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机场航站楼扩建Φ50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立东[1](2012)在《地震作用下大跨度煤仓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在我国,许多大跨度大空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孕育而生,尤其是体育馆和工业厂房中随处可以见到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身影。在工业建筑中,煤仓结构大多采用上部网壳、下部筒仓的结构形式,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随着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发生了一系列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后,对于大跨度网壳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主要进行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上部网壳结构进行模态分析,结果显示结构频率分布较为密集。在罕遇地震动条件下,进行了El-Centro地震波单向输入与三向输入下弹塑性响应的对比研究,计算表明在考虑地震波三向输入后结构最大位移为15.22cm,比单一方向作用增大了24.7%。杆件的最大轴向拉应力为246.50Mpa,比单一方向增大了18%。结构在地震后总共有81根杆件进入塑性,最大等效塑性应变为7.1e-4,相比单一方向增大了91.9%。并使用TAFT波和天津波进行了验证,同时对长周期地震波进行了研究。(2)建立行波效应的精细化模型,考虑四种视波速工况,进行了结构的地震弹塑性响应分析。计算表明,随着视波速的降低,结构顶点的位移和加速度、结构最大位移、杆件最大轴应力都随之减小。沿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径向杆件会随着视波速的增大,轴应力不断增大;对于垂直于地震波作用方向上的径向杆件,则是随着视波速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底部环向杆件会随着视波速的减小,轴应力不断增大,而且增幅很大。(3)计算了四种工况仓壁顶部的径向位移,并作为初始条件施加到网壳各支座节点处,得到支座径向位移的临界值为79mm。选取El-Centro地震波进行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响应分析,上弦杆和下弦杆中Y方向和X方向的径向杆件有不同的表现,前者会随着径向位移的增大杆件压应力不断增大,后者则是随着径向位移的增大,压应力值不断减小。两部分中最外层一圈的环向杆件都是随着径向位移的增大,杆件拉应力值不断增大。
任攀攀,吴文利,肖天鹏,葛亚杰[2](2010)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桩周各土层界面处埋设应变式钢筋计的静载荷试验,研究软土地基PHC管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分析了桩侧阻力、桩端阻力的分布规律。认为:(1)当第一层土为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土层时,其土层范围内桩侧阻力值非常小;(2)桩身轴力自上而下传递,土层提供的桩侧阻力存在深度效应;(3)试桩表现为典型的端承摩擦桩性状,桩端阻力占荷载比重不超过5%,考虑桩顶相对位移对桩端阻力的发挥作用,引入桩顶位移修正系数后,利用规范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接近。
陈志强[3](2011)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结构设计与施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对机场航站楼的设计及施工进行了研究。文中介绍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站楼大厅钢桁架及联廊单层柱面网壳的设计及施工;分析了钢桁架及单层柱面网壳在设计施工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对钢桁架及单层柱面网壳的节点设计以及单层网壳的非线性整体稳定分析和单层网壳的缺陷敏感性分析进行了探讨。介绍了为解决钢桁架及单层柱面网壳在设计施工中的问题,而采取的梁柱施加预应力以及基础加固措施;最后对钢桁架及钢网壳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出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本工程大厅屋盖采用空间钢桁架结构,造型美观通透,空间钢桁架结构比预应力蜂窝梁技术更为成熟可靠,用在机场候机楼大厅是合适的。机场候机楼指廊选用单层柱面网壳,空间效果好,韵律感强,具有良好的效果。2.在桁架计算模型分析时,K(框架柱等效侧移刚度)的合理取值至关重要。桁架节点计算时,大管径直接焊接节点的节点刚度不能忽视。3.在桁架计算分析时,必需考虑施工过程对最终受力的影响。4.依据实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显示本工程的平面KK型相贯线节点,弦杆对腹杆端部的转动约束情况基本介于刚结模型与刚域模型之间,在设计分析中将其简化为刚结节点是安全可靠,也是合理的。5.单层柱面网壳在半跨活载作用下,最大竖向位移与弦杆最大应力均远大于满跨活载作用下,半跨活载为最不利活载;实际设计按弹性水平支座考虑,最大竖向位移比理想铰支支座的情况增加地并不多,最大竖向位移为跨度的1/409,小于《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1/400的要求;弦杆最大应力与理想铰支支座的情况相差不大,均小于杆件设计允许应力;弹性水平支座情况下最大支座水平推力比理想铰支支座情况下大幅下降,有利于采用较小的柱截面尺寸并相应降低预应力度,在实际使用及经济上的效果明显。6.网壳结构的非线性整体稳定性分析计算中,不应仅仅考虑钢网壳自身的稳定,必需将下部混凝土结构与钢网壳做为一个整体模型进行分析才是符合实际的,本工程网壳极限承载力在考虑缺陷敏感性的情况下的几何非线性分析,均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7.本工程由于前期为平板网架,改用空间钢桁架结构及单层网壳后,柱必需进行预应力加固处理方能满足空间钢桁架结构及单层网壳水平推力的要求,同时柱施加预应力后提高了框架柱等效侧移刚度K,能减小钢结构杆件内力,提高单层网壳稳定极限承载力。8.本工程由于前期已施工了一部分下部结构,复工后结构方案调整较大,在设计施工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了偏心布置预制桩及采用人工挖孔桩的方式进行地基基础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钢桁架及钢网壳吊装分别采用滑移法和分片吊装,根据施工情况和监测结果可知,钢桁架在吊装,滑移及就位的过程中杆件的应力变化较均匀,内力和挠度均未超出允许范围,各杆件工作在弹性范围之内;网壳单元在吊装过程中及在其就位后自重作用下工作状态良好;厅柱偏移量均较小,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表明吊装方案合理,安全可靠。
