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风险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风险问题研究

王志浩[1]2016年在《央地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财政制度安排体现和承载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方面的基本关系。在复杂的央地关系中,围绕财政-税收展开的权责斗争,一直处于焦点问题的前列。可以说,一部国家改革史,就是一部波澜起伏的财政史。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建国以来有过多次“收权—放权”的循环。当过度放权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不利于管控时,中央就倾向于收权整顿;反之,因集权过度而导致经济结构僵化、流动性低而导致社会发展放缓时,中央就重新放权以搞活市场。尽管有“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各种批评,但这些举措仍使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国民经济总体状况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自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重新夺回经济话语权,而地方财权大大缩水。受市场化改革驱动,地方政府建设热情高涨,但建设资金需求与可用财力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而国家《预算法》一直没有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在这一现实矛盾下,诸多地方政府绕开法律红线,通过银行信贷、债券、信托、理财、资产债券化、融资租赁等多种渠道寻求资金支持,事实上形成了政府的强大举债能力。无论对于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债务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筹集到大量资金,成为经济建设和城乡发展的显着推进器,地方繁荣与活力的累加,客观上也做大做强了中央政府的实力与底气,中央乐见其成;另一方面,融资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地方财政风险日益加大,中央兜底的意愿下降,困难凸显。最终,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的新常态下,中央政府开始强力约束地方债务扩张,并通过多种政策组合,试图重建央地财政关系,实现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升级换代。本文正是试图从央地关系的核心视角,来重新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事实,理解贯穿其中的制度约束、行动选择和治理逻辑。就理论关切而言,本文的重心不是描绘当下地方政府债务的确切规模以及治理路径,而是其背后央地关系的演化和博弈逻辑。在研究方法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经验分析与规范假设并重、解释为主而解读为辅的演绎推理方法以及多阶层—多偏好的行动逻辑观察方法。本文遵循事实与学理互证,单视角与多视角迭加,历史与现实并重,宏观思考微观切入、微观进去宏观出来的多元化思考模式,层层追问,力图在理论研究和对策应用上皆有斩获。同时,本文尽力节制习见的善恶价值判断,不对地方债务的发生及规模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回到历史和事实本身,梳理央地关系的行动逻辑及其动力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的发生与防控,还原为现实世界的多因素复杂互动。在研究策略选择上,本文试图将财经事件与社会变革整合研究,将地方债务的生成逻辑拓展到更广阔的学理空间中。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部分,一是政府债务规模的分析,多由财政或经济学研究者完成;二是债务风险应对的应用分析,多由实务政府工作者完成。本文希望通过政治学视角的介入以及基于对历史、制度和各方行动逻辑的梳理分析,能够丰富和拓展对这一议题的理解,探讨建立跨学科综合视野的可能及路径。在写作结构上,本文做了一些尝试,将改革历程与博弈过程融合,通过文本安排来呈现某种动态结构,用“找钱-分钱、缺钱-借钱、借钱-赚钱、邀功-赖账、土地-信用、脱缰-重构”这六组核心概念,重新建立了理解地方政府债务从早期到后期,从小借小用到可能失控的分析框架。这六组概念既勾画了地方政府债务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格局,也提供了理解这种格局的制度动因。“找钱-分钱”是财政问题中央地关系的核心;“缺钱-借钱”诠释了借债兴起的早期逻辑;“借钱-赚钱”则是地方政府从被动转向主动的扩展行动;“邀功-赖账”形成了借债的内在动力;“土地-信用”则构成了债务做大的外在支撑;“脱缰-重构”给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的判断及其治理路径。这六组核心概念表现出的时空-结构张力,构成了本文解剖地方政府债务的央地视角。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文献回顾与述评,梳理了政府债务学术研究的西方脉络,展现了中国学术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探寻,还带入了央地财经高官的政策表态。第二章是学理基础,辨析了从央地视角解释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四种经典理论,包括“收权-放权”策略调整的改革视角、地方政府相互竞争的激励视角、财政联邦主义的分权视角和实验主义治理的实践视角。第叁章以“找钱-分钱:财税改革中的央地博弈”为题,再现了1993、2001年一大一小两次财税改革的时空背景,运用亲历者回忆录的素材,对地方政府两次作弊的典型案例,勾画了央地博弈的鲜活画面。第四章以“缺钱-借钱:分税制与早期债务的形成”为题,着重回答了早期乡镇债务兴起的逻辑。第五章以“借钱-赚钱:融资工具创新与地方债务走高”为题,将经济改革新时期的地方债务激增,理解为融资工具创新。第六章以“邀功-赖账: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的正反激励”为题,对地方债务攀升的官僚集团行动给予了学理解释。第七章以“土地-信用:地方政府债务的杠杆放大”为题,描绘了地方债务最终走到惊险高度,依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和政府效用,它在释放治理风险的同时,也为中国发展和城市焕然一新做出了重要积极的贡献。第八章以“脱缰-重构:债务治理中的央地关系新格局”为题,解读单一制架构的中央政府如何在逆境下挽回局面的出牌路数。最终的结语,简要讨论了驱动中国经济奇迹的竞争性地方政府,走到了由盛而衰的新拐点。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问题,本文认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改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局面,争取做到权责相匹配;完善官员考核与激励机制,打破GDP至上论;不断拓宽地方政府合法举债渠道,授予地方政府以发债权,保证投融资机制健康运转;规范债务管理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实施预算硬约束,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陈冠佑[2]2007年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预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中尤为突出,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六章,在第一章绪论中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情况。第二章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国内外不同发展时期的政府债务风险理论。第叁章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类别进行了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进而总结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与影响。