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咪咪[1]2013年在《紫薯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紫色甘薯(紫薯)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的方法从紫薯中提取粗多糖;对提取的粗多糖先经过初步的粗分离,达到初步脱除粗多糖中的蛋白质、色素和无机盐等杂质的目的;再经过离子交换柱分离,选择一个较优的多糖组分合并收集;收集的多糖组分再继续用葡聚糖凝胶色谱柱纯化,选取其中几个代表性分子量的多糖组分收集、冻干;最后对分离得到的多糖进行了抗氧化性质的测定,对纯化的多糖组分进行了初步的结构认识。首先,采用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方法从紫薯中提取粗多糖。试验研究了提取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得出了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紫薯多糖的最佳工艺:浸提的热水温度80℃、加水比11mL.g-1、浸提时间30min、超声功率720W,此时多糖得率约为34.47%。对最佳提取工艺下得到的粗多糖再进一步脱蛋白、脱色初分离。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叁氯乙酸(TCA)最佳添加量为粗多糖液的3%时,脱蛋白率约为95.54%,此时多糖损失率最少约为52.60%。其次,选用离子交换色谱柱(DEAE-Cellulose52)继续分离得到的粗多糖。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pH环境和不同离子强度的洗脱液对洗脱组分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离子强度洗脱液按不同洗脱顺序得到的各个组分是否有组分混杂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性环境的NaCl溶液洗脱效果较好,低离子强度NaCl溶液浓度为11.7g.L-1时分离效果最好,多糖纯度约为94%,洗脱率约为3%;当经过一次上样后,先经过高离子强度NaCl溶液洗脱得到的多糖组分里会含有在一次上样后先经过低离子强度NaCl溶液洗脱得到的多糖组分,即一次上样后,先经过高离子强度NaCl溶液洗脱得到的多糖组分有组分混杂现象。第叁,对11.7g.L-1NaCl溶液洗脱得到的多糖组分选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柱纯化。试验研究了能得到较好洗脱分离效果的洗脱液、上样量、收集量等洗脱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上样量为1mL,5.85g.L-1NaCl溶液洗脱,每管收集2mL收集液时,多糖纯化效果较好。通过葡聚糖凝胶色谱法粗略测得第1、第2、第3峰值下的多糖的分子量分别约为129,909Da、107,354Da和88,715Da。对5.85g.L-1NaCl溶液洗脱得到的低、中分子量范围下组分做红外扫描,红外图谱表明2种分子量范围的组分均为多糖,且糖环结构为呋喃型糖环;红外扫描结果也表明了这2种分子量范围多糖级分的端基异头碳的构型均为α型。最后,选用经过DEAE-Cellulose52柱分离得到的多糖试验了对油脂的抗氧化功能。硫代巴比妥酸(TBA)法结果表明,分离后的多糖对芝麻油有抗氧化效果,0.15%多糖与0.1%Vc对芝麻油的抗氧化效果相似,且对芝麻油的抗氧化效果都有双向调节作用。
杨立群[2]2008年在《海带中总色素和褐藻黄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色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近年来,随着医学毒理学和生物学实验的深入研究,发现人工合成色素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毒性,具有潜在的致癌及其它毒副作用,使合成色素的应用种类迅速下降,应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与此同时,天然色素产业以工业化生产的方式重新崛起,呈现出新的强势发展势头;天然色素代替合成色素在食品、化妆品和药品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对于天然色素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陆生植物中,而对于海藻类植物所含色素应用较少。我国是海带人工养殖的大国,具有丰富的海带资源,因此本论文以海带为材料,对其所含的总色素提取方法、海带的特征色素-褐藻黄素的分离以及它们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海带中总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采用丙酮作为浸取剂,当实验条件为:液料比为30ml/g,在常温下浸提2次,总浸提时间为2h时,具有最佳的提取效率:可得色素的平均含量为1.85 mg/g(干海带)。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海带中褐藻黄素进行了分离,根据海带中所含各种色素的溶解特性,采用各种不同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利用两次柱层析,流动相分别选择正己烷:乙酸乙酯(1:2,v/v)、氯仿:丙酮(12:1)的分离方法,得到了理想的分离效果。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进行了褐藻黄素的定性分析。实验证明,本方法可以得到含量较高的褐藻黄素溶液,为褐藻黄素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采用DPPH法和圆纸片法分别研究了海带总色素和褐藻黄素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测定了它们对自由基的清除率和对四种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总色素和褐藻黄素的浓度与自由基清除率成正比,当总色素浓度为0.52mg.ml~(-1)时,清除率达到65.819%,高于陆生植物黑米色素和紫甘薯色素;当褐藻黄素浓度为0.27mg.ml~(-1)时,自由基清除率达到19.85%,低于紫苏色素、紫甘蓝色素、黑米色素、紫甘薯色素;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八迭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实验结果显示,海带总色素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8.9mm;褐藻黄素对八迭球菌的抑菌活性相对较强,抑菌圈直径为10.2mm。相同浓度下,海带总色素的抑菌活性比褐藻黄素的抑菌活性显着,说明海带总色素中还含有比褐藻黄素抑菌性更强的其他色素。