聂重军,唐依民[4](2009)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及施工研究》文中提出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详细地论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理论及施工技术,力图进一步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使用。
聂重军,唐依民[5](2008)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采用预应力和离心成型技术生产的新型桩型.由于该桩型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抗弯抗剪性能好、穿透土层能力强、成桩质量可靠、施工方便快捷及工程造价合理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工程.本文对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及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旨在对该桩型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推广作一些工作.
傅建舟[6](2008)在《软土地基预应力管桩纠偏补强与施工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管桩由于具有施工工期短、噪声低及污染小等优点,在我国软土深厚的沿海地区已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但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遇到因工程桩偏移、倾斜甚至断裂而必须进行纠偏和补强等棘手问题。本文结合预应力管桩工程实例,研究了预应力管桩的纠偏和补强的原理,以及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质量控制办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总结了我国预应力管桩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分析了预应力管桩施工的优缺点。2.通过对东南沿海的软土地基中预应力管桩工程施工实例的比较分析,总结了预应力管桩的纠偏和补强原理及方法。3.归纳了软土地基中预应力管桩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质量控制办法,具体包括:(1)严格控制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质量;(2)合理选择桩机和桩尖,加强桩机性能监控;(3)合理安排打桩顺序和打桩速度;(4)严格控制沉桩工艺;(5)连续沉桩,避免中途停歇;(6)合理控制终压力。4.研究了沉桩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预防,并总结了减少和预防沉桩对周围环境有害影响的措施。本文工作可供预应力管桩工程设计和施工参考或借鉴。
王爱勋[7](2006)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建筑物是在要求的地点,具体的人文地理环境下,一次性地组织人员、设备、物料,经过比较长的时空过程完成的建筑产品。建筑施工技术是指从破土动工到最终建筑产品形成全过程的生产建筑产品的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科学。由于建筑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单一性、固定性和巨大体量与生产周期长的特点,给建筑施工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艰巨的任务。本文选取了当今建筑施工技术中的三大技术难点与技术热门点,即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钢结构工程的制作与安装技术,从二个层面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应用。其一是从施工技术应用的理论层面上,对其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总结;其二是结合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实践,从实践层面上进行了对应的研究与应用,并对其应用结果进行了相应的总结与分析。本论文涉足的主要内容如下: 1、关于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根据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以朗肯土压力理论为基础的支护结构的土压力计算公式。推导了完整井或非完整井中深井管井降水的抽排水量计算,基坑内外等值降深线图计算及因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的计算公式。根据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理论建立了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基坑稳定性验算、抗滑移稳定性验算、抗隆起稳定性验算及支护结构变形计算的公式。