在第四章中从经济体制转轨、财政体制不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经济周期波动和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等方面入手规范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为探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前四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五章首先从政府债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以政府收支流量为主变量的债务可持续性动态模型,对地方政府收支流量状况的改变如何影响政府债务运行模式进行动态分析,得出了实现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条件。接着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分析,设计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判标准和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预警指标和预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价。最后在本文的第六章,提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王彩丽[3]2017年在《中国现阶段财政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财政风险,是世界各国财政运行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迫切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缓解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财政赤字与债务水平的攀升,原本分散的经济风险积聚成政府头上的财政风险乌云。欧债危机与美国的“财政悬崖”,都是财政风险不断累积带来的恶果。2014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叁期迭加的新常态。经济告别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财政也步入了新常态,由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驶入了中低速增长的轨道。面对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减收增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发挥它们在稳增长、调结构方面的作用,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凸显。不断累积的财政风险极有可能引发财政危机甚至经济危机,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建立起对财政风险的评估和预警机制,以便实现对财政政策运行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实时监控,进而及时发现并规避所面临的财政风险。如何才能实现对财政风险程度的评估,挖掘诱发财政风险问题的原因,提出实现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治理与风险防范措施,守住财政风险不爆发的底线?本文按照理论研究、实证检验、因素分析、防范措施和对策建议的基本路径展开。在具体的研究路径选择中,将中国经济运行及与政府财政活动相关的财政政策、税收管理与预算体制、财政收支、政府债务等纳入中国财政风险形成的因素体系内,以考察它们对中国财政风险程度的“贡献率”。首先,利用理论研究、定性研究、规范研究,分析财政风险的起因、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结果;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实现定性分析向定量研究的转换,把引发财政风险的因素指标化,并确定它们在财政风险形成中所占的权重;然后,在实证检验方面,本文既运用了概念性、表述性模型来进行理论铺垫,也对具体财政风险程度进行了计量评估,主要步骤是先利用理论分析和GARCH模型,确定各风险指标的风险区间,再对财政风险指标进行区间映射和权重确定,构建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财政运行特点的非参数模型财政风险评估系统,然后计算各风险子系统的风险指数和财政风险的综合指数。最后,结合中国当前特殊的经济形势及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王晓玲[4]2003年在《县乡财政风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政在经济稳定、资源配置、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资金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的收入牺牲,许多国家在处理财政问题上都注意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特别是在当今私人资本流量增加、动荡性加大情况下,由于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政府对风险尤其是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的风险难以做出准确预测,风险尤其是隐藏的风险对财政造成的冲击往往具有突发性,影响财政的长期稳固性。因此财政风险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对财政风险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体制改革本身是一个大的利益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大量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往往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作为政府而言,担负着维持社会安定、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责任。当社会出现不稳定的潜在可能性或发生社会混乱时,政府有责任进行防范和化解,这必将加大财政的负担和压力。 县乡财政在财政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运行状况关系到整个财政体系的稳固,也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县乡财政赤字不管账面赤字还是隐性赤字都十分严重,赤字县乡比例较高,债务负担沉重,基层财政的稳固性受到了严重威胁。与其他级别财政不同,县乡财政更多地面临乡镇、农村及农民与农业发展的问题,基层财政不堪重负,县乡应付风险的能力受到了财力的牵制。 本文试图从县乡财政风险的叁个方面,财政决策者机会主义风险、债务风险、财政收支秩序混乱风险,剖析财政风险背后的原因,即政策及考核指标压力、财政困难、体制不完善、管理制度(包括债务管理和财政收支管理)缺陷。根据风险形成原因,提出防范与化解的对策与措施。本文的写作框架大致如下: 文章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写作思路。针对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对于财政风险的分析为后文论述县乡财政风险做好理论铺垫。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政府财政风险的一般理论,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角度分别阐述财政风险的一般表现。对中央财政风险,分析了中央政府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的缘由以及中央政府承担的风险。对地方财政风险的一般分析,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给出财政风险的特征以及表现。在此部分中还尝试对财政风险和财政内部的几种现象和名词加以解释和辨析,并稍加详细地阐述当前财政风险隐藏的缘由。 第叁部分详细分析县乡财政风险的表现。除了描述与一般地方财政风险的特征相似之处,还分析了县乡财政自身特点,总结出我国县乡财政风险的表现:财政决策者机会主义风险,政府债务风险,收支秩序混乱风险。此部分根据中国县乡特点,结合国外研究成果,在调研数据和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主要的县乡财政风险。 第四部分分析县乡财政风险成因。针对第二部分的县乡财政风险表现,探讨财政风险背后的原因:一是政策和考核指标压力;二是财政困难加压、难以维持平衡;叁是体制性原因促成财政风险,其中分析了财政体制弊端和不足,探讨了深化改革财政兜底风险;四是财政收支管理和债务管理制度缺陷。在县乡财政困难原因分析中,笔者从制度角度考虑,认为国家经济发展赶超战略剥夺了农村发展的机会,户籍管理制度剥夺了农民境遇改善权利,以及政府机构臃肿,这些都使县乡财政举步维艰。 