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现实主义论文,当代论文,主义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有一句名言:“文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故事。”换言之,文学是有传统的,一个时代的文学,是它前面一个时代文学的继续。
当代英国小说的前面一代,是英国现代小说。英国现代小说于20世纪初开始萌芽,在20年代达到高潮,到了194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相继谢世,把小说改造为表达现代意识之工具的创造性历史阶段就此告终。毫无疑问,这个阶段是出类拔萃、不同凡响的,它对于今天的英小说创作来说,仍然关系密切、意义重大。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前面这个时代留下的丰富遗产,包含着两种不同因素。按照当代英国评论家A·S·拜厄特和罗那特·宾斯的说法,现代英国小说留下了两种传统。〔1〕
第一种传统以亚诺德·贝内特、高尔斯华绥和H·G·威尔斯为代表。他们所遵循的创作原则是现实主义,或者用西方评论界的术语来说,是“前先锋派”的(Premodernist)。这几位作家虽然风格各异,但他们都尊重18、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传统,菲尔丁是这种传统的鼻祖。这种传统侧重于小说的模仿现实、记叙历史功能。认为小说应该记录社会发展演变和重大历史事件,并且通过“情节”与“人物”之间的交流来表述。从思想内容来看,这种小说都以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问题为题材;从表现手法来看,都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注意思维逻辑性、时间安排的顺序性和文字表达的清晰性。
第二种传统以亨利·詹姆斯、D·H·劳伦斯、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为代表。他们所遵循的创作原则,用西方评论界的术语来说,是“实验主义”的,其远祖可以追溯到斯特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实验主义侧重于小说的虚构功能,强调探索小说本身的形式结构,挖掘其象征主义的潜在内涵。这几位作家也是风格各异的,但他们都企图突破或扬弃18、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对小说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手段作各种各样的探索实验,从而开创一种新的格局。他们的作品,从思想内容来看,不一定反映重大社会政治题材,而往往更重视对于人的自我本质和小说的美学意义之探讨,从表现手法来看,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忽视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客观描绘的倾向,而热衷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潜意识本能的披露和主观感受的表现。他们认为,艺术技巧的精雕细镂和形式结构的标新立异比思维的逻辑性、时间的顺序性、文字的清晰性更为重要。总之,他们带有一种反理性、反现实、反传统的色彩。
在20世纪英国小说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这两股潮流此起彼伏、交错重叠,呈现出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这两股潮流在英国小说界象走马灯似的交替更迭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于理性、宗教、国家、道义等传统观念的信赖,产生了精神危机。有些人醉生梦死,也有些人怀疑思索,觉得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救药,就把目光转向小说本身,关注其形式结构,同时也把目光转向人本身,关注其命运和内心世界。在柏格森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亨利·詹姆斯小说美学影响下,现代主义实验小说成了20年代英国文坛主流。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1932年英国失业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5%;在1930—1932年之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千多次罢工;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7年德日意组成法西斯三国轴心,新的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在这种形势下,人们的注意力被紧迫的社会矛盾所吸引,直接反映这些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小说就在30年代占了上风。
1939—1945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骇人听闻的暴行和战后的贫困与混乱使一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人的本质深深怀疑。象贝克特那样的小说家,以存在主义哲学为依据,用荒诞象征手法写出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感到的幻灭和绝望。因此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实验主义有重新抬头的趋势,S·贝克特、M·劳里和D· 琼斯的实验小说和戈尔丁与默多克的哲理寓言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而且他们的创作都开始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
