当对以下两个方面引起足够重视:

第一,中国大陆已成为影响和决定香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因素,它不仅使两地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且进一步巩固了香港转口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陆因素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香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香港金融、工商界有必要继续发展这种关系,积极加强与内地的经贸往来与金融发展,促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发展。

第二,进一步加快香港与华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发挥联合发展的区域化优势。据统计,香港与华南地区所构成的经济区有近1亿人口,区内经济以年均30%的速度发展;大陆华南地区有近300万工人为港商生产、加工、组装用于外发加工的产品,承担了香港制造业生产的90%。这一区域是目前西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地区,也是国际资本投资的热点所在。香港与内地形成的这种前店后厂、唇齿相依的格局,既有利于提高香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巩固其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又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并带动内地走向更积极、更成熟、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是值得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加强的。

按照《基本法》确立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是促进香港繁

荣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证

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为使两地经济关系在九七后继续顺利发展,有必要对保持和促进香港繁荣发展的法律环境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首先,必须明确香港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严格按照《基本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文件处理九七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为了继续维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必须做到香港的货币金融制度不变,未来特区政府可自行制定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继续维持港元在香港的法定地位及发行方式;香港不实行外汇管制,继续开放金融市场。

其次,对两地经济关系应视同对外经济关系进行管理和运作,遵循国际经济活动的规则与惯例。香港与内地的贸易视同进出口贸易,两地金融往来视同国际金融活动,两地间的运输亦按国际运输进行管理。

第三,中央政府对内地实施的贸易法律、法规、政策及管理措施均不及于香港特区。香港以《基本法》为依据,自行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自行确定并负责执行特区内的各项经贸管理制度如关税、配额分配、产地证签发等。

第四,两地间的合同纠纷,无论是通过仲裁程序还是司法程序,均按国际惯例办理。

在上述法律环境条件下,应实施与此一致的、必要的政策措施:

1.继续支持、维护香港经济的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保持对国际资本的高度吸引力,从而巩固与提高香港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为此,必须注重维护和加强香港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保持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环境,防止任何特权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和不按市场规则运作引发的恶性竞争的出现。

2.继续扩大两地贸易,进一步深化两地经贸合作。要按照《基本法》规定及有关原则,坚决维护香港的自由港地位,保证香港继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通过加强对进出口货物的管理,打击走私及非法转口活动,改善和发展两地运输条件、服务管理水平等措施,促进转口贸易的发展。同时,要努力实现香港与内地更高层次的经济互补,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增加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把两地合作提升到新的水平,并注意发挥合作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多方交流、全面发展。

3.积极发展两地投资,开拓相关金融业务。内地有关政策应保持相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香港内地投资在税收、进出口、外汇等方面继续享受与外商投资企业相同的待遇;内地在香港投资和设立的企业不享受任何特权,与当地企业公平竞争。随着内地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业的发展,香港金融界应积极参与大陆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建、偿试开办人民币境外市场业务,并与内地互设金融机构,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金融合作。

4.建立两地协调机制,促进香港与内地贸易、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港、内经贸关系的紧密性和一体化趋势,以及九七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建立符合《基本法》和两地其他有关法律的协调机制,以达到沟通情况、解决矛盾、咨询协商、共同发展的目的,促使港内经贸、金融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标签:;  ;  ;  ;  ;  ;  ;  

一九九七年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_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