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论文_刘丽

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论文_刘丽

刘丽 (黑龙江省鸡东县东海镇卫生院 158212)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10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100例健康人群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结论 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 低密度脂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129-01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阻塞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的心脏疾病,临床上以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最为常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而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小血管内的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直接原因[1]。大量资料表明,炎性反应和脂质代谢异常同时推动了该病的发生和进展,在脂质沉积的基础上合并内皮系统慢性炎症反应而形成动脉硬化斑块是冠心病的直接诱因。高敏C-反应蛋白是典型炎症标志物,具备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广泛用于各种炎症的诊断和评估。本文探讨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冠心病组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8岁~72岁,平均56.4岁。其中6例为稳定性心绞痛(SAP)、44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50例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照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人群。所有患者均来自同一地区,在性别、年龄以及生活习惯上差异不大。

1.2方法 入院后次日采空腹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血脂测定以酶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1.3~3.5mmol/L。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操作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其中高敏C-反应蛋白正常值<3mg/L。

2.结果

冠心病组100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为(8.21±4.26)mg/L,低密度脂蛋白检测结果为(4.43±1.16)mmol/L;健康人群组100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为(1.21±0.26)mg/L,低密度脂蛋白检测结果为(2.58±0.51)mmol/L。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在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分别为(2.61±0.46)mg/L;(8.51±1.36)mg/L;(10.21±2.26)mg/L。

3.讨论

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机制。由炎性或非炎性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细胞因子通过相互作用,在慢性炎症反应过程中参与了级联放大效应,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在血管壁的依附、聚集、迁移和增殖。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炎症时相性反应蛋白,是机体炎症存在的客观标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荚膜C多糖物质反应的急性期反应蛋白,1930年由Tillet和Francis[2]在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发现能在钙离子存在时与肺炎球菌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是人类最重要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作为人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活性、刺激单核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表达和其他免疫调控功能。大量研究证实,肺炎衣原体、人类巨噬细胞病毒等病原体会导致血管内大量高敏C-反应蛋白沉积,高敏C-反应蛋白成为炎症细胞的受体,能够活化炎症细胞,从而引起血管内皮受损,使NO功能降低失去活性,NO很快被分解并释放大量的自由基,引起血管功能失常,导致动脉硬化,最终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其致病机制可能是[3]:①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时,血液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调节巨噬细胞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转化为泡沫细胞;②高敏C-反应蛋白与单核细胞结合诱导组织因子表达,纤维蛋白合成并激活X因子使组织纤溶失衡;③促进凝血过程发生及血栓形成;④激活粥样斑块内的补体系统,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强不稳定斑块的血管活性。高敏C-反应蛋白对于冠心病患者预测易损斑块的破裂具有很高的价值,其浓度增高与冠心病发生率的增高密切相关,是粥样斑块不稳定和冠心病病变活跃的标记,是冠心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子。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在冠心病的防治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得极其重要。由于低密度脂蛋白能准确地反映个体患冠心病的危险程度,所以以 低密度脂蛋白作为主要观察指标。

本组结果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在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也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这说明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在诊断冠心病中有特异性,而在诊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上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联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建金,刘艳芹,张林等.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脑钠肽的测定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 134-135.

[2] 刘翠兰.高敏C反应蛋白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5): 617-618.

[3] 熊军,陈铭,柳文菊等.冠心病患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的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4): 483-484.

论文作者:刘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9

标签:;  ;  ;  ;  ;  ;  ;  ;  

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论文_刘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