在以上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给出了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中深井降水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以表格形式提出了支护结构的常见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结合武汉地区的岩土工程地质水文特征,探讨了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支护与降水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深入总结分析了深基坑工程中深厚软土的问题、土岩组合基坑问题、坑壁渗流及流土问题以及承压水的治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包括各种支护结构、隔渗设施、降水井、抽排水和土方开挖的实施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与信息化施工,文章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提出了应掌握和重视的关键技术点及其要求,从而为规范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起到了指导作用。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深基坑工程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心城区,开挖面积5.8万平方米,基坑平均开挖深度为自然地面下12米,局部挖深达17.9米。该深基坑工程在原已施工完成部分、停工4年后,经完全改变其建筑功能重新启动建设。地下工程施工周期长达18个月。文章结合该工程实践,探讨了在该复杂情况下的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对不同的土层、不同的环境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支护形式,并将相关岩土治理技术加以综合应用,分别采取了连锁灌注桩墙加预应力锚杆、复合喷锚网、土钉墙支护、中深井管井降水、粉喷桩侧向止水帷幕的多种支护与地下水治理技术措施。针对深基坑工程所涉及到的基坑支护结构体系、深井降水及基坑侧向止水帷幕与基坑监测体系三大专业部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的深基坑工程综合施工技术。 2、关于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桩基础是深基础的一种形式,它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工程地质条件、工程要求和荷载情况。本文总结和介绍了桩基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分类,分析了桩基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探讨了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基坑引起的工程桩倾斜问题的理论原因与技术原因,提出了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要点和施工工艺流程。特别是研究了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新技术提高单桩承载能力的作用机理及施工控制程序。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桩基工程,共计完成混凝土钻孔灌注桩2871根,其中后压浆桩909根。该工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面临在武汉地区乃至国内尚无先例可循的二大技
郑俊杰,聂重军,彭宏[8](2004)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挤土效应、土塞效应、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研究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利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叶建伟,郑惠平,唐建华[9](2000)在《深圳机场航站楼扩建Φ50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深圳机场航站主建中500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试桩成果的分析,提出了单桩承载力取值及收锤标准的控制。
二、深圳机场航站楼扩建Φ50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机场航站楼扩建Φ50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作用下大跨度煤仓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历史与应用 |
1.2 大跨度煤仓结构研究现状 |
1.3 大跨度空间网壳结构研究现状 |
1.3.1 网壳结构节点研究 |
1.3.2 网壳结构服役监测研究 |
1.3.3 网壳结构抗震研究 |
1.4 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选题意义 |
2 结构抗震与温度场的相关理论 |
2.1 结构抗震相关理论 |
2.1.1 反应谱法 |
2.1.2 时程分析法 |
2.1.3 PUSHOVER 法 |
2.1.4 随机振动法 |
2.2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方法与理论 |
2.2.1 传热学相关知识 |
2.2.2 ABAQUS 求解传热问题的方法 |
3 罕遇地震作用下上部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3.1 加速度记录的基线校准 |
3.1.1 加速度基线调整和校准简介 |
3.1.2 常用加速度基线校准方法 |
3.2 时间积分方法 |
3.2.1 Newmark 时间积分方法 |
3.2.2 隐式 Newmark 时间积分方法 |
3.3 双层球面网壳结构模型的建立 |
3.3.1 网壳结构模型的建立 |
3.3.2 地震波的选取 |
3.3.3 钢材料的本构关系 |
3.4 上部网壳结构的模态分析 |
3.5 单一水平方向地震动弹塑性时程分析 |
3.5.1 模型阻尼的选取 |
3.5.2 单一水平方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 |
3.5.3 单一竖向方向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 |
3.5.4 长周期地震波单一方向输入弹塑性时程分析 |
3.6 多维地震动弹塑性时程分析 |
3.6.1 El-Centro 波多维输入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