高秋萍[3]2010年在《紫心甘薯多糖的提取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多糖分布广泛,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年来的药理研究表明多糖作为免疫调节剂,在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抗氧化、降血糖血脂等各个方面均有广泛的作用,而且安全低毒性,是现代医学与食品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太阳镇紫心甘薯基地的“渝紫263”为研究对象,利用分离纯化技术、化学结构分析和动物模型实验等多种手段,研究了紫心甘薯多糖(PPSP)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条件控制与实验优化,并对其体内降血糖调血脂作用以及体内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PPSP的分离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在热水浸提过程中影响PPSP含量的一些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叁因素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提取温度70℃、提取2h;通过对醇沉过程中PPSP水溶液的浓缩比和乙醇用量的条件优化,并综合考虑多糖含量和乙醇用量,获得其最佳醇沉条件为浓缩比1:2、3倍体积乙醇沉淀。(2)通过柱层析分离获得了四个多糖组分。通过DEAE-纤维素柱层析结合不同浓度和种类的缓冲液洗脱,对PPSP进行分离和分部收集。控制洗脱条件依次为:蒸馏水、0.05 mol/LNaHCO_3缓冲液洗脱、50 mmol/L PBS溶液、0-2 mol/LNaCl以及0.5 mol/LNaOH+1.5 mol/LNaCl洗脱;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在OD_(490)的吸收峰,绘制洗脱曲线;收集单峰对应管,经透析除盐,真空干燥得到四个多糖组分PPSPⅠ、PPSPⅡ、PPSPⅢ和PPSPⅣ;并对PPSP的两个组分PPSPⅡ、PPSPⅢ分别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分析。(3)开展PPSP的降血糖调血脂的体内活性研究,以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为模型,测定了PPSP溶液灌胃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糖化血清蛋白(GSP)、肝糖原、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结果显示,PPSP可显着提高肝糖原合成能力,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血脂及血清中GSP、TC、TG的含量。表明PPSP具有一定的降血糖调血脂作用,分析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肝糖原代谢有关。(4)检测到PPSP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采用还原力、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反应体系,检测不同剂量PPS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测定并比较多糖组与模型组的肝脏和胰腺组织内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总抗氧化(T-AOC)活性。结果显示大鼠肝脏和胰腺组织内的MDA含量均有明显降低,SOD、GSH和T-AOC活性都有显着升高;肝脏切片结果显示中剂量多糖能有效减少糖尿病所致的肝脏细胞损伤。
黄洪光[4]2004年在《甘薯抗氧化物质的分离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薯的营养价值和益寿抗癌功能得到了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的肯定。为深度开发薯类农产品,本论文旨在从抗氧化角度考察甘薯提取物的分离提取及生物活性,为甘薯产品的充分利用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对甘薯酚酸提取的研究中,选择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对影响酚酸提取的各种因素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粉碎程度等因素都对提取有较大影响。最后,确定的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50%乙醇;时间2h;温度为60℃;料液比1:12;甘薯粉碎处理5min;重复提取3次淀粉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这些废水中有许多成分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用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薯淀粉废水中的酚酸类物质进行了提取研究,结果表明在pH、预处理、吸附流速、洗脱剂浓度及用量适当条件下,树脂对于废水中酚酸的吸附率和洗脱率都达到了85%以上,产物纯度达到26.55%。酚类化合物是一族结构中含有酚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甘薯酚酸提取物对O2.-和˙OH很好的清除作用,并且清除率与提取物的浓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同时,对由˙OH引发的皮肤脂质过氧化也有抑制作用。对于由过氧化氢诱导的红细胞溶血过程,甘薯酚酸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红细胞中加入过氧化氢后,溶血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此时,红细胞膜受氧化损伤,物质外流。甘薯酚酸可显着抑制溶血的发生,当酚酸提取物浓度为90mg/ml时,溶血抑制率可以达到28.41%,表明甘薯酚酸可抑制氧化损伤,保护红细胞膜。对高龄小鼠注射酚酸提取物后,小鼠血液中的SOD的活力有显着的提高.在小鼠皮肤实验中,涂酚酸一侧的皮肤中,SOD活力明显高于未涂酚酸一侧的皮肤。