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战后劳动人民生活条件恶劣,阶级矛盾尖锐。为了防止东欧革命浪潮扩展到英国,工党政府实施了银行和部分工矿企业“国有化”、“充分就业”、“教育改革”、“普及医疗保障”等政策。1954年,英国成了“福利国家”,劳动人民生活有所好转,但阶级剥削和压迫继续存在,彻底改革社会的希望终成泡影。1957年,英法军事入侵埃及失败。英国国际地位江河日下。这一切在人民心中播下了愤怒的种子。普及教育的结果,造就了一代工人阶级和中下层出身的新知识分子,这些青年叛逆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怒抗议形成了50年代一股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60年代,英国工业实现了自动化,政府的高工资、高物价、高消费政策带来了经济相对繁荣,但精神空虚、思想混乱和“代沟”也在不断加深。7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人进一步受到物的支配,一律化的节奏、紧张的工作使人心烦意乱,石油危机又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马克思早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当代英国小说自然不可能长期置身于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潮流之外。50年代那种充满自信的地方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中,在资本主义经济复苏和欧洲一体化的气氛中开始崩溃了,实验主义势头加强了,英国小说的重心转移了,和国际潮流合拍的后现代主义成了英国小说的主流。
从70年代末至80、90年代,调和折衷的新保守主义成为强大的国际性社会思潮,过于激进的思想和标新立异的态度不受欢迎,对于往昔的传统人们却抱有一定的怀旧情绪。在这样的大气候下,英国小说界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把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包括现代和后现代的各种实验)兼收并蓄的折衷主义潮流。
文学潮流和作家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但是,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文学流派亦可以同时并存。例如:在5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和实验主义小说创作是英国文坛上相互竞争的两股力量。西利托和斯托利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来表达他们的愤怒,他们的小说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金斯利·艾米斯和约翰·韦恩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来表现他们的愤怒,带有偏激性和动摇性;莱辛和特拉布尔是站在妇女解放立场来表现她们的愤怒,离不开女性的生活,安格斯·威尔逊和威廉·柯伯是站在保守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来表现他们在社会改革浪潮中的失落感和焦虑感。同样是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们的个性却各不相同。至于贝克特的荒诞小说和戈尔丁、默多克的哲理寓言,虽然都是实验主义小说,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更大了。正是不同的立场、视角和不同的小说观念、艺术手法,造成了50年代英国小说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如今站在90年代回顾50年代英国小说, 似乎实验主义的成就更为引人注目, 贝克特和戈尔丁分别在1969年和1983年获诺贝尔奖,默多克在1979年获布克奖,他们的创作至今仍是国际学术界研究讲座的热门课题。愤怒青年派却早已事过境迁,无人问津,然而对于50年代的英国读者和批评家而言,愤怒青年派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主流,实验主义小说居于次要地位。这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大环境决定的。
在20世纪英国小说发展过程中,有时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有时实验主义占主导地位。这种变化似乎带有一定的规律性。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变化,反映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学中来,也就出现了一定的周期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现实主义往往占上风。当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相对繁荣、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实验主义往往占优势。在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矛盾激化的年月,各种各样紧迫的社会问题纷至沓来,需要人们去解决,确有燃眉之急,谁还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精致的艺术、微妙的心理分析和象征性的哲理寓言?评论家为社会舆论所左右,势必推崇直截了当地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等到危机过去之后,人们痛定思痛,才会回过头来从哲理方面探究人的本质,寻找造成人类社会悲剧的根源。此时紧迫的社会矛盾已经有所缓解,人们方始注意到现实主义小说在艺术上似乎还有不足之处,缺乏内心的深度,缺乏形式的完美,缺乏哲理和诗意。相比之下,实验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更有时代气息,因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评论界也就对它刮目相看了。然而不管评论界的估价如何,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这两股潮流在20世纪英国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过在一定的时期之内,其中一股潮流屈居次要地位,因而暂时被人们忽视罢了。以上是80年代初我开始研究20世纪英国小说之时对于两股潮流交替更迭的粗浅分析〔2〕。当时我已经发觉, 这种社会学的分析只涉及到浮于表面的外在原因,尚未深入到小说艺术的内在结构,尚未找到引起变化的内在原因。后来我读了戴维·洛奇的论文集《小说语言学》、《处于十字路口的小说家》和《现AI写作作的模式》〔3〕, 觉得洛奇的小说语言学研究的确可以揭示出英国小说潮流交替更换的内因。