3.6.2 地震波单一方向输入与多维输入的比较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
4.1 大跨度结构多维多点输入的抗震计算方法 |
4.1.1 多维多点地震动弹塑性反应谱法 |
4.1.2 多维多点激励的时程分析法 |
4.1.3 多维多点激励的随机振动分析法 |
4.2 实现行波效应的方法 |
4.2.1 大质量法 |
4.2.2 大刚度法 |
4.3 考虑行波效应的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
4.3.1 视波速的确定 |
4.3.2 不同视波速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考虑下部结构耦合作用的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
5.1 传热问题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 |
5.2 下部筒仓温度场分布研究 |
5.2.1 热应力计算参数的确定 |
5.2.2 混凝土仓壁温度场研究 |
5.3 考虑径向位移耦合作用的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
5.3.1 混凝土仓壁径向位移的确定 |
5.3.2 不同径向位移工况下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概况 |
2 试验结果分析 |
3 PHC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分析 |
4 结论 |
(3)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结构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厅钢桁架设计 |
2.1 引言 |
2.2 屋盖结构选型 |
2.3 整体分析模型的确定 |
2.4 节点构造与设计 |
2.5 小结 |
第3章 指廊及联廊单层钢网壳设计 |
3.1 引言 |
3.2 网壳选型 |
3.3 荷载取值 |
3.4 节点计算分析模型及受力性能 |
3.5 整体计算分析 |
3.6 单层网壳非线性整体稳定分析 |
3.6.1 网壳结构的极限承载力 |
3.6.2 网壳结构的缺陷敏感性分析 |
3.7 小结 |
第4章 预应力柱设计 |
4.1 引言 |
4.2 预应力柱设计 |
4.3 小结 |
第5章 二期工程部分基础加固设计 |
5.1 引言 |
5.2 基础加固设计 |
5.3 小结 |
第6章 钢桁架及钢网壳施工及质量检测 |
6.1 引言 |
6.2 工程特点及难点 |
6.3 钢桁架及钢网壳的工厂制作 |
6.3.1 相贯线切割 |
6.3.2 桁架及网壳弦杆的弯曲加工工艺 |
6.3.3 钢桁架及钢网壳的工厂预拼装工艺 |
6.4 钢桁架及钢网壳现场焊接质量控制 |
6.4.1 焊接工艺 |
6.4.2 焊接杆件预热 |
6.4.3 焊接环境 |
6.4.4 焊缝无损检测要求 |
6.4.5 焊接缺陷的修复 |
6.5 钢桁架吊装方案 |
6.6 钢网壳吊装方案 |
6.7 钢桁架及钢网壳吊装过程监测、测试 |
6.7.1 11大厅钢桁架吊装及滑移过程的监测、测试 |
6.7.2 16厅钢网壳吊装的监测、测试 |
6.7.3 15厅柱偏移测试结果 |
6.8 小结 |
结论 |
下一步研究想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项目 |
陈志强个人简历 |
(4)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及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性能的特点 |
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设计方法 |
2.1 按照桩体材料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
2.2 按照地基土对桩体的支承力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
2.2.1 按照土性参数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 经验公式: |
(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DBJ/T15-22-98) 经验公式: |
2.2.2 通过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1) 通过静载荷试验的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2) 利用高应变动力试桩结果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工艺 |
3.1 锤击法施工 |
3.1.1 桩锤的选择 |
3.1.2 桩帽、桩垫的选择 |
3.1.3 关于收锤标准的确定 |
3.2 静压法施工 |
3.2.1 机械选择 |
3.2.2 施工流程 |
3.2.3 终压值的控制 |
3.2.4 复压 |
3.3 施工控制要点 |
3.3.1 确保桩身垂直 |
3.3.2 桩端防水措施 |
3.3.3 焊接要求 |
3.3.4 沉桩过程应连续跟进, 避免中途停歇 |
(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适用范围 |
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工艺 |
2.1 锤击法施工 |
2.1.1 桩锤的选择 |
2.1.2 桩帽、桩垫的选择 |
2.1.3 关于收锤标准的确定 |
2.2 静压法施工 |
2.2.1 机械选择 |
2.2.2 施工流程 |
2.2.3 终压值的控制 |
2.2.4 复压 |
2.3 施工控制要点 |
2.3.1 确保桩身垂直 |
2.3.2 桩端防水措施 |
2.3.3 焊接要求 |
2.3.4 连续沉桩 |
2.4 减小挤土效应的措施 |
2.4.1 设置防挤沟 |
2.4.2 设置应力释放孔 |
2.4.3 预钻孔辅助沉桩 |
2.4.4 压桩顺序 |
2.4.5 合理安排压桩进度 |
3 结语 |
(6)软土地基预应力管桩纠偏补强与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我国预应力管桩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
2.1 我国预应力管桩的发展概况 |
2.2 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方法和特点 |
2.2.1 预应力管桩的常用施工方法 |
2.2.2 预应力管桩的特点 |
3 软土特性及其对沉桩挤土的影响 |
3.1 软土的主要特性 |
3.2 软土的结构性及相关研究 |
3.2.1 软土的结构性 |