王关林, 黄红光, 吴海东, 方宏筠[5]2005年在《甘薯抗氧化物的分离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甘薯中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化学成分,分离提取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提取,AB-8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方法分离提取甘薯抗氧化物质;通过测定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_?O2及·OH的能力及小鼠体内SOD活性等分析其抗氧化能力。结果:甘薯的块根、蔓和叶中均含有抗氧化物质,其含量在组织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最高的品种含量可达0.324%,并且主要分布在甘薯块根中,占总含量的70%以上,提取率达85%以上;初步确定甘薯抗氧化物的主要成分是酚酸类物质,其中包括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4-O-咖啡酰奎尼酸;当甘薯抗氧化物浓度为90mg/ml时,对_?O2和·OH的清除率分别为88.02%和82.21%;能抑制由·OH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及由H2O2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能提高小鼠血清及皮肤细胞中SOD的活性。结论:甘薯中含有较多的酚酸类抗氧化物质,并具有体内外抗氧化活性。
席利莎[6]2014年在《甘薯茎叶营养成分及其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甘薯茎叶为甘薯的地上部分,营养均衡,是一种新型的叶菜类蔬菜资源;甘薯茎叶富含生物活性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本研究以多个甘薯茎叶品种为原料,系统分析其基本营养组成;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优化甘薯茎叶多酚的纯化工艺,并分析纯化所得甘薯茎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旨在为甘薯茎叶这一新型蔬菜资源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甘薯茎叶多酚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测定分析了40种甘薯茎叶的基本营养组成;通过分析各营养素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确定甘薯茎叶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甘薯茎叶中的粗蛋白、粗纤维和灰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6.69-31.08、9.15-14.26和7.39-14.66g/100g干重;甘薯茎叶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相关系数R=0.7589(p <0.0001),多酚类物质为其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总之,甘薯茎叶营养价值高且富含生物活性多酚,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应用价值。优化了AB-8大孔树脂纯化甘薯茎叶多酚的工艺参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纯化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最佳工艺参数为:甘薯茎叶多酚粗提液总酚浓度为2.0mg绿原酸当量/mL、pH值为3.0、乙醇浓度为70%(v/v)、进样和洗脱流速均为1BV/h。最佳工艺条件下AB-8大孔树脂可动态处理5BV的甘薯茎叶多酚粗提液,采用3BV的乙醇解吸液即可充分解吸甘薯茎叶多酚,吸附量和解吸率分别为26.8mg CAE/g和90.9%;渝紫7号和西蒙1号甘薯茎叶多酚均鉴定出8种多酚类物质,其中3种双取代的咖啡酰奎宁酸含量较高。采用多种方法评价了渝紫7号和西蒙1号甘薯茎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两个品种甘薯茎叶多酚均能有效的清除DPPH和·OH,且清除率与样品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的剂量关系;20μg/mL时,渝紫7号甘薯茎叶多酚溶液·O-2清除活性分别为抗坏血酸、茶多酚和葡萄籽多酚的3.1、5.9和9.6倍;氧自由基吸收能力分别是水溶性维生素E、茶多酚、葡萄籽多酚的2.8、1.3和1.3倍。甘薯茎叶多酚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为3种双取代的咖啡酰奎宁酸。甘薯茎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加以开发应用。通过测定甘薯茎叶多酚在不同加工及储藏条件下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保留率,分析其加工及储藏稳定性。甘薯茎叶多酚在50、60℃热处理下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保留率分别在90%和80%以上,而80和100℃长时加热处理90min,抗氧化活性的保留率仅为60%左右;甘薯茎叶多酚在pH为5的溶剂体系中相对较稳定,而pH=3和7的溶剂体系中多取代的咖啡酰奎宁酸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甘薯茎叶多酚在光照条件下储藏90天后,其多取代的咖啡酰奎宁酸含量明显低于避光组;甘薯茎叶多酚-18和4℃条件下的储藏稳定性优于25℃。总之,低温热处理对甘薯茎叶多酚的加工稳定性影响较小;甘薯茎叶多酚在pH约为5的体系中更易发挥其抗氧化特性,并适宜于避光低温条件下储藏。
陆英[7]2012年在《紫锥菊、紫甘薯中活性成分高效制备技术及紫锥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为进一步研究植物中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本论文对紫锥菊多种化学成分进行制备分离、活性筛选及紫甘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制备分离,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高速逆流色谱与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制备分离得到紫锥菊中13个高纯度化合物,经鉴定,3个为新化合物:2-O-异阿魏酰基酒石酸、2-O-咖啡酰基-3-O-异阿魏酰酒石酸、及2,3-O-双异阿魏酰基酒石酸。