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湖南省肿瘤医院胸部内一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发生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感染,为PICC导管感染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护理提高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8月我院胸部内一科诊治的70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进行相关护理后感染情况,分析两组肿瘤化疗患者的相关感染因素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2.86%,对照组感染率为20%,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化疗患者的穿刺次数、合并症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化疗过程中,应用PICC进行输液,导管感染由多种因素造成,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结合易感的因素,制定相关护理策略,充分发挥PICC 导管的优势,更加显示PICC 导管的临床使用价值,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肿瘤化疗;护理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 sert-edce ntralca theter),简称PICC,作为一种静脉通道,由于具有安全、可长期使用,且能有效降低治疗过程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等优点,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PICC能确保化疗药物安全有效使用,同时能避免由多次刺穿带来的身体疼痛,且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但静脉置管增了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PICC严重的并发症是导管相关性感染[1]。为了分析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应用有效的防范措施来降低感染率,本文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8月我院胸部内一科诊治的70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11月—2015年8月我院胸部内一科诊治的70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5.7±12.1)岁,病程5-360d,平均(200±155)d;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6.7±13.2)岁,病程5-365d,平均(210±150)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共70例肿瘤化疗患者使用的PICC材料、品牌一致,都是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 4Fr 型 PICC,患者穿刺部位也一致,穿刺部位依次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位置10cm以上扎上止血带。相关穿刺部位要进行消毒处理,穿刺点使用10cm×12cm无菌透明贴膜覆盖。对照组患者采用穿刺护理、环境护理等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保持无菌状态、PCC置管后进行护理和预防、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进行相关护理后感染情况,分析两组肿瘤化疗患者的相关感染因素和感染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2.86%,对照组感染率为20%,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70例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感染率情况
70例肿瘤化疗患者的穿刺次数、合并症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肿瘤化疗患者由于要长期静脉注射化疗药物,若反复使用浅静脉穿刺进行注射,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多数化疗药物具有刺激性,给患者的血管带来一定的损伤[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PICC在导管种类。材料等方面不断更新,置管的方法和维护不断完善,但仍不能完全避免PICC导管的相关感染[3]。经回顾性分析,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有:①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导管,在进行PICC留置导管时,应选择合适的留置导管静脉,降低血管因素引起的局部感染率[4]。②尽量缩短PICC导管留置的时间,随着PICC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沉淀在导管上,给微生物寄生于此处提供营养,加速微生物的繁殖,提高感染的发生率[5]。③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确保是无菌操作,感染的风险随着无菌操作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的,所以无论是置管过程中还是置管后的护理过程中,都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这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因素。④肿瘤患者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化疗后,白细胞数目显著降低,免疫功能降低,尤其是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更高。
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有:①应选择弹性好、大且粗的血管进行穿刺,对导管进行双重固定,在穿刺部位覆盖敷料,并用胶布固定在皮肤上,定期检查导管的插入深度。②感染的细菌大部分来自输液接头、导管接口和皮肤,因此,在换药、封管和 输液接头的更换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整个操作是无菌的。③对带PICC导管出院的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一旦发现导管突出或是贴膜湿润,应立马来医院进行处理。④保持PICC导管畅通,若患者体位不合适会导致导管堵塞,经常注入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液时,易导致导管堵塞,因此营养液需和其他体液交叉注入,定期冲洗导管。⑤拔管时应用无菌注射器将导管连接,拔和吸同时进行,防止导管末端血栓脱落导致栓塞。拔管后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并覆盖敷料。
总而言之,在肿瘤化疗过程中,应用PICC进行输液,导管感染由多种因素造成,所以我们在操作过程中需严格规范护理操作,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结合易感的因素,制定相关护理策略,充分发挥PICC 导管的优势,更加显示PICC 导管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琼.PICC导管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30(1):75-78.
[2] 陈晨.PICC导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4(11):348.
[3] 吕洁文,李京花.PICC导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59(14):144-146.
[4] 牟建红.综合干预降低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期间相关性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 用医药,2014,9922):202-203.
[5] 曹晓欣,侯香传,关伟丽,汤群英.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02):169-171.
论文作者:王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静脉论文; 因素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