3.2.2 软土结构性的微观研究 |
3.2.3 结构性软土的本构模型 |
3.3 结构性软土的工程特性 |
3.3.1 结构性软土的压缩特性 |
3.3.2 结构性软土的固结特性 |
3.4 软粘土的结构性对沉桩挤土的影响 |
3.4.1 结构性软粘土应变软化的影响 |
3.4.2 管桩沉桩的挤土效应 |
3.4.3 管桩沉桩的土塞效应 |
4 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 |
4.1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
4.1.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
4.1.2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4.1.3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
4.2 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质量控制 |
4.2.1 前期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
4.2.2 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和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
4.3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
4.3.1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依据 |
4.3.2 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 |
4.3.3 监理工程师的质量管理工作 |
5 软土中预应力管桩施工与纠偏补强实例 |
5.1 浙江某预应力管桩工程纠偏和补强实例 |
5.1.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5.1.2 工程施工概况 |
5.1.3 桩基偏位、断裂处理的原理及施工方法 |
5.1.4 对预应力管桩施工的建议 |
5.2 福建某预应力管桩工程纠偏补强实例 |
5.2.1 工程及场地概况 |
5.2.2 基桩偏斜原因 |
5.2.3 桩身断裂情况评价 |
5.2.4 偏斜桩桩身竖向承载力计算 |
5.2.5 本工程偏斜桩处理方案和结论 |
5.3 广东某预应力管桩工程纠偏和补强实例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工程地质概况 |
5.3.3 缺陷桩质量情况分析 |
5.3.4 缺陷桩的加固处理方法及设计 |
6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控制 |
6.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软土地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
6.1.1 桩倾斜偏位 |
6.1.2 桩帽、桩头破坏 |
6.1.3 桩断裂 |
6.1.4 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 |
6.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控制 |
6.2.1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6.2.2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
7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7)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
1.1 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1 地基基础与地下空间施工技术 |
1.1.2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
1.1.3 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 |
1.1.4 钢筋连接与高效钢筋应用技术 |
1.1.5 钢结构制作与安装施工技术 |
1.2 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展望 |
1.3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工程概况 |
1.3.1 建筑概况 |
1.3.2 结构概况 |
1.1.3 智能建筑、设备概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研究 |
2.1 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概况 |
2.2 支护结构设计 |
2.2.1 概述 |
2.2.2 支护结构类型和适用条件 |
2.2.3 土压力、基坑稳定性和变形计算 |
2.2.4 支护结构设计 |
2.3 基坑降水技术设计 |
2.3.1 概述 |
2.3.2 管井降水设计 |
2.4 深基坑工程施工 |
2.5 深基坑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与经验教训 |
2.5.1 深厚软土的问题 |
2.5.2 土岩组合基坑问题 |
2.5.3 坑壁渗流及流土问题 |
2.5.4 承压水的治理问题 |
2.6 武展案例及分析 |
2.6.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
2.6.2 基坑支护设计 |
2.6.3 降水方案设计 |
2.6.4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 |
2.6.5 降水系统运行与控制 |
2.6.6 基坑工程的测试与监测分析 |
2.6.7 总结与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桩基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
3.1 桩基工程的应用及分类 |
3.1.1 概述 |
3.1.2 桩基的应用 |
3.1.3 基桩的分类 |
3.2 桩基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
3.2.1 桩基工程常见质量问题 |
3.2.2 软土地区悬浮桩问题 |
3.2.3 软土中开挖基坑引起工程桩倾斜问题 |
3.3 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 |