2、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从国产紫甘薯中分离制备得到4个化合物,经质谱、核磁共振、紫外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3-O-{6-O-(E)-咖啡酰-2-O-[6-O-(E)-对羟基苯甲酰-β-D-吡喃葡糖基]-β-D-吡喃葡糖苷}-[5-O-(β-D-吡喃葡糖苷)]芍药素、3-O-{6-O-(E)-咖啡酰-2-O-[6-O-(E)-阿魏酰-β-D-吡喃葡糖基]-β-D-吡喃葡糖苷}-[5-O-(β-D-吡喃葡糖苷)]芍药素、3-O-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采用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模型研究了紫锥菊单体化合物及不同规格提取物对流感病毒A/PR/8/34(H1N1)神经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7个肉桂酸类化合物均显示出显着抑制作用,其中菊苣酸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5.68±0.19μg/mL),表明紫锥菊具有潜在的抗病毒活性。4、采用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研究了紫锥菊单体化合物及不同规格提取物对人肝癌BEL-7402及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肉桂酸类化合物及烷基酰胺单体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较弱,但烷基酰胺类混合物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5mg/mL、0.03mg/mL。5、采用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筛选模型研究了紫锥菊单体化合物及不同规格提取物对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5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各样品仅具有较弱的拮抗作用,表明紫锥菊对HIV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时的抑制作用不明显。6、研究了紫锥菊单体化合物及不同规格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各样品均无抑制作用。7、对紫锥菊肉桂酸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作用及其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抗氧化性强弱基本表现为:菊苣酸、2-O-咖啡酰基酒石酸、2-O-咖啡酰基-3-O-阿魏酰酒石酸、2,3-O-双异阿魏酰基酒石酸、2-O-异阿魏酰基酒石酸;体外抗氧化活性大小与咖啡酸苯环上的酚羟基位置、数目相关,其中对位酚羟基的活性最强,邻位羟基较弱;对DNA损伤均具有显着保护作用,但构效关系不明显。8、建立了HPLC-PDA方法同时检测紫锥菊中7个肉桂酸及5个烷基酰胺类化合物的方法,通过梯度洗脱于60min内可在C18反相色谱柱上完全分离,样品预处理简单,可作为紫锥菊E.purpurea中活性成分的标准检测方法。
贺凯[8]2012年在《紫肉甘薯的降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氧化胁迫能造成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继而加重机体内的氧化胁迫水平使病情恶化。改善患者体内的抗氧化能力,不仅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硬化,炎症等疾病的治疗。通过使线粒体产的超氧化物的含量正常化可以抑制蛋白激酶C活化通路,糖代谢多元醇通路和减少体内糖基化末端产物,改善糖尿病症状。临床研究也证明了抑制线粒体中活性氧产生的药物和其它抗氧化剂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显着。紫甘薯,原产于日本,因其在块根中合成了大量的以芍药素和矢车菊素为主的紫色素而得名。目前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紫薯花色素的分离提取及药理研究上,并已有花色素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降糖,抗癌等活性报道。然而,亦有研究表明,花色素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吸收和排泄很快,生物利用度低,药理学研究并未发现其有明显的抗癌作用。除花色素外,紫薯中也含有如咖啡酸,绿原酸等药理活性物质。因此有必要对紫薯中的活性成分做全面,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用α-糖苷酶和细胞降糖模型为手段,对紫薯的降糖活性做全面评价,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紫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制备性分离。期望能够获得紫薯中具有降糖和抗氧化活性的单体成分,为下一步药理研究打下基础。本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α-糖苷酶为靶标,比较了四个品种紫肉甘薯的块根、茎、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紫薯的块根、茎和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品种及部位提取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紫薯15-6的块根和茎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大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结合细胞实验对紫薯15-6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段降糖活性筛选,发现紫薯块根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萃取物都有较强的促细胞葡萄糖吸收作用。(2)用D101大孔树脂对紫薯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进行了除杂和初分后,用高速逆流色谱以氯仿-甲醇-水(10:8:3,v/v/v)为溶剂体系,对紫薯中的花色素进行了制备型分离。从80%和100%乙醇洗脱的正丁醇组分样品中分离得到了具有较高纯度的花色素,并初步判断其为芍药色素。(3)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紫薯块根提取物中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了分离,采用薄层色谱-荧光分析法筛选了高速逆流色谱的溶剂体系。用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2:1:1,v/v/v/v)作为溶剂体系,以连续进样的方法,首次从紫薯的块根中分离得到了较多量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和5-羟甲基糠醛。(4)以生物体中主要产生活性氧的细胞器-线粒体作为活性氧的引发物质,进而建立了一个基于线粒体的,通过测定DCFH产生的量来评价各个样品抗氧化活性的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有较大的精确度和重复性,线粒体和细胞抗氧化模型都能对物质的抗氧化和促进氧化性进行评价。通过与细胞抗氧化活性评价模型,ABTS抗氧化方法的比较,发现用线粒体模型测定的抗氧化性与细胞模型结果有较大的相关性,而与ABTS结果相关性不大。