文章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根据县乡财政风险形成的成因分析,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对策与建议:(1)彻底改革不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建设需要的政府考核制度,减轻政府的政策考核压力;(2)在宪法范围内明确各级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3)发展县乡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精简机构和人员,减轻县乡财政压力;(4)改革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财税制度,特别是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和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这“两个基础”的建设和投入,实行城乡均等化财政服务,消除城乡有别的财政二元体制,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和提升农民的社会福利;(5)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企业经营体制、银行经营体制,从财政体制外防范与化解县乡财政风险;(6)切实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和债务管理体制建设,从监管制度上为县乡财政风险问题的防范与化解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李龙[5]2012年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与化解》文中指出为了应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以调控,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势头。地方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必要和有效的监管,进行不规范的融资,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负担日益严重。融资规模巨大,而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有限,我国地方政府积累已久的债务风险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所存在的隐患,如此一来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的预警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工作。就理论而言,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涉及财政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全面的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对传统的预警方法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更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在建立预警分析的基础上,又对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如提高地方财政能力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工作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创新点与难点等。第二章,文献综述与评析,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认真梳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的理论资料,涉及到基本的政府债务相关理论、政府的债务预警机制和债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涉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有关理论。这些理论是本文研究工作的基石,因此在文献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对某些重要文献进行综合评析,这将有助于笔者在随后的个人研究活动更好地加以借鉴、引证,以充实、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第叁章,在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笔者系统地展开了关于政府债务理论的阐释,属于规范研究内容。笔者力图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关于有特色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理论,并且以此作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首先阐释了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接下来深入研究地方政府债务理论,重点探讨如何规范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事业和建立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的工作。最后还分析了产生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的原因及其与金融风险之间的一般关系。本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视为研究有特色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风险的理论框架,为妥善处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债务问题提供对策选择之依据。第四章,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预警体系。基于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特征的深刻分析,结合第叁章的理论框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评估的传统方法进行修正,并试图建立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特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方法。首先根据地方政府债务之非线性特征,深入分析其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其次,提出有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理论框架,设计预警指标并选取合适的评价分析方法。最后,努力建立一个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预警体系,即修正后的模糊评价分析法。第五章,是本文的比较借鉴部分,比较分析了美国、日本、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的借债与政府债务管理的具体实践,为我国的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与举债活动提供了借鉴意义。第六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地方政府除了建立预警之外,还需增强地方财政能力才能化解债务风险,因此在本章,笔者运用SVAR、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增加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对我国转移支付最优化进行实证检验。第七章是本文对策建议部分,笔者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核心结论,并依据前文的分析,尽量对规范化地方政府债务活动提出相应的,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理论,修正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模糊评价分析方式,制定了一个有效性更强的风险预警模型,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统计数据,利用SVAR、面板误差修正计量模型等相对先进的计量工具,对一些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