洛奇把20世纪英国小说分为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三大类型。所谓反现代主义,就是20世纪新语境中的当代现实主义。这种小说观念尊重古典现实主义传统,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和记叙,它追求历史境界,重内容而轻形式,它所表达的意义是确定而清晰的,它所采取的叙事方式是转喻的、散文的。现代主义小说观念扬弃古典现实主义传统,认为艺术来源于艺术,艺术是创造性虚构,它向往音乐境界,注重形式结构(联贯、封闭的形式),它所表达的意义是确定而又隐晦的,它所采取的叙事方式是隐喻的、诗化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观念把现代主义的先锋性、否定性、颠覆性发展到极端,一方面它和现代主义一样否定古典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它又否定现代主义贵族化学院派风格和强烈的主体意识,它宣布主体已经死亡,藐视和怀疑一切传统。这种小说观念认为生活即艺术,采取一种反创造、解结构的态度,向往虚无境界,反对完美艺术形式(使用分裂、开放的形式),它所表达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它所采用的叙事方式是荒诞的(悖论、断裂、偶合、戏拟、短路)。
洛奇指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在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之间,交替更迭轮流支配,就象钟摆一样有规律地在两极之间摆动,而摆动的周期大约是十年。20世纪的最初15年中,反现代主义占优势,吉卜林和哈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和乔治时代诗人的作品享有盛誉。1915年至整个20年代,现代主义占优势,乔伊斯、伍尔夫、劳伦斯、艾略特的杰作相继问世。在30年代,钟摆向另一端摆动,一直到40年代上半期,奥威尔、依修伍德、格雷厄姆·格林和伊夫林·沃的反现代主义小说和斯蒂文·史班德的诗歌很受欢迎。1945年以后,钟摆往回摆动,亨利·詹姆斯和查尔斯·摩根精美优雅的小说和艾略特的现代主义诗剧流行。50年代中期,钟摆又摆向反现代主义方向,运动派诗歌和愤怒青年派小说执英国文坛之牛耳,到了60年代后期,英国文学中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交替领先的钟摆运动停止,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驱动钟摆运动的张力消失,外部的两极摆动转化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本身内部的两极波动。隐喻性的现代主义作品和转喻性的反现代主义作品为什么会交替领先呢?这是因为作家只能在隐喻和转喻之间作出选择,而文学样式的变化犹如服装或家具,用久了都会使人厌倦。实验主义以新奇取胜,时间一久,它就变得陈旧而失去使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于是简洁淳朴的文学形式反而显得更为清新悦目。批评家和读者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换换胃口,作家就要相应地转换方向,这就是产生钟摆运动的内因。
洛奇的小说语言学研究,阐明了20世纪英小说潮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他在理论上的一大贡献。1989年,我在伯明翰大学作伍尔夫小说研究的学术报告,和洛奇教授个别交流时,婉转地提出了两条修正意见。洛奇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的综合,它消解了钟摆的张力,因此在后现代主义出现时钟停止摆动。我觉得后现代主义包含了对现实主义的批判和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它在本质上是先锋性、颠覆性、实验性的,而不是折衷性的。如果把20世纪英国小说的潮流变更起伏不是理解为钟摆在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之间摆动,而是理解为钟摆在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之间摆动,或许就更为妥帖。因此,在我看来,钟摆真正停止摆动的时间,不是在后现代主义出现的60年代末,而是在真正调和折衷的“后小说”出现的80、90年代,而后现代主义在这张变动图式上的定位决不是正中,而是偏于实验主义那一极。到了80年代末,英国小说发展的实际情况足以证实我的上述观点。此外,我认为20世纪英国小说潮流的交替更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螺旋形上升模式来阐明,比洛奇所用的钟摆模式更为贴切。钟摆是在两个固定的极点之间摆动,摆动一周即回归原点。而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否定之否定”,决非回归原点。运动的轨迹虽然返回原来的方向,但是已经上升了一圈,并且将不断地作圆周运动,循环不已地上升,这才是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例如,J·G·法雷尔1973年获得布克奖的历史小说《围攻克里希普纳》和以往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不同,它的价值远远不止是一部史料翔实、平铺直叙的历史小说,在紧张激动的表层叙事之下,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潜在意义。又如,戴维·洛奇的校园小说,和愤怒青年派的校园小说明显不同。洛奇校园小说的表层叙事结构近似于现实主义的传统模式,然而在表层结构之下深深地埋藏着某种哲理内核,它的意义比那个表层外壳重要得多,而且洛奇本人在他的论文中明确表示,他的作品“基本上属于反现代主义,但其中也吸取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成分”。他的作品决不是回归到传统现实主义,而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三者调和折衷的“后小说”,这就是当代英国小说的发展趋势。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后退。在历史车轮向前滚动之时,车轮上的某一点,可以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接触地面。但每一次重新接触地面,车轮已往前滚动了一周,而不是停留在原地。事物发展的轨迹是螺旋形上升,决不是直线进行或简单重复,英国小说创作的潮流,决不可能“回归”到狄更斯时代或愤怒青年时代!
