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前后两套小学语文教材文字对比分析_江苏教育论文

新课程改革前后两套小学语文教材文字对比分析_江苏教育论文

新课改前后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中论文,两套论文,小学语文论文,人物形象论文,教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比较的原因和内容

“语文”课本是社会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的基本材料。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但是,语文课本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包容所有的文学遗产,一般而言,筛选入语文课本的都是优秀作品。因此,判断为优秀作品的标准是什么也即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进入教材,这就涉及价值取向的问题。

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今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所有的初中以及小学的学生都将起用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材。那么,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基本篇目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呢?这就是本文对课改前后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的原因。

本文选作比较的课改前的小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共分12册,适合小学一至六年级教学之用。这套教材使用时间长,范围广,影响比较大,因此,选用它作为新课改前的小学教材参与比较。本套教材第一至四册由陈国雄、崔峦担任主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5年10月、1995年4月、1995年10月、1995年10月出版,第五至十二册由崔峦、蒯福棣担任主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4年10月、1995年4月、1995年10月、1996年4月、1996年10月、1997年4月、1997年10月、2001年4月出版。

选作参与比较的新课改后的小学教材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教材共12册,适合小学一至六年级教学之用。本套教材由张庆、朱家珑主编,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于2000年6月、2000年11月、2000年6月、2001年12月、2000年6月、2001年12月、2001年6月、2001年12月、2001年6月、2001年11月、2001年6月、2001年11月出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共有三套教材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之所以选择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著的教材,一方面是因为这套教材编排比较有特色,质量比较高,全国范围内选择使用的比较多;另一方面,笔者对这套教材比较熟悉,更方便进行比较。

本文的比较内容是这两套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范围是指24册书中以写人为主的课文中所塑造、呈现的人物形象,不包括写事、寓言、童话故事等课文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人物形象的性别、年龄层次、所属年代以及国籍、职业、是否具有知名度等自然属性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是对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道德品质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不采用预设的类目进行统计,而是客观地对人物反映出的道德品质加以分类统计。

本文分析秉承“事实分析”的原则,描述和呈现事实,不作主观推测和评价。分析的单位是24册课本中写人的课文的主题,只从这些课文全文入手把握人物的主要品质,且一个人物只统计一个最主要的品质。

二、人物形象自然属性的比较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课文共77篇,塑造了78个人物形象,有一篇课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课文共85篇,塑造了89个人物形象,其中有四篇课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中78个人物形象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中89个人物形象的性别、年龄、所属年代以及国籍、职业、是否具有知名度的自然属性比较结果如下表。

人民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人物形象的比较内容 出版的语文教材

出版的语文教材

合计

百分比合计 百分比

(%) (%)

性别男7393.6 8292.1

女5 6.4

7 7.9

少年儿童 2633.3 2528.1

所属年 青年

1417.9 2427.0

龄层次 中年

1620.5 2123.6

老年

2228.2 1921.3

古代

8 10.3 2730.3

所属

现代

5064.1 3539.3

时代

当代

2025.6 2730.3

人民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人物形象的比较内容 出版的语文教材 出版的语文教材

合计 百分比合计 百分比

国籍 外国1924.3 2123.6

中国5975.6 6876.4

革命战士 3646.2 1719.1

国家干部 0 07 7.9

科学家

8 10.3 1415.7

文学家

7 8.9 1011.2

人物的

书法家

0 02 2.2

职业 运动员

0 03 3.4

身份 艺术家

2 2.6 3 3.4

其它2532.1 3134.8

名人4962.8 5662.9

非名人

2937.2 3337.1

备注:(1)年龄层次指课文中介绍的人物形象在课文中所处的年龄层次。

(2)所属时代比较内容中,当代人物指那些仍健在的人物形象。

(3)人物的职业身份比较内容中,老一辈革命家归为革命战士,解放后的国家领导人归为国家干部,艺术家包括了表演艺术家以及画家,没有介绍职业以及不属于上述几类的人物归为其它类。

第一,从统计结果看,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构成较为单一;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构成较为多元。人教社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以现代的革命战士居多,如黄继光、邱少云、为保护教科书而牺牲自己的指导员、老班长、军需处长等一系列的革命者形象,为很多以这套课本为教材的小学生所熟知;而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无论是其所处的年代、还是其年龄层次,亦或是其职业身份都比较均衡,不倾向于一个时代或一个阶层。因此,相对于人教社的语文课本而言,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更为丰富,邓亚萍、桑兰等体育运动员进入教材,教材中也出现了孔繁森、徐虎等人民的公仆和劳动模范,梅兰芳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也首次进入教材。而人教社的人物形象则集中在革命人士上,因此教材“革命”的意味也较强。