杨静[9]2010年在《鲜切和加工甘薯的抗氧化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植物活性成分的抗氧化特性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与许多疾病的预防、延缓衰老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源于它们的抗氧化作用。据报道甘薯营养丰富,总酚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但是,对甘薯产品的抗氧化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评价甘薯产品的抗氧化情况,本文就鲜切甘薯在不同温度贮藏下的抗氧化活性与有关物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烹制方法对甘薯抗氧化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对不同干燥的甘薯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成分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贮藏温度对鲜切甘薯的抗氧化能力和成分有着明显的影响。本文选用4℃和10℃两个温度对鲜切甘薯进行保鲜贮藏,选用DPPH法测定不同温度贮藏的鲜切甘薯的抗氧化活性,并对总酚、类黄酮、β-胡萝卜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还测定了鲜切甘薯的褐变度、色泽、失水率等表观指标。结果表明:贮藏后鲜切甘薯的水分,亮度与新鲜度均会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是40℃条件下贮藏的鲜切甘薯表现了更好的表观品质。在两种温度贮藏下,鲜切甘薯的总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均随贮藏时间增加而增加,但10℃要显着高于4℃贮藏。不同烹制方法对甘薯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成分也会造成影响。本实验选用水煮、蒸煮、微波蒸煮和烘烤四种烹制方法对甘薯进行制熟处理,选用多种抗氧化评价方法对四种烹制甘薯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分析了总酚、β-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的含量,并对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烹制甘薯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增加,但β-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的含量有不同的程度的降低。总酚与抗氧化能力之间具有极显着正相关,而总酚与抗坏血酸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类胡萝卜素与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着性相关,说明总酚是不同烹制甘薯的抗氧化能力的主要贡献物质。综合考虑,蒸煮和微波蒸煮是比较理想的烹制方法。选用多种抗氧化评价方法对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甘薯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对总酚、β-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这些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干燥的甘薯拥有最高的抗氧化能力,而热风干燥的抗氧化能力最低。总酚与抗氧化能力显着正相关。微波干燥的甘薯保留了最高的抗氧化能力和最高含量的酚类物质,β-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可能对甘薯的抗氧化能力的贡献很小。
参考文献:
[1]. 紫薯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性研究[D]. 郭咪咪. 河南科技大学. 2013
[2]. 海带中总色素和褐藻黄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杨立群.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 紫心甘薯多糖的提取与生物活性研究[D]. 高秋萍. 浙江大学. 2010
[4]. 甘薯抗氧化物质的分离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黄洪光.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5]. 甘薯抗氧化物的分离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 王关林, 黄红光, 吴海东, 方宏筠. 营养学报. 2005
[6]. 甘薯茎叶营养成分及其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席利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7]. 紫锥菊、紫甘薯中活性成分高效制备技术及紫锥菊生物活性研究[D]. 陆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8]. 紫肉甘薯的降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贺凯. 西南大学. 2012
[9]. 鲜切和加工甘薯的抗氧化特性研究[D]. 杨静. 浙江大学. 2010
标签:一般化学工业论文; 多糖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抗氧化食品论文; 红薯论文; 植物色素论文; 生物活性论文; 紫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