我曾读到一位外国文学界前辈在《文艺报》发表的长篇论文。他认为,20世纪即将告终,尘埃已经落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过眼烟云,只有现实主义永放光芒,世界文学发展趋势是“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这个论断至少是不符合当代英国小说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何有回归传统之说?或许是由于跳过了细读文本这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只看到一些作品的表层外壳,没有深究其内在的、深层次含义,只看到近似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因素,忽略了多种因素的混杂并存。也有可能是由于某种思维定势,把现实主义定于一尊,认为浪漫主义就略逊一筹,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视作歪门邪道。我们实在无法苟同这种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
20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轨迹,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调和折衷、兼收并蓄的“后小说”。它不断地在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之间循环往复。引起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对不止社会生活环境这个外因和小说语言变化这个内因所引起。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基本原理,可绘出如下示意图。这张概括性的示意图提示我们,似乎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寻找英国小说发展变化的原因。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社会思潮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读者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此外,电影、电视等视听艺术的出现也迫使小说艺术不断发展变化,否则它就无法与这些新的艺术品种竞争。
从学科交叉角度来看,现代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的成果对英国小说的发展变化起了催化作用。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柏格森心理时间说,对于现代英国小说中的时间观念的改变起了很大影响,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意识的多层次性,促使小说人物由单维平面形象发展为多维立体形象,由单一性格发展为复合性格。从比较文艺学角度来看、绘画、音乐、戏剧、电影、诗歌对于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都作出了它们的贡献〔5〕。
绘画影响小说艺术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现代主义小说家热衷于捕捉瞬间的印象,就是受到印象派画家用光、色变化来反映自然界瞬间的印象的启发。不少小说家借鉴了绘画的透视法,远景粗略,近景细绘,浓淡疏密,错落有致,使小说中的画面具有较多的层次感。后现代小说的拼贴、组合,或许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论不无关系。
音乐与小说的关系更为密切。它的第一个贡献是“主导主题”的运用。伍尔夫用以象征拉姆奇夫人性格的灯塔之光芒,就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导主题。要是没有主导主题的统摄。《尤里西斯》就难以卒读。音乐对小说的第二个贡献,是叙事的复调性。复调音乐使用对位法,由两条或更多独立对等的旋律构成,以反向或斜行方式同时进展,互相交织成一个整体。现当代英国小说的多角度叙事方式,就是脱胎于复调音乐。这种叙事的多音性,在其多方位、多层次变化之中,保持着统一的强度和气氛,有利于表现人物多层次复合的性格整体。音乐的第三个贡献在结构方面。例如,《到灯塔去》借用了奏鸣曲结构,《尤里西斯》中有关海妖的段落借用了赋格曲结构〔6〕。音乐对小说的第四个贡献, 是以它的节奏感影响了现当代小说家,促使他们去追求一种节奏和韵律之美。
现当代英国小说常用内心独白或多角度独白,而独白的始作俑者,却是戏剧。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独白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段。哈姆雷特感到有自我内省的需要之时,就使用独白,这是一种白昼梦幻式的内心意识流露。小说家们毫无疑问是从这里受到了启发。
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也影响了现当代英国小说家。他们效法电影艺术,把现实生活中相距甚远的片段相连接,用来表现意识流动中的时空跳跃转换。除了镜头剪辑之外,对于电影声、光、迭影、闪回、幻觉等手法的借鉴,也丰富了20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表现力。至于象征派诗歌对于小说艺术的影响,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局限于象征意象运用。内心独白好比无韵之诗,它更接近于诗的抒情性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逻辑性,思绪的跳跃和情绪的变化,亦与诗歌相仿佛。现代主义英国小说理论家伍尔夫,甚至主张未来的小说应该是一种“诗小说”,它不局限于个别人物的悲欢离合,而着眼于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于梦幻和理想的追求。这种超脱的题材和视野,可以说原来是属于诗歌的特征。
