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科 421002
【摘 要】目的:探析在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治疗中运用BiPAP通气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BiPAP通气与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浆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T-proBNP明显下降,并且脱机时间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BiPAP通气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能够使患者的低氧血症和心衰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重症急性心力衰竭;重组人脑利钠肽;BiPAP通气
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多因突发严重左心室排血不足或左心房排血受阻引起肺静脉及肺毛细血管压力急剧升高所致,出现肺水肿、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本文对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治疗运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2013-2014年住我院重症监护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19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为(63.1±5.5)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8例、冠心病18例;观察组中20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为(63.2±5.7)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冠心病18例。两组的氧分压、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主要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心律失常、利尿、改善心肌供血、强心、减轻心脏负荷以及控制感染等,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运用BiPAP模式,经口鼻面罩给氧,刚开始治疗时,吸气压为10cmH2O,最高为23-25cmH2O;呼气压为3-5cmH2O,每次增加2cmH2O,最高为8-10cmH2O。治疗期间,将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值、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等作为基本依据,对吸入氧浓度进行调节,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4%以上,控制好潮气量和通气频率,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作为基本依据,对呼吸机各参数进行调节,直到撤机。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即运用1.5μg/kg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患者进行静脉冲击,再以0.0075-0.01μg.kg-1.min-1持续微量泵入,连续治疗48-72h。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以下指标:①治疗前后NT-proBNP变化;②尿量和脱机时间,其中撤机指征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神志意识清醒、血氧饱和度>60mmHg,且能够自主排痰和呼吸;③临床疗效:显效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心功能较治疗前上升2级;有效为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且心功能较治疗前上升1级;无效为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无变化[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对组间计数资料对比进行检验,采用t对组间计量资料对比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NT-proBNP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T-proBNP水平下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以心源性休克和急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具有治疗难度大、变化快、起病急以及预后差等特点,尤其是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明显下降,再加上应激能力差,所以致死率较高。临床上在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BiPAP通气治疗,能够使患者的胸内压增加,使心脏耗氧量与前负荷降低,使血氧饱和度提高,改善机体组织的缺氧状态,使血压降低,使心率减慢,并且BiPAP还具有无创性、安全性高等优点,能够降低感染风险[3]。重组人脑利钠肽作为新型的一种生物制剂,与脑钠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对钠的排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挥利尿功效,并且还可以对RAAS系统进行抑制,降低发生恶性循环的风险。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对肺毛细血管和肺静脉进行选择性扩张,降低整个肺循环的阻力和压力,使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改善,并且还可以对心脏的压力负荷和容量进行调节,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对心力衰竭进行纠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脱机时间短、NT-proBNP指标改善明显,提示BiPAP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这一结果与侯卫平[6]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BIPAP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能够使患者的低氧血症和心衰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燕,赵龙,孙惠萍,江洁,周欣荣,阿迪拉?阿扎提,买苏木?马合木提,王坤.BiPAP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在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治疗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3(9):5799-5801.
[2]万芳.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4,22(4):34-35.
[3]康峰光,肖南海,钟玉娟.BiPAP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抢救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33(5):27-28.
[4]谭振华.BiPAP联合rhBNP在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5,14(7):150-151.
论文作者:申剑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人脑论文; 患者论文; 重症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疗效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