刘冠亚[6]2018年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作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不可或缺、无法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建设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建设进度和实际效果。构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对于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以及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以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为主要模式的财政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之前的财政管理格局和政府会计环境下形成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财政管理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需要,其审计目标是预算收支的合法合规性,相应地,其审计内容重点、方式方法等也都为该审计目标服务。这显然不能适应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这一重大制度环境转换的需要,也无法满足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内涵拓展背景下委托人新的利益需求。而目前对于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理论研究往往仅聚焦于政府会计核算和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却忽略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这一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有所缺失,无法形成完整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研究体系;且我国政府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已经开展多年,试点工作也已逐步铺开,但对于试编试点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实践探索却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本文力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初步建立一套相对成型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理论体系,以形成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理论的重要补充,进而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然后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框架,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系统阐述,剖析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失衡状态以及影响制度供给的制约因素,找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的重难点问题;接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重点、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规范体系六大要素初步构建一套能够满足需求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寻求制度供需的均衡状态;最后阐释为实现制度均衡,从顶层设计和部门工作层面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提出问题。其中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这两章是全文的起始和基础。第二部分为第叁章至第五章,主要是展开经济学理论分析、制度供需分析以及国际经验分析借鉴。其中第叁章从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的视角对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阐明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对于推动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的作用机理及其内在联系。第四章运用制度需求一供给分析框架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供需状况进行剖析,指出我国现行财政审计制度无法满足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确立之后的审计需求,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处于一种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在剖析其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厘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第五章对美国、英国及其他11个国家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情况进行分析和借鉴。第叁部分为第六章至第九章,主要是进行制度构建和提出政策建议。其中第六章尝试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核心框架,解决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重点和审计方法叁大组成要素如何设计的问题。第七章探索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实施体系,解决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组织方式、技术手段和规范体系叁大组成要素如何设计的问题。第八章解析了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相关探索性实践,实现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的实证研究。第九章则对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归纳和提炼,并对从顶层设计和部门工作层面如何进一步推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在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框架中,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是一种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制度安排,它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拓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推动政府及其部门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以满足委托人的利益需求。二是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处于一种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制度构建的重难点问题在于建立核心框架和实施体系,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重点、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规范体系六大组成要素进行设计,并从顶层设计和部门工作层面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实现制度均衡。叁是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应立足于揭示反映政府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和财政风险;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内容重点须紧密围绕审计目标展开,并充分考虑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的差异;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方法也应适应审计目标的要求,形成技术层面风险导向审计与战略层面风险导向审计有机融合的政府财务报告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模型。四是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组织方式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合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应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以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规范体系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

