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100
【摘 要】目的 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1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后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盆底康复技术。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与盆底功能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盆底Ⅰ类纤维肌电压为(8.24±1.39)μV,对照组盆底Ⅰ类纤维肌电压为(6.31±1.52)μV;观察组盆底Ⅱ类纤维肌电压为(8.49±1.65)μV,对照组盆底Ⅱ类纤维肌电压为(6.58±1.57)μV;观察组盆底Ⅰ类、Ⅱ类纤维肌电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频、尿急发生率为8.75%,下腹坠涨发生率为26.25%,阴道松弛发生率为18.75%,均低于对照组的25.00%、52.50%、47.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盆底康复技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
引言
盆底肌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其对产妇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状态均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使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对发生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改善其盆底肌的肌张力,提高其临床疗效。为进一步证实此护理方法的临床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8年1~12月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4.5±4.6)岁;
体重58~79kg,平均体重(67.8±4.7)kg;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7.4±4.2)周;顺产25例,剖宫产5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5.7±4.8)岁;体重57~81kg,平均体重(68.2±4.4)kg;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7.3±4.1)周;顺产28例,剖宫产5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产后常规干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对照组产妇进行临床护理。常规护理的具体护理内容主要包括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常规的功能康复训练、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盆底康复技术,医护人员通过采用盆底康复仪的低频电来刺激女性盆底部位,以达到良好的康复理疗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展开康复理疗,一般在产妇产后40-42d后实施,分为四个阶段:(1)指导患者会阴收缩的练习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患者的排尿能力与阴道部位的收缩能力得到提升,3-4次/d,练习的频率为每天15-30min。(2)生物反馈类治疗,采用肌电图或压力曲线对患者肌肉活动进行测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盆底肌肉的评估阈值,对患者制定个案治疗,使患者的练习方式得到纠正[3]。(3)盆底肌肉的电刺激,采用盆底康复仪向阴道内输送低频电流进行刺激,2次/周,20min/次,治疗周期一般为2周。(4)肌纤维训练,主要对患者进行两类肌纤维的练习,2次/周,20min/次,治疗周期为2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在进行临床护理后的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情况。两组产妇在进行临床护理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后,应对其盆底肌肉的张力程度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分为1~5个等级,测量结果的级别越高,表示其盆底肌功能的恢复程度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依从性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对比
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盆底Ⅰ类纤维肌电压为(8.24±1.39)μV,对照组盆底Ⅰ类纤维肌电压为(6.31±1.52)μV;观察组盆底Ⅱ类纤维肌电压为(8.49±1.65)μV,对照组盆底Ⅱ类纤维肌电压为(6.58±1.57)μV;观察组盆底Ⅰ类、Ⅱ类纤维肌电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对比(,μV)
3讨论
盆底肌功能障碍多发生于女性分娩后,其主要是由于产妇在分娩时其盆底受到胎儿的挤压,进而使其盆底的拉伸程度延长,导致其肌肉出现高度扩张,从而使其盆底部位发生去神经改变、结缔组织分离等情况,最终导致其发生了盆底肌功能障碍。
临床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一般是实施盆底肌肉的刺激使肌肉张力得到增强,以此使尿控能力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方法,能使盆底纤维粗度得到增加,促进蛋白质的有机合成和代谢,最终达到肌肉舒张与收缩能力的提高。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接受健康教育、合理饮食等常规产后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盆底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应用神经肌肉电生理刺激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和生物反馈。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盆底Ⅰ类纤维肌电压为(8.24±1.39)μV,对照组盆底Ⅰ类纤维肌电压为(6.31±1.52)μV;观察组盆底Ⅱ类纤维肌电压为(8.49±1.65)μV,对照组盆底Ⅱ类纤维肌电压为(6.58±1.57)μV;观察组盆底Ⅰ类、Ⅱ类纤维肌电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频、尿急发生率为8.75%,下腹坠涨发生率为26.25%,阴道松弛发生率为18.75%,均低于对照组的25.00%、52.50%、47.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在早期接受盆底康复干预有助于盆底功能的恢复,促进盆底肌肉肌力的恢复。主要原因是在盆底康复干预下,患者对盆底肌肉进行了科学的训练,改善了受损肌肉处的血液循环,促进了盆底肌肉的恢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其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京美.盆底肌肉训练联合健康教育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9):1292-1293.
[2]毛翠萍.系统化盆底康复锻炼在产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6):152.
[3]李海涛,高淑红.盆底康复仪联合艾灸治疗阴道松弛的临床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8(02):95.
[4]董万慧,赵琳蕾,陈玉霞.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7,26(24):22+24.
[5]张国英.盆底肌锻炼促进产后康复的效果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7,26(23):45+47.
论文作者:林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患者论文; 产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电压论文; 纤维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肌肉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