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的课堂调控论文_李晓红

科学教学的课堂调控论文_李晓红

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下横街小学,湖南 衡阳 421000

摘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和方法和谐融合的教师学生进行教和学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有条理、有节奏、有重点的师生之间知识传递和心灵接触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方法对教学条件的充分利用,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怎样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呢?笔者就课堂调控的几个主要方面谈一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课堂;调控

一、科学教学课堂情境的调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苏霍姆林斯基),更重要的是小学科学教材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调控情感气氛,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思想感情。创设最佳状态,实现情感体验,使学生以高情商的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活动,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导演者),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和调控课堂情境,使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高度融洽和谐。情境的调子不可太低而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波浪,也不可过于夸张失之真实。

那么,如何创设和调控地理教学的课堂情境呢?笔者简介如下几种方法:

(一)创造导入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往往能先声夺人,起到搭石铺路的桥梁作用。如在讲“长江”时,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倾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雄壮的歌曲,欣赏着长江的磅礴气势,让学生的思想遨游在蓝天碧海之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谐的课堂气氛旧营造起来了。

(二)实验法激趣创情境

借助科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来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以激起学生情感波浪。例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始终是学生的难点,在农村电化教学难以实现,学生很难凭空想象地球绕太阳公转。于是用一个地球仪、一个台灯(直立式)演示地球的运动。地球仪对着灯光,绕着地轴自转时,地球仪上有什么现象?然后再虚拟地球的公转,把地球仪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观察地球仪表面受灯光照射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己演示一次,再让两个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当地球和太阳演示一次。学生在愉快的演示实验中,“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

(三)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质疑”,以产生“轰动效应”,使每个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例如在讲“台湾” 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如果有一天你到台湾去,好客的台湾人会给你吃什么饭?吃什么菜?喝什么?吃的饭是咸还是淡?分别时会送你什么礼物?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了台湾丰富的资源。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各抒己见,互相争辩,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采用此法要选准所投之“石 ”(问题),否则就有可能激起“浑浪”,搅乱课堂。

二、科学教学课堂节奏的调控

一堂科学课的时间、空间是固定的,对每个老师都一样,而不同的教师上课,效率、效果却不一样。这不仅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口才有关,而且与教师的课堂调控有关。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参与的复杂的师生知识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因而,活动中的因素只要有所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效率效果。教师既是活动中的因素,也是这些因素的调控者,他必须根据课堂的实际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使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轻重得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认真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知识点

一堂课总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由许多知识组合起来的,它们有难有易,有轻有重。备课时,我们要认真研究,合理搭配,将它们分配到课堂每一个环节中。否则,教学时就会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失衡现象。

(二)掌握语言技巧,发挥语言调控功能

“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连结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上活生生的整体。”(乌申斯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作用并非简单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它还有着传授知识,开启心智,培育人格,调控课堂的特殊功能,它是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节课的成败关键之一。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与教师教学语言呆板,缺乏艺术性有关。科学课涉及面广,许多的自然现象、人文景观,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限制,往往缺乏感性认识,使得一些教材内容也因此变得枯燥无味。教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方法上,而应对这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的语言是调控学生注意力的“工具”,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效能,把教学内容准确、简洁,有层次的表达出来。课堂语言的声调高低、速度快慢,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重点内容可应用重音,放慢速度或者稍作停顿,也可以用轻声,同时还辅之以简单明了、形象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等)使学生达到心神领会的境界。

(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热烈而有序

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静”不是我们所主张的,反之毫无约束“满堂蛙声”的热闹也不是我们提倡的“动”。课堂上的动静结合是以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认知潜能为目的的,以教师的能动调控为条件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和谐。这里的动,不仅是学生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脑动。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在课堂过于寂静时要设法激活,在课堂空前“热闹”时要设法归于平静,这样课堂才能波澜起伏,学生学得既认真又轻松愉快。

三、科学教学中偶发事件的调控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点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马卡连柯)③。任何教师在教学中都有可能遇到“偶发事件”,在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主动地、不失时机地控制情势,以扭转被动局面。

(一)正确处理外界对课堂的冲击,化不利为有利

课堂不是处在真空中,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冲击,诸如突然传来的一声响和突然闯进的不速之客等。教师要处变不惊,马上摸清情况,迅速应对,将不利因素化为课堂中一个幽默的小插曲,让学生稍作放松又回到教学中去。如:一位教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一位学生家长推门闯进教室给孩子送毛衣,全体学生都看着这位不速之客笑。教师见此情景,随口念出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惟恐迟迟归。”并说道:“好好上课吧,以实际行动回报家长!”教室又回归了平静。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刁难”,化被动为主动。由于科学课的知识面包罗万象,现代学生见识广思维活跃,加之教师个人知识有限或备课考虑不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时答不上学生疑问的情况或因其他原因造成错误而被学生当场指出的尴尬场面。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知识上的“刁难”,要诚恳地肯定学生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可以利用学生解答这些疑问,变学生为老师。如:有一次,在讲述世界人种的分布时,讲到因纽特人,有学生在下面说爱斯基摩人,还有人说他们爱吃生肉,那是为什么,这时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学生是故意刁难,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回答,答对了,还问一问他从哪儿知道的,他会得意的说从什么地方获得答案的。老师要肯定他的成绩,因为这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取,他知道说明他课外阅读量大,为什么不表扬表扬呢?

科学课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是多种因素协调运行的过程。只有合理的调控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论文作者:李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  ;  ;  ;  ;  ;  ;  ;  

科学教学的课堂调控论文_李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