刘谊[7]2005年在《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世界共解财政难题”己引起各国的重视。而财政难题中的难中之难,在于财政风险问题。它既是现代财政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沿。财政风险分为中央财政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虽然地方财政风险多数情况下集中在局部地区,只对区域性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但作为国家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财政系统的稳定运行将间接影响到中央财政的稳定与发展。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财政风险的理论探讨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对财政风险问题的纷争也一直没有停止,并产生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理论和观点。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多数的研究仍集中在中央财政风险问题上,对地方财政风险的研究不多,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作者希望对地方财政风险理论及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解开地方财政风险之谜。 作者以地方财政风险的内涵、分类、特征、成因、防范为主线,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地方财政承担的公共风险叁大类地方财政风险为辅线,展开了深入研究。在系统回顾国内外风险理论、政府债务理论以及财政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作者首先阐明了地方财政风险的内涵、分类、表现及特征。然后,借助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地方官员举债行为、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以及政府与公共风险的辨证关系等角度出发,分别剖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地方财政承担的公共风险的形成机理。随后,作者结合地方财政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现状,分别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因素、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因素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公共风险因素叁个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地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作者建立了地方财政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基于AHP 的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2003 年地方财政风险进行了评估。根据计算结果,作者借助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和AMOS 软件提供的结构方程分析功能,论证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和地方财政承担的公共风险这叁类地方财政风险之间的风险传导机制。最后,作者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地方财政承担的公共风险叁类财政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作者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作者力图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进行全面的剖析。首先,作者论述了依靠地方政府举债来满足地方公共品生产融资需求的合理性。其次,作者基于尼斯坎南的官僚体制模型,分析了在“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最大化”、“地方政府官员效用最大化”以及“在具有偿债压力条件下地方政府官员效用最大化”叁种假设条件