3.3.1 设计要求 |
3.3.2 钻孔灌注桩施工要点 |
3.3.3 后压浆技术 |
3.4 武展案例及分析 |
3.4.1 施工条件及难点分析 |
3.4.2 主要施工方法 |
3.4.3 桩端、桩侧后压浆 |
3.4.4 成桩效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
4.1 钢结构发展概况 |
4.1.1 钢结构的发展 |
4.1.2 应用钢结构的优点 |
4.1.3 发展钢结构认识上的误区 |
4.1.4 发展钢结构的途径 |
4.2 钢结构详图设计 |
4.2.1 钢结构详图设计工作流程 |
4.2.2 钢结构详图连接设计 |
4.3 钢结构制作技术 |
4.3.1 制作工艺流程及常用设备 |
4.3.2 钢结构的放样与切割工艺 |
4.3.3 钢结构的成形加工工艺 |
4.3.4 钢结构矫正工艺 |
4.3.5 钢结构组装工艺 |
4.4 钢结构焊接技术 |
4.4.1 焊前处理 |
4.4.2 施焊工艺 |
4.4.3 焊后处理 |
4.4.4 厚钢板焊接技术 |
4.5 钢结构安装技术 |
4.5.1 钢结构安装概述 |
4.5.2 钢柱吊装 |
4.5.3 钢梁安装 |
4.5.4 大跨度重型钢桁架安装 |
4.6 钢结构涂装技术 |
4.6.1 钢结构防火防腐的防护方法 |
4.6.2 涂装前钢材表面处理 |
4.6.3 涂装施工工艺 |
4.7 钢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
4.7.1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4.7.2 钢骨混凝土结构施工 |
4.8 武展案例及分析 |
4.8.1 施工难点分析 |
4.8.2 钢结构的制作 |
4.8.3 门厅钢桁架的安装 |
4.8.4 中庭顶部钢架的吊装 |
4.8.5 钢结构现场焊接技术 |
4.8.6 钢骨混凝土施工技术 |
4.8.7 效果总结与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有关的文章 |
作者获奖情况 |
附录1 建筑业重点推广的10项新技术 |
附录2 武汉地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附图 |
(8)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介 |
1.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优点 |
1.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场地适用条件 |
1.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现状 |
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机理 |
2.1 沉桩挤土效应研究 |
2.1.1 沉桩挤土效应的研究内容 |
2.1.2 沉桩挤土效应的研究进展 |
①理论方法 |
②数值方法 |
③试验方法 |
2.2 土塞效应研究 |
2.2.1 形成机理 |
2.2.2 闭塞效应 |
2.2.3 土塞的力学机制 |
2.2.4 土塞分析方法 |
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设计方法 |
3.1 按照土性参数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①《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94) 经验公式 |
②《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DBJ/T15-22-98) 经验公式 (广东公式) |
3.2 通过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①通过静载荷试验的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②利用高应变动力试桩结果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工艺 |
4.1 锤击法施工 |
4.2 静压法施工 |
5 结语 |
(9)深圳机场航站楼扩建Φ50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 试桩条件 |
3.1 桩尖持力层 |
3.2 桩长 |
3.3 收锤标准 |
4 试验方法 |
4.1 动力打桩分析 |
4.2 静载试验 |
5 试验成果分析 |
5.1 动力测试成果及分析 (CAPWAP法) |
5.2 静载试验成果分析 |
6 结语 |
6.2 单桩承载力取值 |
四、深圳机场航站楼扩建Φ50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作用下大跨度煤仓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特性研究[D]. 赵立东. 北京科技大学, 2012(10)
- [2]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试验研究[J]. 任攀攀,吴文利,肖天鹏,葛亚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0(05)
- [3]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结构设计与施工[D]. 陈志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4]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及施工研究[J]. 聂重军,唐依民.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研究[J]. 聂重军,唐依民. 长沙大学学报, 2008(05)
- [6]软土地基预应力管桩纠偏补强与施工质量控制[D]. 傅建舟. 浙江大学, 2008(08)
- [7]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D]. 王爱勋. 武汉理工大学, 2006(12)
- [8]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研究与应用进展[J]. 郑俊杰,聂重军,彭宏.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4(04)
- [9]深圳机场航站楼扩建Φ50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承载力分析[J]. 叶建伟,郑惠平,唐建华. 工业建筑,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