如果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问题,我们可以把小说艺术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包含若干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输入和输出,控制和反馈。系统内外和系统本身的各成分之间,都有信息的传递和转换。上面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学科交叉角度、比较文艺角度来谈问题,是着眼于从系统外部输入信息,是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现在让我们换一个层次,来考察小说艺术这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必须指出,来自系统外部的这些信息,并非直接输入小说艺术系统,而是先要通过小说家这个中介。小说家接受了来自社会生活、交叉学科、文艺比较、文学理论诸方面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与来自读者、来自批评家方面的反馈信息相比较,得出校正信息,然后再输入到小说艺术这个系统中去(请参阅示意图)。换言之,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是受到小说家控制的,小说家是施控系统,小说艺术是被控系统,而小说家本身又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然而,小说家不是机械的信息矫正器,他在处理信息时,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20世纪英国小说家在控制小说艺术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向它输入了大量信息。或许其中有两个信息最为重要。一个信息是必须加强小说艺术的真实感。因为,从社会生活、文学理论、批评家和读者传来的各种信息和反馈信息,对于小说艺术的真实感都曾提出很高的要求。亨利·詹姆斯甚至把真实感列为一部小说最重要的优点。这是小说家控制小说艺术发展方向时不得不加以郑重考虑的问题。另一个信息,是要丰富小说艺术的表现力。因为,从社会生活、文艺比较、交叉学科方面传来的信息,使小说家认识到丰富小说艺术表现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谓必要性,是指小说家感到19世纪的艺术手段已不足以反映或表现20世纪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所谓可能性,是指小说家借鉴了其他文艺形式的方法技巧。又从交叉学科受到启发。对于如何丰富发展小说艺术的表现力已胸有成竹。当然,大家都欢迎丰富的艺术表现而讨厌枯燥的空洞说教,这也是小说家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反馈信息。
正是小说家对于小说艺术的真实感和丰富性的新要求,触发了小说艺术这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要加强小说艺术的真实感,首先必须把叙事这个子系统加以变革。因为,象18、19世纪小说家那样大发宏论的全知全能叙述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我们在电视机屏幕前看足球比赛时所听到的讲解员刺耳的画外音。)因此有人提出作家退出小说的主张,由人物角色自己来叙述故事。这样就由一个叙述者变为众多叙述者,由单视角变为多视角,由单调叙述变为复调叙述。这就促使小说艺术其他子系统发生一连串变化。
人物子系统首先要发生相应变化。它由被叙述者变成了叙述者。它可以在对话中叙述外部事件,但其内心活动又由谁来叙述?还是它自己!人物的自我内省、自我分析构成了内心独白,这又反过来丰富了叙事子系统,并且影响了语言子系统。人物的重心就由外部活动转移到内心意识,人物的心理层次和深度,自然就增加了。其必然后果,就是人物形象的主体化和人物性格的复杂化。
变化立即波及到情节子系统。小说家要强调真实感,不得不放弃18、19世纪小说那种曲折离奇、无巧不成书的情节,而一旦采用了平凡真实的情节,它对一般读者的吸引力就下降了。然而,人物的变化却迫使情节的地位继续下降。情节是由外部事件组成的。外部事件本来在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小说家退出小说,外部事件最主要的叙述者就消失了。而作为叙述者的小说人物,其重心已由外部转向内部,外部事件就下降为释放内心意识流动的触媒。因此,情节的地位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结构子系统与前面三个子系统密切相关。原来由小说家担任叙述者时,以情节的变化为线索,形成一个平面之内的线状结构,最后由叙述者把几条叙事线索收拢,归并成大团圆结局。现在小说家退出小说,情节也微不足道,由不同人物来担任叙述者,于是就有了几个不同的面,而人物本身又有不同的层次,小说的结构就必然发展成为多维立体结构。
语言子系统当然也不例外。原来由小说家担任叙述者,小说语言染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现在叙述者由人物角色担当,小说语言就具有众多人物各不相同的个性色彩。因此,小说语言的色彩和音调,就变得更丰富了。同时,人物由于自我表现的需要而使用了内心独白,独白语言是感情丰富、变换多端的语言,这就使小说语言和诗歌语言、音乐语言更为接近了。
英国小说在20世纪初由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小说艺术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连锁反应,大致上就是如此。为了节省篇幅,英国小说在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折衷主义各个阶段的具体变化,不再赘述,以上分析即可说明,20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演变,以及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往复循环,既有多方面的外部原因,也有多方面的内部原因。因此,我们的文学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分析方法。如果仅仅运用单一的社会学方法或语言方法,恐怕难以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注释:
〔1〕A·S·Byatt:People in Paper House,Attitutes to ‘Realism’and‘Experiment’in English Post-War Fiction;
M ·Bradbury and D·Palmer(eds.),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London:Arnold 1979.
Ronald Binns:Beckett,Lowry and Anti - Novel; 同上。
〔2〕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概观》,《外国文学报导》1981 年第5期。
〔3〕 David Lodge: Language of Fiction: Essays
inCriticism and Verbal Analysis of English Novel. Routedge andKegan Paul.1966.David Lodge:The Novelis at the Crossroadsand other Essays on Fiction and Criticism, Rortledge andKegan Paul,1971.
David Lodge:The Modes of Modern Writing: Metaphor,Metonymy and the Typoloy of Modern Literature,Edward Arnold,1977.
〔4〕瞿世镜:《回归现实主义?——当代英国小说刍议》, 《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5〕〔6〕瞿世镜:《音乐、美术、文学:意识流小说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