陈诚[8]2008年在《我国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基础。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时期的经济运行中,财政承担着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持稳定的职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转型过程中,新旧体制冲突引发的矛盾日渐尖锐,社会公共风险不断累积,因此,国家财政自身安全及其对整个国家安全的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特别是从1998年到2003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使我国债务规模急剧扩大,为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加之我国现行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的缺陷和多种经济因素不确定性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当前财政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正确认识我国财政风险的现状,并对财政风险形成的原因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将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存在的财政风险。本文分析研究的重点是我国财政风险的现状、成因和今后的防范措施。在借鉴国内外财政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财政运行角度入手,将财政风险分为收入风险、支出风险、债务风险和赤字风险。在对大量数据分析之后,较为全面的考察了我国财政风险的现状,得出结论:我国现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财政风险。接着结合我国财政风险的现状,认为经济变革、财政制度的缺陷和其它风险因素的传导是我国财政风险的现实成因。最后提出从体制改革入手,通过加快财政公共化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协调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并辅以国企改革、金融市场的规范和社保体制的完善等配套措施,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王玉婷[9]2016年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货款信用风险研究》文中指出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我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要负责其中2.82万亿的资金筹措。在这场政策盛宴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主体呈现出超常规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也出现爆发性增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也日益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断增长的贷款规模,以及贷款信用风险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绑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虽然国家取消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功能,随着空壳类平台公司的关闭和实体类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银监会平台名单中的平台公司将逐步减少。但事实上,自银监会实施平台名单制管理以来,各地方政府陆续设立的“隐性平台公司”不在少数,加上为数众多市场化转型的平台公司,这部分“隐性平台公司”仍然担负着为地方公共项目建设融资的功能,仍然作为公共项目建设的融资主体向银行贷款,仍然在还款来源上与地方政府财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本文认为深入挖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和影响因素,探索对平台贷款进行风险度量的方式方法,研究防控平台贷款信用风险的措施建议是意义重大的课题。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因此国外学者对其研究甚少,目前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学术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平台贷款产生的原因、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度量和管理等方面,对于平台贷款信用风险度量,不同学者采用不同度量模型,以部分省市区域内平台贷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某国有商业银行2012-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t模型,引入平台公司自身财务数据和地方政府财政数据为变量,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违约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商业银行对地方公共项目建设融资主体的信用评级提供了优化思路,也为商业银行如何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指明了方向;同时,基于CCA模型,以某大型商业银行96家省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省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违约风险的变化趋势,最后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政府融资产生的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第叁部分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阐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分类和历史沿革,提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本质实际上是地方公共项目建设的融资主体之一,与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项下的融资主体一样,都是地方公共项目建设的融资主体。同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为平台贷款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度量指标分析。本章首先将平台贷款几何式增长的原由归结为四大要素:压力、借口、机会和动机,其中城镇化提速给地方政府带来融资压力,分税制成为平台贷款大规模扩张的借口,银行的政府项目偏好为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提供机会,GDP导向的政绩考核是平台盲目扩张的动机。然后,从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和银行叁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和平台公司财务状况两个方面,提出平台贷款信用风险的度量指标,为第六章实证分析的原始变量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部分为基于Logit模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实证研究。本章选取了某国有商业银行2012-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相关数据为实证样本,以样本贷款分类结果为因变量,以平台自身财务数据和地方政府财政数据为自变量,利用因子分析法解决原始变量存在线性关系的问题并实现降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logit模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进行研究。同时,将上述模型实证结果与单纯基于融资平台财务指标的logit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结论,引入地方政府相关变量后的实证结果比单纯基于融资平台财务指标的实证结果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效果均有改进。该实证研究结论为商业银行对地方公共项目建设融资主体的信用评级提供了优化思路,也为商业银行如何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指明了方向。第六部分为基于CCA模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实证研究。本章选取某大型商业银行96家省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研究对象,以其2009-2014年财务数据为样本,应用CCA模型对省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违约风险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从实证结果看,在无法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权益市值、权益波动率准确估算的前提下,CCA模型不适合于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违约风险的绝对值进行估算,但CCA模型用于分析平台贷款违约风险的趋势变化是有效的。在国家层面、监管层面和商业银行不断加大平台贷款风险防控力度的情况下,平台公司整体信用风险状况不断趋好。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平台贷款整体违约风险要小于欠发达地区,平台贷款信用风险大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第七部分为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并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监管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对隐性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李军[10]2005年在《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财政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财政风险在我国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这不仅与1998年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关,而且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如何应对我国的财政风险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整理国内外关于财政风险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财政风险的内涵、特征和类型进行了一般性说明,并就我国1978-2003年财政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特殊性论证,最后从提高政府的能力和动力两方面提出了防范财政风险的对策。 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叁个: 1.财政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期政府的决策后果并不由它完全承担,从而使政府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有可能采用一些增大风险的手段。将政府视为具有独立人格并服从政府成员效用最大化的一个统一团体并不能否定政府在消费决策上的分离性。 2.我国的财政风险是伴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放权让利的变革中,财政风险开始出现,包干制体现了我国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的重要探索,但对于缓解我国日益增加的财政风险的功效却逐步下降;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部分降低了我国的财政风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1998年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后,财政风险空前激化。 3.在提出我国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对策时,必须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化解财政风险与计划经济下的不同,关注政府的能力和动力问题,从多个层面谋划思路。 相对国内外其它文章,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叁点: 1.提出了财政风险的一个模型,我们注意到,中外学者在对财政风险的研究过程中,都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框架,在此框架下解释财政风险的成因。这可能是由于影响财政风险的因素众多、难以取舍和把握造成的,对于本文来说,我们重点要说明的是政府的机会主义和体制的缺陷造成的财政风险,由于目标明确,使得我们有可能进行建模的尝试。这一模型的建立是全文的重大基石,也将是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点。 2.从历史视角对财政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这既是对我国市场化取向后财政的具体运行状况的一个详细介绍,也是上述理论模型的简单应用。在该部分中,我们分别说明了我国财政风险的静态特征和动态效果,并依据模型将我国市场化后财政风险的运行划分为叁个阶段:1978-1993年“包干”体制下的财

参考文献:

[1].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D]. 王志浩. 南京大学. 2016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预警研究[D]. 陈冠佑. 湖南大学. 2007

[3]. 中国现阶段财政风险问题研究[D]. 王彩丽. 辽宁大学. 2017

[4]. 县乡财政风险问题研究[D]. 王晓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03

[5].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与化解[D]. 李龙. 南开大学. 2012

[6].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研究[D]. 刘冠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

[7].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刘谊. 重庆大学. 2005

[8]. 我国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陈诚.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货款信用风险研究[D]. 王玉婷. 武汉大学. 2016

[10]. 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财政风险研究[D]. 李军. 西北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财政风险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