第二,从统计结果看,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的人物形象也存在着相似之处:人物形象的性别构成中,仍以男性为主。女性占的比重较小,在人教社的语文课本中,女性的形象一般为小女孩或者是教师;在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中,女性的形象也以小女孩、运动员和教师为主。而男性的职业身份则较为丰富,有革命战士、科学家、文学家、国家干部等。这与长期以来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密切相关,同时也表明尽管女性的地位在这个年代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人们观念中女性仍处于弱势的位置。同时,进入两套教材的人物形象也以名人占绝大多数,普通人较少进入课文,即使进入课文的也较少交代人物的职业身份;而名人则来自各个领域,如达尔文、高尔基、列宁、王二小、梅兰芳、邓亚萍等,教材反映出的“精英”取向较为明显。

三、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道德品质的比较分析

两套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都反映出一定的道德品质。选取这些人物进入教材,实际上也就是要将他们身上的品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孩子们社会性地遗传下去,共建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通过对两套教科书中人物形象所传达、倡导的道德品质作一个比较,来考察两套教科书所暗含的道德价值取向。

通过对人教社语文课本中78个人物形象以及苏教版语文教材中89个人物形象的道德品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客观地总结概括为爱国、仁爱、勤奋、科学、智能、助人、坚毅、节俭、奉献、友情、立志、诚实、敬业、亲孝十四个类目,统计结果如下表。

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人物所反映 出版的语文教材出版的语文教材

的道德品质 合计 百分比 排序

合计 百分比

排序

(%)

(%)

爱国 1924.4 1 4 4.5 7

仁爱 1215.4 2 6 6.7 5

勤奋 9 11.5 3 2022.5 1

科学 7 9.0 4 1213.5 2

智能 6 7.7 5 8 9.0 4

助人 5 6.4 6 2 2.2 11

坚毅 4 5.1 7 1011.2 3

节俭 4 5.1 7 1 1.1 13

奉献 4 5.1 7 5 5.6 6

友情 2 2.6 101 1.1 13

立志 2 2.6 104 4.5 7

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人物所反映 出版的语文教材出版的语文教材

的道德品质 合计 百分比 排序 合计

百分比

排序

(%)(%)

诚实 2 2.6 102 2.2 11

敬业 1 1.3 133 3.4 10

亲孝 1 1.3 144 4.5 7

备注:(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89个人物形象,但可以参与统计的只有82个,另外7个人物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没有反映出一定的道德品质。

从统计结果看:

第一,两套教科书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基本一致,都涉及了上述14个道德品质。其中,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教材作为传递知识、陶冶情操的基本工具,呈现了许多具备爱国这一道德品质的人物形象,如:人教社语文课本中的黄继光、董存瑞、詹天佑等,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肖邦、钱学森等。在强调个人特质的勤奋、坚毅、科学、智能、立志等道德品质上,两套教科书也都呈现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如:人教社语文课本中的茅以升、童第周、达芬奇、牛顿等,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王羲之、梅兰芳、桑兰、居里夫人等。

第二,尽管两套教科书都呈现了相同的道德价值取向,但是,在14个类目取向的轻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人教社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多地显示出爱国、仁爱等崇高、伟大的道德品质,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层次的道德追求。而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多地显示出作为个人“修身养性”以至“安身立命”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仁爱”相比,更是一种让人“成人”而不是“成神”的道德品质。

第三,在统计过程中,我还发现,两套教科书中反映同一种道德品质的人物形象发生了变化,如在人教社语文课本中反映无私奉献道德品质的是雷锋、张思德这类形象,而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则是一个名叫保罗的小男孩,他知道了“给予比拿更快乐”,由精英的形象下移到普通人的形象,隐含着一种取向:无私奉献是每一个普通大众都应具备的品质,而不是典型人物、模范人物才应具备的。其中显然折射出塑造普通人完满道德的倾向,而不是把“人”任意提升拔高为“神”。

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套教材在人物形象的筛选上存在着一定的异同。这种比较一方面可以更为清楚透彻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筛选背后的价值取向,这两方面的把握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理论的理解。

分析发现,新课改前后的两套教科书存在着一定区别,透过区别实则反映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苏教版语文教材正体现了“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主题”成为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同时也反映出要通过课程改革,改变学生长期生活在科学世界中而导致灵性的精神世界丧失的现状,促进学生主体精神世界的发展。

现行课程内容陈旧,大量充斥着学科经典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缺乏联系,枯燥乏味。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课程中弥漫着唯理性、唯科学的色彩,学生的生活世界被忘却。在高雅的学术殿堂前,作为理性知识的生活基础几乎不足道,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着追求纯科学的倾向。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作用被所谓的现代文化所取代,人类文化中的精髓和富有灵性的部分难以在课程中得到充分反映。在这种课程内容下成长的学生,“生活世界”被严重剥离,“科学世界”成了惟一的生长家园。学生成为知识化、唯理性的个体,作为人的价值属性和精神世界消失殆尽。

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基础相联系,注意贴近学生当时的实际生活,应使学生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使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乐趣,完成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成为丰富而有灵性的人。

标签:;  ;  ;  ;  

新课程改革前后两套小学语文教材文字对比分析_江苏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